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爾津縣位于阿爾泰山脈中段西部南麓,準噶爾盆地北緣,縣境北部及東北部分別與哈薩克斯坦、俄羅斯、蒙古國接壤,以旖旎風情聞名世界的喀納斯風景區(qū)便坐落在這里。額爾齊斯河和布爾津河貫穿全境,用清澈的柔軟書寫著詩意爛漫,伴隨著哈薩克族在日落日出中吟唱著自己的生活。
過著游牧生活的哈薩克族人無論是在“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地見牛羊”的季節(jié),還是在山清水秀、草長鷹飛的時節(jié),他們始終與山為伴,與水為友,在草原上馳騁、歌唱、棲息。一頂帳篷就是一個豐富的世界,把哈薩克人的心靈演繹得豐富多彩。
在布爾津縣文體局和文化館的積極聯系下,我們終于到達了布爾津縣沖乎爾鄉(xiāng)。從縣城過來,一路崎嶇,好在這幾日無風無雨,卻也順利。在沖乎爾鄉(xiāng),我們簡單地做了休整,然后耐心等另外一支去禾木鄉(xiāng)拍外景的隊伍。他們回來已經是中午了,簡單吃了個飯,便直奔本地知名的皮編傳承人托臺家里。
哈薩克人的家里,皮編制品無處不在,在任何一處,只要稍微用心,就可看到它們的身影。馬和詩歌是哈薩克人的兩個翅膀。馬,是哈薩克人的伙伴,甚至是家里的一份子,他們把對生活的熱愛在馬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如果拿馬當模特的話,那么它身上的每一個部位都會將皮編得以盡情地展示。因為和馬的親密,很多的皮編自然和馬是在一起的。與其說哈薩克人在用心保留著皮編,倒不如說他們更是在保留著一個流動的世界。當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已經被限制得越來越小的時候,皮編就成為了他們連接祖先血脈的載體。
托臺今年50多歲了,算起來是第三代傳人了。從爺爺別克蘇里坦開始就精心制作皮編,現在不僅在沖乎爾鄉(xiāng)婦孺皆知,就是在布爾津縣城里也是鼎鼎有名,縣文化館已經申請把他們的皮編技藝列入自治區(qū)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我們此行也正是為了完整地錄制有關皮編的制作工藝。托臺的作坊是家里最外間的一間平房,較為簡陋,在新疆民間,這樣簡陋的房間并不妨礙精美的傳統(tǒng)手工產品的出現,今天同樣如此。作坊里掛滿了皮編制作的馬鞭、馬鞍等,堪稱琳瑯滿目。
據托臺說,制作皮編,首先是拿發(fā)酵的面配上四五公斤面粉和好,再加入一碗鹽,放進收來的牛羊皮中,晾曬一天。然后將奶酪水均勻抹地到皮子上,把皮子疊好,裝進袋子里,然后在太陽下暴曬一星期。每天要把袋子翻個面,保證兩面都能曬到,同時隔三天打開袋子在皮子上用水抹一次。晾好后,去掉毛即成原料。這些準備工作就緒后,就可以進行制作了。
托臺開始了第一步,他拿起皮子,先用塔勒合(揉革器)反復揉皮子,將其展平?!斑@樣后面的活就好做了?!蓖信_揉好了皮子抬頭對我們說。第二步就是割皮,只見他把皮子一頭固定好,讓兒子抓住另一頭,再拿小刀把皮子割成寬窄一樣的十幾個細皮條,然后把每一條細皮條搓擦擠出水分,再揉搓均勻,備用于編織。
正當我們看得入神,托臺卻停下手中的活計,笑著說:“第三步麻煩點,要將細皮條用煙熏一周時間,浸入草汁,鍍上綠色。這個過程比較長,今天來不及,所以我就用已經處理過的?!蓖信_告訴我們,這樣處理過的皮編用品彈性強,使用期長,色澤光滑且耐用。
第四步比較簡單,在皮條上壓上條紋,去掉棱角,使其光滑,這樣不傷馬的皮膚。游牧民族看似粗獷,但誰曾想到他們卻心如發(fā)細,會注意這些細小的方面。
第五步是進行皮編了。托臺大手一揮,他的夫人也都上陣了。他們用這些準備好的原料制作馬的鞍具和繩索,騎馬用的馬叉子和馬羈籠頭及韁繩以及馬鞍、肚帶、絆繩和鞭子。這些都是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產品。
托臺一家把皮編當作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盡管已經定居,但是這個祖先傳下來的手藝卻沒有丟掉,這也是一種民族符號。在農耕和游牧之間,或許他們選擇的這種方式更加合理,既保持了自身的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還適應了新的生產生活方式,這種和諧來源于對文化多樣性的認同。
哈薩克族作為游牧民族,長期的游牧生活歷練出了他們剽悍豪爽的性格,這固然和廣袤的草原有關。從他們往馬背上駝東西、往馬背上備鞍子的那一刻起,就開始了學習皮編技藝的過程。日月經天,江河緯地,漫漫歲月中,審美情趣的不斷進步使皮編技藝不斷得以提高,最終與哈薩克族人的日常生活緊緊融為一體。這也代表著實用性和觀賞性的組合達到了高度和諧,共同釋放出了哈薩克人對于美的追求和渴望。對于一個民族來說,有什么比追求美更能體現出一個民族的心靈呢?這同樣是一種歌唱,是一種生活的創(chuàng)作,小小的皮編和他們的服飾、駿馬、冬不拉、詩歌一樣熱烈芬芳,芳香了整個布爾津,彌漫了他們生活的每一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