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代瓜州是著名的沙漠綠洲和農(nóng)耕區(qū),水利發(fā)達(dá),在這一農(nóng)耕區(qū)范圍內(nèi),散布著大大小小、規(guī)模不一的古渠遺址,保存著基本完好的漢唐灌溉網(wǎng)絡(luò)。本文主要結(jié)合衛(wèi)星照片、歷史典籍,詳細(xì)梳理了古代瓜州的主要灌溉體系,以期能為了解古代瓜州的農(nóng)業(yè)概況及社會發(fā)展有所裨益。
[關(guān)鍵詞]瓜州;冥安縣;古渠遺址;灌溉體系
[中圖分類號]K878.4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1)018-0039-05
甘肅省瓜州縣鎖陽城鎮(zhèn)東部俗名南岔大坑地段,有一座西漢古城遺址——冥安縣城,其北垣長550米,西垣長535米,南垣長525米,東垣長560米,周長2170米。規(guī)模之大,為西北地區(qū)漢代縣級城市中少有。此城西南4.5公里有一座俗稱鎖陽城的古城遺址,即唐瓜州城。此城東垣長530米,北垣長1338米,西垣長1102米,南垣長929米,規(guī)模之大,更超過冥安城。
漢冥安城以南及唐瓜州城東南,為古代農(nóng)耕區(qū),面積約40平方公里。在這一古農(nóng)耕區(qū)范圍內(nèi),散布著密密麻麻的古渠遺址,保存著基本完好的漢唐灌溉網(wǎng)絡(luò),從衛(wèi)星照片上同樣可以清晰地看到。
通過衛(wèi)星照片釋讀及實地考察,可知這一區(qū)域的古代灌渠,水源來自疏勒河(西漢名籍端水,東漢名冥水。見《漢書·地理志》“敦煌郡冥安縣條”注)。此河發(fā)源于祁連山之疏勒南山與托來南山間的納嘎爾當(dāng)大縱谷,西北流約260公里,一路左右受納恰來布曲、小昌馬河、魚兒紅溝、石墩溝等51條支流,至玉門市昌馬水峽口出山,進(jìn)入戈壁及平原。又西北流134公里,至瓜州縣雙塔水庫,又從雙塔水庫西流223公里,入敦煌市西北之哈喇淖爾(漢語稱黑海子)。遠(yuǎn)古時代水盛,更向西流350公里,匯入羅布泊,全長約967公里。西漢時,在疏勒河出山口處筑壩,攔水西入都河,分水入渠,灌溉冥安—瓜州綠洲?,F(xiàn)將瓜州都河及其在冥安城、瓜州城段分出的渠系網(wǎng)絡(luò)分別介紹于下:
一、瓜州引水河——都河
西漢元狩二年(前121),匈奴昆邪王將東起黃河、西至羅布泊的廣大地區(qū)獻(xiàn)給漢朝。漢武帝在這一地區(qū)的西部建立敦煌郡,冥安縣屬敦煌郡,位于敦煌郡境東南部。疏勒河從昌馬村水峽口出山,沿冥安縣境東緣北流,入淵泉縣境。西晉時,將敦煌郡東部冥安、淵泉、宜禾、廣至①及原屬酒泉郡的沙頭縣分出,別建晉昌郡,原冥安縣改名晉昌縣。唐代改晉昌郡為瓜州,在故冥安城西南4.5公里建瓜州城,晉昌縣之名仍被沿用下來。所以,這一區(qū)域,漢代為冥安縣,唐代為瓜州城及晉昌縣境。
匈奴昆邪王獻(xiàn)河西之地,卻將河西地區(qū)的匈奴人戶收往漠北,河西成為空地。漢武帝首先派遣軍隊布防駐守,接著陸續(xù)發(fā)遣內(nèi)地罪徒及貧民屯墾實邊,大辦農(nóng)業(yè)。乃在冥安縣南東西橫亙的山脈(今大崖頭、青山、長山子及獨山)北麓,就原有的山洪泄水道疏通修溶,連成河道,又從疏勒河出山口處筑堰攔水,引水向西,入此河道。此河西北流50多公里至冥安縣南,分渠灌溉冥安城區(qū)綠洲(即唐宋時期的瓜州綠洲);又西流,過冥安—瓜州城區(qū)綠洲而西,灌溉今踏實村一帶農(nóng)田。都河從疏勒河分水口至踏實村,全長72公里,河道舊跡宛然而在??疾彀l(fā)現(xiàn),此河某些段落曾有幾次移道,但只是南北微移,變動不大。
這條新出現(xiàn)的人工河,就是古人所說的“都河”。古人稱城邑為“都”,故居住城邑之人,謂之“都人士”;置在城邑關(guān)廂之鄉(xiāng),謂之“都鄉(xiāng)”;都鄉(xiāng)之官有“都鄉(xiāng)正”;封侯于城邑之鄉(xiāng),謂之“都鄉(xiāng)侯”;置于城邑之驛亭,謂之“都亭”,亦稱“都鄉(xiāng)亭”;流近城邑、滋溉城邑之河,謂之“都河”,亦稱“都鄉(xiāng)河”。流溉冥安城之河,即冥安都河,唐代則為瓜州都河。
瓜州“都河”之名,初見于《大唐河西道歸義軍節(jié)度索公紀(jì)德之碑》。此碑追敘索勛乾符年代(874~879)任瓜州刺史事云:“(瓜州)厥田唯上,周回萬頃,沃壤肥濃,溉用都河……河道不通,渠流頓絕。洎從分竹,乃運神機……布磐石,擁云漢,川響波瀾,眾流輻輳?!保ㄒ脏嵄帧丁此鲃准o(jì)德碑〉研究》)。又敦煌遺書P.4640《大唐宗子隴西李府君再修功德碑》云:“次男使持節(jié)瓜州刺史、墨離軍押蕃落等使、兼御史大夫(李)弘定,文武全才,英雄價(賈)勇,晉昌要險,能補頗牧之威……都河自注,神知有道之君?!逼浜?,后唐時《張保山邈真贊并序》(P.35 18)則云:“新城固守,已歷星霜。茲鎮(zhèn)清平,人歌邵(紹)泰。陋都河而清流不乏,浚溝洫而湍涌淫波?!庇趾?,《宋開寶四年(971年)五月一日內(nèi)親從都頭知瓜州衙推汜愿長等狀》(P.2943號)云:“瓜州城隍及都河水漿,一切總是故慕容使君把勒。昨又都河水?dāng)?,至今未回。百姓思量無計,意內(nèi)灰惶?!敝现荽_有此“都河”。
以往,學(xué)者不知此河何名,因見《尚書·禹貢》有禹“導(dǎo)黑水至于三?!敝?,遂將此河比附為“黑水”。但《禹貢》所記,為舜帝時大禹“別九州,隨山溶川,任土作貢”之事,是時冥安之地遠(yuǎn)屬化外之域,大禹足跡無由踐此,且此河為西漢所開,洵知禹所導(dǎo)“黑水”決非此河。設(shè)若此河果即“黑水”,則班固、應(yīng)劭、闞骃、酈道元、顏師古、李賢等豈可悉無一言及之?即當(dāng)?shù)匚墨I(xiàn)亦無言及者,故知絕非《禹貢》之“黑水”。
又有學(xué)者以為此“都河”乃指疏勒河。但疏勒河上源有639條冰川,儲水量283.4億立方米,又有5l條支流泄入,水源極為充沛,四季流之不竭。自出山口北流的一段屬冥安縣境,距瓜州城最近,古今皆無斷流之事。而敦煌遺書P.2943號《宋開寶四年(971)五月一日內(nèi)親從都頭知瓜州衙推汜愿長等狀》云:“昨又都河水?dāng)啵两裎椿??!彼^“昨又”,知都河斷流乃是常有之事;所謂“至今未回”,乃謂都河斷流已有相當(dāng)時日。此種景象,絕非水勢洶涌、長流不斷的疏勒河之所當(dāng)有。況且疏勒河在瓜州城東100余里北流而下,并不流向瓜州城,亦不直接滋溉瓜州城。而流近瓜州城并滋溉瓜州城之河,只有這條引疏勒河水抵達(dá)瓜州城的引水河。由此益知此河即瓜州“都河”。此河之所以有時斷流,或因源頭攔水壩沖壞,水不得引入都河,或因某段河堤決口,流水別泄、散漫于戈壁之故。
都河中下游設(shè)有兩處泄水道,一在冥安城東南4公里,即瓜州城東南6.7公里;一在今踏實村東南9公里。以解除冥安綠洲(即瓜州綠洲)及踏實綠洲因都河水盛被淹之虞。此河至瓜州城東南,在北岸多處開口,分水進(jìn)入干渠。各干渠口原皆設(shè)有斗門,以控制入水多少。今因年遠(yuǎn)時邁,各斗門設(shè)施皆已毀壞,有的尚存殘址。都河亦曾經(jīng)多次沖毀、多次移道,遺跡歷歷在目,斑斑可考。
二、古瓜州灌渠體系
根據(jù)實地考察并參考衛(wèi)星照片之顯示,知都河瓜州城區(qū)一段灌溉網(wǎng)絡(luò)是由五條干渠及所屬百余條支渠、子渠組成。五大干渠及各支渠、子渠原當(dāng)各有其名,由于文獻(xiàn)散失,原名早已失傳。為便于敘述,筆者分別為之?dāng)M名為東干渠、北干渠、中干渠、南干渠、西干渠,各干渠之支渠,筆者擬名為“××干渠第一支渠”、“ ××干渠第二支渠”、“××干渠第三支渠”……支渠以下之子渠,相應(yīng)擬名為“×干×支×子渠”。各干渠、支渠分水口處,原當(dāng)皆有分水斗門,惜已毀壞,其規(guī)制,今則不可得見。
現(xiàn)將五大干渠及其所屬支渠、子渠略述于下:
(一)東干渠
東干渠是古瓜州都河水系自東向西最先分出的一條干渠。此渠從冥安城東南4.8公里(瓜州城東南6.7公里)都河北岸開口引水,西北流(北多西少),全長4.2公里。主要灌溉冥安城南及冥安城四周農(nóng)田,當(dāng)然亦供給冥安城鄉(xiāng)用水。
東干渠自渠口西北流153l米,于西岸分出第一條支渠,余擬名為東干西支渠(以下各干渠、支渠及子渠渠名,皆系筆者所擬,不另贅言)。西支渠在東干渠西側(cè)流向西北,大體與東干渠平行,長約3公里。此渠一路分出8條子渠,分述于下:
西支渠西北流2.8公里,東岸分出第一子渠。此子渠向北流,長650米。
西支渠又西北流260米,東岸分出第二子渠。此子渠東北流,長480米。
西支渠又西流50米,北岸分出第三子渠。此子渠屈曲北流,長500米。
西支渠又西北流176米,北岸分出第四子渠。此子渠北流,長630米。
西支渠又西北流295米,北岸分出第五子渠。此子渠東北流,長707米。
西支渠又西北流253米,北岸分出第六子渠。此子渠東北流,長593米。
西支渠又西北流120米,再折西426米,北岸分出第七子渠。此子渠東北流,長533米,至冥安城西南。
西支渠又西北流400米,北岸分出第八子渠。此子渠北流,長200米。
西支渠從八子渠口又西北流21米而止。
東干渠自西支渠口西又北流447米,東岸開口分水,為東干一支渠。此渠東北流,殘存渠道216米。216米以下被洪水沖毀。
一支口以下至二支口以東地面,由于洪水沖刷,農(nóng)田、水渠均被沖毀,無可詳言。
東干渠自一支口又西北流1523米,于東岸開口分水,為東干二支渠。此渠東北流,殘存渠道232米。232米以下被洪水沖毀。
東干渠又西北流250米,東岸開口分水,為東干三支渠。此渠東北流,殘存渠道339米。339米以下被洪水沖毀。
東干渠又西北流380米,東岸開口分水,為東干四支渠。此渠東北流,殘存渠道527米。527米以下被洪水沖毀。
東干渠又西北流81米,向北分為東、西兩尾渠,灌溉冥安城周邊農(nóng)田,并供給城濠及城內(nèi)用水。東尾渠北流,過冥安城東,至城東北角,復(fù)折西北流,消失于堿灘中。此渠可見長度為2872米;西尾渠西北流,至冥安城西南角117處折向北流,經(jīng)過城西,折向西北流,消失于堿灘中。此渠可見長度為1508米。
(二)北干渠
北干渠是都河水系自東向西分出的第二條干渠。
都河過東干渠口向西北流803米,于北岸開口分水,為東總渠。東總渠流向西北,長179米。渠尾并列開設(shè)東、西二渠口,東為北干渠口,西為中干渠口。故東總渠實為北干渠及中干渠共同的河母。②
北干渠口位于冥安城東南4公里、瓜州城東南5.8公里。由此引水西北流,運行于中干渠之北、東干渠之西,灌溉東干渠與中干渠之間農(nóng)田,全長不下8公里。其南側(cè)有一段漢代舊渠(唐代已廢),大體與北干渠并行,長約3公里。
北干渠自受水口西北流300米,于西岸開口分水,為北干一支渠。此渠西北流,長330米(關(guān)于北干一支渠至十七支渠的位置及流向)。
北干渠又西北流120米,于西岸開口分水,為北干二支渠。此渠西北流(西多北少),長370米。
北干渠又東北流110米,兩岸開口分水,西出者為北干三支渠。此渠西流,長450米;東出者為北干四支渠,此渠東流,長236米。
北干渠又西北流100米,西岸開口分水,為北干五支渠。此渠西流,長222米。
北干渠又西北流50米,西岸開口分水,為北干六支渠。此渠西流,長430米。
北干渠又西北流93米,西岸開口分水,為北干七支渠。此渠西流,長310米。
北干渠又西北流85米,東岸開口分水,為北干八支渠。此渠東北流,長330米。
北干渠又西北流86米,西岸開口分水,為北干九支渠。此渠先西流390米,再折西北流82米,共長472米。
北干渠又西北流35米,西岸開口分水,為北干十支渠。此渠西北流,長571米。
北干渠又西北流147米,西岸開口分水,為北干十一支渠。此渠西北流,長441米。
北干渠又西北流230米,北岸開口分水,為北干十二支渠。此渠西北流,長712米。
北干渠又西北流65米,兩岸開口分水,為北干十三支渠。此渠西南流,長210米。
北干渠又西北流76米,西岸開口分水,為北干十四支渠。此渠西北流,長670米。
北干渠又西北流560米,北岸開口分水,為北干十五支渠。此渠西北流,長690米。
北干渠又西北流165米,南岸開口分水,為北干十六支渠。此渠西南流,長480米。中段向北又分出兩條子渠,皆西北流。
北干渠又西北流242米,南岸開口分水,為北干十七支渠。此渠西南流,長353米。
北干渠又西北流190米,北岸開口分水,為北干十八支渠。此渠北流,長530米。上段向北又分出兩條子渠。
北干渠又西北流31米,北岸開口分水,為北干十九支渠。此渠先西北流506米,再折東北流613米,共長1119米。北與東干西支渠相溝通,余水人于東干西支渠,為北干渠與東干西支渠的兩網(wǎng)渠。
北干渠又西北流11米,西岸開口分水,為北干二十支渠。此渠西南流,長723米。
北干渠又西北流46米,西岸開口分水,為北干二十一支渠。此渠西流,長681米。
北干渠又西北流152米,北岸開口分水,為北干二十二支渠。此渠西北流,長772米。其東岸,一路而下分出子渠不下七條。由于毀壞特甚,莫可詳言。
北干渠又西北流275米(過今公路北),北岸開口分水,為北干二十三支渠。此渠先東北流210米,再折西北流363米,共長573米。
北干渠又西北流113米,西岸開口分水,為北干二十四支渠。此渠西流,長717米。
北干渠又西北流256米,西岸開口分水,為北干二十五支渠。此渠西流,長1100米。
北干渠又西北流180米,北岸開口分水,為北干二十六支渠。此渠東北流,長353米。
北干渠又西北流578米,北岸開口分水,為北干二十七支渠。此渠東北流,長823米。
從二十六支口到二十七支口之間,南北分出支渠、子渠不下10條,因毀壞特甚,莫可詳言。
北干渠又西北流168米,北岸開口分水,為北干二十八支渠。此渠先北流554米,再折東北流313米,共長867米。
北干渠又西北流47米,北岸開口分水,為北干二十九支渠。此渠先北流244米,過轉(zhuǎn)臺莊子?xùn)|側(cè),再折西北流324米,又折東北流306米,共長874米。
北干渠又西北流2公里,北岸開口分水,為北干三十支渠。此渠西北流,長450米。
二十九支口到三十支口之間,南北多有支渠、子渠,因毀壞特甚,莫可詳言。
北干渠又西北流445米,北岸開口分水,為北干三十一支渠。此渠西北流,長637米。
北干渠又西北流246米,北岸開口分水,為北干三十二支渠。此渠北流,長365米。
北干渠又自三十二支渠以下繼續(xù)西北流,至瓜州城北1.8公里。這一段為北干渠末段,地面殘蝕嚴(yán)重,渠道毀壞,遺跡不甚分明。
(三)中干渠
中干渠起自東總渠尾,渠口西北距冥安城及瓜州城距離略與北干渠口同。
中干渠由受水口西北流,長6.8公里,灌溉古瓜州城東及城北農(nóng)田。同時,又為瓜州城區(qū)供水,為州城之命脈,故唐代在此干渠渠口西北側(cè)先后修筑烽亭兩座,駐兵戍守。筆者同瓜州縣博物館及瓜州極旱荒漠保護(hù)區(qū)的同志多次前往考察,對此渠之重要意義感觸頗深。
中干渠自受水口西北流117米,北岸開口分水,為中干一支渠。此渠西北流,長480米。
中干渠自一支口西北流414米,北岸開口分水,為中干北支渠。此渠先東北流204米,折向西北流2904米,共長3108米。
中干渠又西北流277米,南岸開口分水,為中干二支渠。此渠西南流,長867米。
中干渠又西北流184米,北岸開口分水,為中干三支渠。此渠先西北流105米,折向東北流132米,共長237米。
中干渠又西北流176米,北岸開口分水,為中干四支渠。此渠東北流,長390米。
中干渠又西北流136米處,南岸開口分水,為中干五支渠。此渠先向西南流107米,折西北流558米,共長665米。
中干五支口對岸向北開口分水,為中干六支渠。此渠東北流,長384米。
中干渠又西北流102米,北岸開口分水,為中干七支渠。此渠先北流290米,折向西北流368米,共長658米。
中干渠又西北流208米,北岸開口分水,為中干八支渠。此渠先北流384米,折向西北流439米,共長823米。
中干渠又西北流232米,北岸開口分水,為中干九支渠。此渠先北流237米,折向西北流113米,共長350米。
中干渠又西北流294米,北岸開口分水,為中干十支渠。此渠屈曲北流400米,折向西流280米,共長680米。上段次第向東分出兩條子渠。
中干渠又西北流170米,北岸開口分水,為中干十一支渠。此渠北流235米。
中干渠又西流33米,南岸開口分水,為中干南支渠。此渠西北流,長3.56公里,至瓜州城南,為州城城濠之水源。當(dāng)其自渠口西流至525米處,向南分出第一子渠。第一子渠西南流,長1500米;南支渠又過一子渠口西北流458米,向南分出第二子渠,第二子渠西南流,長352米;南支渠又過二子渠口西北流593米,向南分出第三子渠,第三子渠西南流,長633米。
中干渠又西北流767米,南岸開口分水,為中干十二支渠。此渠西北流,長2462米,趨向瓜州城東北。
中干渠又西北流226米,西岸開口分水,為中干十三支渠。此渠西流,長940米,末段有兩條北出子渠。
中干渠又西北流46米,北岸開口分水,為中干十四支渠。此渠東北流160米,折西北134米,共長294米。
中干渠又西北流125米,西岸開口分水,為中干十五支渠。此渠西南流,長550米。
中干渠又西北流97米,北岸開口分水,為中干十六支渠。此渠西北流,長250米。
中干渠又西北流96米,西岸開口分水,為中干十七支渠。此渠西北流(西多北少),長785米。中段有南出子渠兩條。
中干渠又西北流108米,北岸開口分水,為中干十八支渠。此渠北流,長342米。
中干渠又西北流111米,西岸開口分水,為中干十九支渠。此渠西流,長407米。
中干渠又西北流261米,北岸開口分水,為中干二十支渠。此渠東北流,長358米。北段毀甚,渠跡不甚清。
中干渠又西北流618米,由此轉(zhuǎn)向西南流386米(這一段干渠南側(cè),有一段屈折頗大的廢舊中干渠),又折向西北流343米,西岸開口分水,為中干二十一支渠。二十一支渠向西流253米,消失于鹽堿灘中。
干渠過二十一支口,西北流900米,亦消失于鹽堿灘中。
(四)南干渠
南干渠是古瓜州都河水系自東向西分出的第四條干渠,主要灌溉瓜州城南及東南農(nóng)田。干渠受水口在中干渠口西2.8公里都河北岸,西北距瓜州城3.3公里,西達(dá)瓜州城南,長2.95公里。
南干渠自受水口西北流(西多北少)254米,西岸開口分水,為南干南支渠,此渠西北流,長1.2公里。一路向南分出五條子渠,尾閭北入南干渠主渠,以泄余水。
南支渠自渠口下流748米,向南分出第一子渠,此子渠西南流,長325米;南支渠又西北流267米,向南分出第二子渠,亦西南流,長350米;南支渠又西北流123米,向南分出第三子渠,亦西南流,長303米;南支渠又西北流71米,向南分出第四子渠,向西流,長600米;南支渠又西北流136米,向西分出第五子渠,亦西流,長480米。南支渠又北流,尾閭泄入干渠主渠道。
干渠過南支口,西北流748米,北岸開口分水,為南干一支渠。此渠西北流,長319米。
干渠過一支口,西北流222米,北岸開口分水,為南干二支渠。此渠西北流,長372米。
干渠過二支口,西北流179米,北岸開口分水,為南干三支渠。此渠北流,長300米。
干渠過三支口,西北流211米,北岸開口分水,為南干四支渠。此渠北流,長281米。
南干渠過四支口,西北流172米,北岸開口分水,為南干五支渠。此渠北流,長468米。
干渠過五支口,西北流284米,西岸開口分水,為南干六支渠。此渠西流,長455米。
干渠過六支口,西北流366米,西岸開口分水,為南干七支渠。此渠西流,長235米。
干渠過六支口向北流,尾閭?cè)胗谥懈汕现е谌忧?/p>
(五)西干渠
西干渠受水口居于東干、北干、中干、南干四條干渠渠口之最西。也是都河瓜州段最后分出的一條干渠。從瓜州城東南3.1公里都河北岸開口引水(東北距南干渠口853米),西北(北多西少)流到瓜州城西,長4.5公里,主要灌溉瓜州城南及城西農(nóng)田。
西干渠自受水口向西北流672米,于西岸開口分水,為西干一支渠。此渠在干渠南側(cè)向西北流,長1553米,是西于渠最長的一條支渠。中段以下,次第于南岸分出7條子渠:
一支渠從受水口西北流1041米,于南岸開口分水,為西干一支渠第一子渠(簡稱西干一支一子渠。下仿此,不贅)。此渠西南流,長889米。
一支渠過一支口,又西北流182米,于西岸開口分水,為西干一支渠第二子渠。此渠西流,長532米。
一支渠過二支口,又西北流248米,于西岸開口分水,為西干一支渠第三子渠。此渠西南流,長694米。
干渠過一支口,西北流1121米,北岸開口分水,為西干二支渠。此渠先西北流145米,折東北流345米,共長490米。
干渠過二支口,西流344米,北岸開口分水,為西干三支渠。此渠北流832米。
干渠過三支口,西北流145米,北岸開口分水,為西干四支渠。此渠西北流680米。
干渠過四支口,西流102米,南岸開口分水,為西干五支渠。此渠西南流572米。
干渠過五支口,西北流157米,北岸開口分水,為西干六支渠。此渠西北流560米。
干渠過五支口,西北流308米,北岸開口分水,為西干七支渠。此渠向北流,長1340米,尾閭注入瓜州城南濠。
干渠過五支口,西北流1639米,達(dá)瓜州城西南。以下照片模糊不清,地面破碎,沙丘累累,遺跡不清,莫可詳述。
總上所述,五條干渠計長26.6公里,所屬支渠、子渠計長69.4公里,干渠、支渠及子渠的合計總長度不下96公里,皆夯筑而成。如此巨大的土筑工程,在經(jīng)受千余年風(fēng)蝕沙嚙中仍能儼然兀立、留存于世,堪稱一大奇跡。
我國漢唐古渠保存極少,而規(guī)模如此巨大且又成配套體系的漢唐時期渠系網(wǎng)絡(luò)得以保存下來的,除此之外別無所聞。四川都江堰號稱秦代偉大水利工程,早已聞名全國、蜚聲世界。但秦代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迭經(jīng)改造,已非原貌,除了李冰父子就山開鑿的“寶瓶口”尚存之外,其余如“魚嘴分水堤”、“飛沙堰”、“百丈堤”及“人字堤”都已幾經(jīng)改造,面目全非,早已不是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前256)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的原作。如今呈現(xiàn)出來的乃是秦以后不少朝代屢次改修改建、不斷完善和不斷改進(jìn)的結(jié)果。論始建年代,都江堰比瓜州古代渠系網(wǎng)絡(luò)要早100多年,若就原貌保存狀況而言,則都江堰遠(yuǎn)不足與瓜州古代渠系網(wǎng)絡(luò)相比。無論從水利史、建筑史、農(nóng)業(yè)史等方面來說,瓜州古代渠系網(wǎng)絡(luò)的學(xué)術(shù)價值、研究價值及觀瞻價值都十分珍貴。從旅游角度說,論其景色優(yōu)美、賞心悅目,則不如都江堰,但若欲睹千年以前甚至2000年前古代水利工程配套體系的全景展示,并借以體察它所經(jīng)歷的風(fēng)雨考驗,辨識它所保留的歲月滄桑,考察土工工程抗御大漠風(fēng)沙的受力,則瓜州古代渠系網(wǎng)絡(luò)遺址卻具有無與倫比的價值。從這個意義來說,瓜州古代渠系網(wǎng)絡(luò)遺址不僅是甘肅之一寶,也是我國和世界之一寶。
[注 釋]
①廣至縣,西漢敦煌郡所轄六縣之一,故址在今甘肅瓜州縣六工破城子西北15公里。前人誤以為在踏實破城子。詳見李正宇《漢敦煌郡廣至城新考》,《敦煌研究》,1999年第3期。
②“河母”即主干渠。始見于敦煌遺書P.3561背《唐沙州敦煌縣行用水規(guī)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