我叩拜的這個地方,不是家鄉(xiāng),不是母校,不是名勝,也未發(fā)生過重大事件,只因親屬機緣,兒時曾到這里數(shù)度做客。這是南方一個規(guī)模較大、較為富有的村落,平疇沃野,湖面廣闊,綠樹遍布,景色秀美,它的名字叫蠶石吳家。這個村子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村邊有座高大的家族祠堂,以后所見此類祠堂多多,規(guī)模都不能與之相比。僅此,就一直牢記心頭。這次叩拜是一次尋蹤之旅,也是一次另類的旅游。模糊的方位,游移的線路,依稀的風光,隱約的景點,山水是否依舊,殿宇能否存在,一路充滿懸念、猜想,興味疊加而濃烈。
20世紀中葉,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不久,我家從偏遠的贛東南逃難地返回南昌市,同屬回歸的外祖父和舅父則落腳在南昌縣,應聘在一個鄉(xiāng)村小學當教師,兩家相隔四五十公里。那時,我在南昌市上高小,每到暑假都要到外婆家生活一段時日。這個村落,名為蠶石吳家,學校名叫崇本小學。那座祠堂,稱為吳家祠堂,在村落的最南端,坐西朝東,是一座三進的殿宇,中間有兩個大天井,井內(nèi)古木參天,階前種滿奇花異草。崇本小學附屬于祠堂,在祠堂南側(cè)建有20余間教室和教師住房,用高墻圍起。小學與祠堂有側(cè)門相通,連成一體,供行人出入。這里是我度假常去的處所。除了下河捕魚,塘中采菱,上樹掏鳥,山野打柴,有空便與小伙伴到祠堂下棋,捉迷藏。還有個誘惑力,是祠堂天井中有棵高大的海棠樹,暑假正好果熟,可以隨意爬樹摘海棠果吃。最甜的,是鳥雀在高枝啄食時掉落在地上的果子。其樂無窮。
60多年前,汽車少,陸路交通不便。我每次去蠶石吳家,都是隨大人從贛江乘小火輪,逆水而上,坐船五六個小時,到一個叫市叉鎮(zhèn)的地方上岸,然后再步行兩個多小時才能到達,感覺路途很遠。這次尋訪是乘小車,大半時間在高速公路上行駛。下國道后,邊詢問邊行駛,時有反復,到達時也就是兩個多小時。當年鄉(xiāng)間陸路載人、運物,只有“雞公車”(獨輪推車),一天只能行走二三十公里。相比之下,船只便算快速。因而沿江河的村鎮(zhèn),無論大小,只要能成碼頭,便于貨物集散,經(jīng)濟便會立馬騰飛,人氣活躍,一片繁榮景象。有趣的是,這種格局如今已發(fā)生“30年河東30年河西”的變化。我當年在蠶石吳家居住時,上街購物有兩個去處。一個是只要走三四里路叫崗上的村莊,一條小街,十幾家店鋪,主要是三天一集的墟市。我們常去的是這個地方。另一處便是市叉,因是水運碼頭,街道縱橫,店鋪林立,是個繁盛的大集鎮(zhèn)。購買糧食等大宗物品,便要到這里。我們肩抬背扛,一月只走一趟。這次,我在兩處都作了停留。崗上因是汽車交通要道,面貌大變,高樓大廈鱗次櫛比,街道縱橫,市聲喧囂,熱鬧無比。而市叉,則因水運蕭條,破舊的街道雖在,街人稀少,煙火不旺,昌盛不再。往日繁忙的碼頭只有幾只挖砂、運砂船???,江面寂寥。
童年見識少,容易把事物看得完美,往往造成以后視覺上的差距。對于吳家祠堂的皇然印象,我擔心發(fā)生這種尷尬。幸好,祠堂仍在,遠遠一見,仍是莊嚴、肅穆。待到進入祠堂,更使我仔細看到被過去忽略的建構(gòu)細節(jié)甚是精巧、華麗。整個祠堂占地近7畝,屋高7米,六扇大門,八字形衙,飛檐飄角,雕梁畫棟,屬宮殿式設計。祠內(nèi)三進大院,耳房、廂房、披屋以及鐘樓鼓樓都對稱分列左右,磚雕、木雕構(gòu)圖精美,匠心獨具。祠堂已被南昌縣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早已封閉等待維修。祠堂在“文革”中遭受到很大破壞,諸多匾額、柱聯(lián)被毀,殿宇也顯出破敗,有多處柱梁已經(jīng)加固、更換。海棠樹已被白蟻蛀倒,古樹不復存留。雖然有點凄涼,但當年曬譜、祭祖的興旺景象,我還歷歷在目。負責祠堂管理的吳喜生老人說,蠶石吳家是吳王夫差的后人。始祖是無錫吳泰伯的第80代玄孫,自南宋立基蠶石。祠堂最早建于南宋,到清康熙嘉慶年間重建,民國初年完工,距今100多年。蠶石吳人曾出過不少進士、翰林等朝官,最高位極三品,但更多的是善于經(jīng)商。談及祠堂維修,吳喜生老人說,主要靠家族捐資。過去人們重鄉(xiāng)土鄉(xiāng)情,講究落葉歸根,走得再遠,春節(jié)必定回家。族望堅定、執(zhí)著,有種根的維系。凡逢曬譜、祭祖日,都主動、盡力捐資奉獻,很看重家族聲譽。如今,年輕人都往外跑,向外發(fā)展,家鄉(xiāng)、宗族觀念日益淡薄,難得合力,少有贊助。
從祠堂側(cè)門進到崇本小學,教室與教師住房仍在,只是校園空蕩,雜草橫生。20多年前,鎮(zhèn)政府在崗上蓋了一所更大的現(xiàn)代化小學,這里停辦。
翻閱吳氏家譜等資料,得知祠堂的建成主要得力于家族中幾個有名望、有知識、有責任感而又有經(jīng)濟實力的人物。這是家族的精英、主心骨、頂梁柱。一個家族的興旺,缺少了這種賢達之士是難以延續(xù)的。解放后,修譜之事停了幾十年,改革開放后不少地方又接續(xù)香火。家族祠堂是一種形象、顯影的家譜,一種顯赫的坐標。從難度來說,不可能再有新建,只企望能對現(xiàn)存的加以維護,以保存一段歷史、一種民俗。家譜、祠堂是一種凝聚力,是一種榮譽感,能起到激歷、競爭、催人向上的作用,是有利于民族、國家的興旺發(fā)達的,最好不要輕易消失。
蠶石吳家村落原有高墻、深院、民宅300多棟,組成幾十條巷道,皆用青磚鋪地,在巷內(nèi)雨天不濕腳,晴天不曬太陽?,F(xiàn)今,除吳家祠堂保留原貌外,大多改建成了新式的二三層小洋樓,零散的古民房所剩不多。過去,我參觀過不少名勝地的民居建筑及祠堂,覺得吳家祠堂比所見的祠堂有特色,規(guī)模大,民居規(guī)模也不遜色,曾想,如能開發(fā)旅游將大受歡迎。這也是促使我來這里叩拜的一個心結(jié)。這次所見還有多處很感遺憾。有一條15里長的禪師河,兩岸樹木稀疏了很多。有座不高的禪師嶺,那半座寶塔已蕩然無存,還有推土機在開挖山土。山水弱化,詩情畫意也就消失了。不過并不完全失望,因為吳家祠堂還在,這像廟宇一樣高大而又文靜、雅清的吳家祠堂見證了蠶石吳家村的歷史,是寶貴的遺產(chǎn)。
在過往的歷程中,值得再次尋訪的地方還有。尤其是兒時的一些記憶,十分誘人。這種不隨流俗的旅游,輕松、愉悅、刺激、瀟灑,既釋然于胸,又有點圓夢的感覺。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