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唐瓜州若干地理問題研究

        2011-12-31 00:00:00王北辰
        絲綢之路 2011年18期

        [摘要]1988年9月16~18日,筆者會同李并成、李春元等專家學(xué)者,聯(lián)合對瓜州境內(nèi)的漢敦煌郡淵泉、冥安、廣至三縣城址,宜禾都尉昆侖障,西晉晉昌郡、隋常樂郡城址、唐瓜州城址、玉門關(guān)址,漢、唐、宋、元交通干道、水系遺址,長城烽燧遺址等進行了考察,并就瓜州歷史地理沿革問題作了詳細探討。

        [關(guān)鍵詞]瓜州;歷史地理;交通干道;水系遺址

        [中圖分類號]K8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1)018-0070-07

        一、瓜州政區(qū)的沿革

        按《通典·州郡典》、《元和郡縣圖志》及《唐書·地理志》所記,唐瓜州下屬兩縣即晉昌縣與常樂縣。唐瓜州領(lǐng)域基本相當于今甘肅省瓜州縣領(lǐng)域。

        唐代瓜州的領(lǐng)域,最早形成于西晉時期,據(jù)《元和郡縣圖志·瓜州總敘》記:“本漢酒泉郡,元鼎六年(前111),分酒泉置敦煌郡,今州即酒泉,敦煌之地。晉惠帝又分二郡置晉昌郡。周武帝改為永興郡。隋開皇三年(583)罷郡,置瓜州,按隋瓜州即今沙州也。大業(yè)三年(617)改瓜州為敦煌郡。唐武德四年(621)改瓜州為沙州以別于晉昌置瓜州?!?/p>

        關(guān)于晉昌郡的創(chuàng)設(shè),《晉書·地理志》“涼州”條下記:“元康五年(295),惠帝分敦煌郡之宜禾、伊吾、冥安、深泉(淵泉)、廣至等五縣,分酒泉之沙頭縣,又別立會稽、新鄉(xiāng)凡八縣為晉昌郡?!睂@八縣的地址,茲謹作敘說如下:

        宜禾,本漢置宜禾都尉昆侖障。東漢曹魏(220~265)擴建置宜禾縣,故址在今瓜州縣城西南20公里之六工城。

        伊吾,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哈密市地境。《元和郡縣圖志》卷40伊州總敘云:“魏立伊吾縣,晉立伊吾都尉并寄理敦煌北界,非今之伊州?!薄顿Y治通鑒》卷45記:“永平十五年(73),秉議邊事,伊吾句下胡注:‘賢曰:……又曰:伊吾故城,在今瓜州晉昌縣北。’”參據(jù)二者,晉伊吾縣約在今敦煌西北之哈密地境。

        冥安,今鎖陽城東北4.5公里處冥水古道南岸南岔大坑故城。

        淵泉,《大清一統(tǒng)志》卷279,“安西州古跡”門淵泉故城”條下記其在清柳溝衛(wèi)東。清柳溝衛(wèi)曾設(shè)在布隆吉爾,依據(jù)文獻記載方位,1987年4月,瓜州縣文物普查隊張淳、李春元、李宏偉、王俊英等在今三道溝鎮(zhèn)四道溝村(當?shù)鼐用穹Q“城壕灣子”)發(fā)現(xiàn)漢淵泉故城,僅存北城墻;東、西城墻辟為田埂,南城墻沒于河底,正式命名漢“淵泉縣遺址”。1989年8月29日,瓜州縣政府將其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廣至,今瓜州縣踏實鄉(xiāng)政府西北8公里破城子故城。自漢置廣至縣延續(xù)至隋唐改置常樂縣。1962年2月,甘肅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沙頭,按《大清一統(tǒng)志·安西州·古跡門》記,在今玉門鎮(zhèn)東南5公里鞏昌河西岸。姑從之。

        會稽,《大清一統(tǒng)志》安西州古跡門引晉、唐諸史書,認為晉會稽縣在清玉門縣(今玉門鎮(zhèn))東南;而陶保廉在《辛卯侍行記》卷5《玉門縣》條下,則認為會稽縣在今縣城左右,兩說相近。

        新鄉(xiāng),《大清一統(tǒng)志》舉出兩說:一說在安西州東南,又引《通典》說在瓜州城南180里新鄉(xiāng)鎮(zhèn)。而據(jù)1987年4~6月瓜州、肅北兩縣文物普查隊聯(lián)合調(diào)查,唐瓜州(鎖陽城)南8公里便是祁連山余脈長山子,再80公里便是石包城(在肅北縣石包城鄉(xiāng)西南1.5公里),屬蒙古族游牧區(qū),除石包城外,為當時肅北縣魚兒紅鄉(xiāng)東南30公里一高崗上有城址,按舊華里180折今90公里計算,唐瓜州城南180里新鄉(xiāng)鎮(zhèn),莫屬此城了。

        八個縣的地址既經(jīng)初步考證,再把它們分別填畫在現(xiàn)代地圖上,這就可以大致弄清晉昌郡的領(lǐng)域。從各縣的地理分布看,在疏勒河中游玉門市境內(nèi)的沙頭、會稽二縣,在今疏勒河下游十工山南的,有位在布隆吉鄉(xiāng)東南的深泉(淵泉)縣、橋子鄉(xiāng)的冥安縣、踏實鄉(xiāng)的廣至縣和地址待查的新鄉(xiāng)縣。而在今十工山北的則只有兩縣,即疏勒河下游綠洲上的宜禾縣和遠在疏勒河北戈壁灘上的伊吾縣。八縣中除會稽和新鄉(xiāng)兩縣是元康五年(296)新設(shè)外,宜禾縣也是歷史很短的縣,《元和郡縣圖志》記“魏分廣至置宜禾縣”,其歷史不過幾十年。而伊吾縣如《元和郡縣圖志》所記:“魏立伊吾縣,晉立伊吾都尉并寄理敦煌北界?!辈坏珰v史短,而且是寄理在敦煌北界上的一個縣。

        按《元和郡縣圖志》瓜州總敘所記,西晉晉昌郡的領(lǐng)域也就是后來唐代晉昌郡瓜州的領(lǐng)域。這里回顧并敘論一下晉昌郡政區(qū)的沿革,對于了解現(xiàn)在瓜州縣的地區(qū)開發(fā)必將會有所裨益。按《漢書·地理志》、《后漢書·郡國志》記,相當于晉、唐晉昌郡的廣大地區(qū),在漢代屬于酒泉郡沙頭縣和敦煌郡的淵泉(后漢改并淵泉、冥安、廣至等四縣所領(lǐng)),四個縣全設(shè)在疏勒河岸的十工山以南地區(qū),山北是未曾設(shè)縣的。這種設(shè)縣格局表明,十工山以南,相當今布隆吉、橋子、踏實三個鄉(xiāng),在今天乃是開辟較早的地區(qū),包括今瓜州縣城所在的疏勒河綠洲,則是開辟較晚的地區(qū)。

        但《漢書·地理志》在“廣至縣”條下記:“宜禾都尉治昆侖障?!蹦敲催@個昆侖障又在何處?查《元和郡縣圖志》“瓜州常樂縣”條下記:“本漢廣至縣地,屬敦煌郡。魏分廣至置宜禾縣,后魏明帝改置常樂鎮(zhèn)。武德五年置常樂縣也。”1985年4月,瓜州縣文物普查隊在漢廣至縣城勘測時,發(fā)現(xiàn)兩層文化堆積:上層為唐文化層,內(nèi)含石磨、磚瓦、“開元通寶”錢等;下層為漢文化層,內(nèi)含壓印繩紋、水波紋、垂幛紋灰陶片、夾砂紅陶片、“五銖”錢等。依據(jù)明《肅鎮(zhèn)志》、清《重修肅州新志》、《甘肅省通志》、民國《安西縣新志》等文獻記載,正式命名漢“廣至縣城遺址”,隋唐常樂鎮(zhèn)、常樂縣在一城。這說明唐之常樂縣址最早乃是曹魏從廣至縣分置的宜禾縣址,縣名宜禾則應(yīng)是它設(shè)在漢之昆侖障,從而沿用了宜禾都尉之名。這樣推測,不僅有地名沿襲方面的依據(jù),還可以從地理方面找到依據(jù)。昆侖障的“障”字,按《史記·酷吏列傳》張湯傳記“居一障間”句下《正義》注:“障為塞上要險之處,別筑城,置吏士守之?!币雷t廣至縣的昆侖障乃是廣至縣的一座邊防要塞。那么,有哪些歷史事實可以證明宜禾縣乃是沖要之處、要險之處?查《資治通鑒》卷107,晉太元十二年(387)記,呂光西征敦煌,先克張掖,又拔酒泉,進屯涼興,胡注:“涼興郡,河西張氏置,在唐瓜州常樂縣界?!蓖跄伦远鼗鸵姈|還,途中兵散,王穆被殺。這表明了當時的涼興乃是沖要之地。又《通鑒》卷111,晉隆安四年(405)記,段業(yè)進、李暠為鎮(zhèn)西將軍,都督?jīng)雠d以西諸軍事,胡注:“段業(yè)分敦煌之涼興,烏澤、晉昌之宜禾為涼興郡……隋、唐瓜州之常樂縣即其地也?!薄稌x書·涼興郡》、《舊唐書·地理志》“瓜州常樂縣”條也記:“漢廣至縣,屬敦煌郡。魏分廣至置宜禾,李暠于此置涼興郡。隋廢,置常樂鎮(zhèn)。武德五年改鎮(zhèn)為縣?!鄙鲜鲇涊d也表明了涼興郡可治的宜禾縣地理位置之重要。又《通鑒》卷119,晉永初元年(420)記,沮渠蒙遜以索元緒為敦煌太守,索元緒粗險好殺,大失人心,敦煌人攻之,元緒東奔涼興。另唐代史學(xué)家顏師古在《漢書·地理志》“敦煌郡廣至縣”條下注云:“宜禾都尉昆侖障,莽曰廣桓?!笨梢姖h昆侖障在廣至縣境?!掇o海》云:“昆侖塞,又名昆侖障,系古代障塞名,西漢置,故址在今瓜州縣西南,為宜禾都尉治所?!苯駬?jù)《安西縣新志》載:“西晉宜禾古城在(瓜州)鎮(zhèn)西南四十里?!迸c1987年4月瓜州縣文物普查隊實地勘察距縣城西南20公里相吻合。

        至于漢、晉宜禾都尉昆侖障之歷史沿革狀況,酒泉博物館副研究館員劉興義、瓜州縣博物館李春元另撰一文詳述,?譹?訛這里不再糾纏,以免喧賓奪主。上述諸事實足以顯示涼興郡宜禾縣地理位置之要沖,也可以證明把宜禾縣推定為漢宜禾都尉所駐之昆侖障是可信的。

        在論證了宜禾縣即設(shè)在漢宜禾都尉所駐之昆侖障之后,可以看出,今瓜州縣城所在的疏勒河綠洲,在前漢時期已有宜禾都尉駐治,其治所昆侖障即在今六工古城址上(《后漢書·郡國志》在“廣至縣”條下記),曹魏時期分廣至縣在此設(shè)立宜禾縣。十六國時期,前涼在此設(shè)立了涼興郡,下轄三縣。后魏改涼興郡為常樂郡。隋廢郡改置常樂鎮(zhèn)。唐改常樂縣。據(jù)此可知現(xiàn)在瓜州縣城所在地區(qū)的開辟有其悠久的歷史,而這片地區(qū)中的六工古城也具有同樣悠久的歷史。

        西晉開設(shè)的晉昌郡,在十六國割據(jù)時期曾經(jīng)幾番變動。前涼張氏在宜禾縣設(shè)立了涼興郡已如上述,西涼李暠則又在晉昌郡內(nèi)設(shè)立過會稽與廣夏等郡。《晉書·梁武昭王李玄盛傳》載:“初苻堅建元之末,徙江漢之人萬余戶于敦煌,中州之有田疇不辟,亦徙七千余戶……及玄盛東遷,皆徙之于酒泉,分南人五千戶置會稽郡,中州人五千戶置廣夏郡,余萬三千戶分置武威、武興、張掖三郡。”按洪亮吉《十六國疆域記》所考,其會稽郡在今玉門市,廣夏郡在廣至縣,至于武威、武興、張掖三郡則是李暠所僑置,地址不詳??傮w看來,原晉昌郡內(nèi)曾設(shè)立過幾個郡,但晉昌郡的領(lǐng)域基本未變,唐代的晉昌郡、瓜州,承繼的也就是這片地方。

        唐得晉昌郡后,對郡內(nèi)的政區(qū)進行了較大的調(diào)整,即把全部劃分為晉昌與常樂兩個縣,《元和郡縣圖志》記瓜州為下府,晉昌與常樂均為中下縣。兩縣的境界雖然史無明文,但從地理角度看,常樂縣治在今六工古城,它在十六國時期曾是涼興郡的中心?!渡持輬D經(jīng)》又有常樂南山之記,可以推測說它的轄境是今十工山北的廣大地區(qū),而十工山南的地區(qū)則屬于晉昌縣領(lǐng)。舊晉昌郡的廣至、深泉(淵泉)、冥安、沙頭、會稽、新鄉(xiāng)六縣被并為晉昌郡,它包括了從今踏實鄉(xiāng)向東直到玉門市西部的大片地方;而舊郡的伊吾和宜禾二縣則被并為常樂縣(舊涼興郡有涼興、烏澤、宜禾三縣,前兩縣無考),轄境已有上述,然晉昌與常樂二縣城各在今之何處?謹作考證如下:

        晉昌縣城亦即瓜州城,對于它們的地址前人多有考究,《重修肅州新志》記在“安西衛(wèi)古跡門內(nèi)”,泛指晉昌古城在清安西衛(wèi)西南;嘉慶重修《大清一統(tǒng)志》記在“安西州古跡門晉昌故城”條下則泛指其在肅州西520里(今酒泉城距瓜州縣城287公里,瓜州縣城東南距瓜州城70公里,除去瓜州縣城折向東至瓜州城70公里數(shù),與志書記載里數(shù)基本吻合)。清末陶保廉在其《辛卯侍行記》卷5內(nèi)提出,布隆吉爾以西的窟窿河(今名葫蘆河又名大東河),注入疏勒河處是唐玉門關(guān)所在,再西的雙塔堡疑是唐瓜州晉昌縣城也。陶保廉此說,是參據(jù)俞浩的意見,按瓜州與肅沙兩州間的距離而推定的,此說較其前人固然較具科學(xué)性,也確乎進一步。但與《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的記載相差較大,因而是不可信的。按《慈恩傳》載,玄奘法師西行至瓜州,“法師因訪西路,或有報云從此北行五十余里有葫蘆河,上廣下狹,洄波甚急,深不可渡。上置玉門關(guān),路必由之,即西境之襟喉也”。依記則瓜州在葫蘆河以南50里外,若設(shè)今雙塔堡為瓜州城,則城北即是疏勒河,過河西行50里為礫石戈壁和山上,更無大河,這豈不與《慈恩傳》之記相差太遠?因而陶說是不足信的。

        解放前夕,向達先生撰寫了《兩關(guān)雜考》,收在《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一書,他參考了《慈恩傳》和陶保廉等人的看法,提出了“私意以為唐瓜州治晉昌縣當即欲稱為鎖陽城之苦峪城,玉門關(guān)則在其北”。向達先生的看法,超過了前人舊說,指出了鎖陽城即唐瓜州故址。曾隨向達先生西行考察的閻文儒先生,在考察過鎖陽城后,在其《河西考古雜記·安西南湖與雙塔堡考察記》一文中,也認為鎖陽城或者就是唐之瓜州城。

        對于鎖陽城,筆者在未去之前曾草寫一稿,題為《甘肅鎖陽城歷史演變》。當時筆者曾懷疑鎖陽城北面的橋子村是唐瓜州故城,并推測說鎖陽城或者是瓜州城南的新鄉(xiāng)鎮(zhèn)。1988年9月,筆者有幸到瓜州看到了鎖陽城。經(jīng)過短暫的實地考察后,改變了原先的看法,也認為鎖陽城的前身就是唐瓜州晉昌郡。理由有三:其一,《慈恩傳》所說之葫蘆河是指今之疏勒河;自河而南50里以外的瓜州城,那就非鎖陽城莫屬了。其二,筆者此前過分拘泥于《慈恩傳》所記瓜州人報告的里數(shù),其實瓜州人報告的里數(shù)并不會精確,也不必過分拘泥。按鎖陽城至雙塔堡的70多里距離而論,玄奘法師于日落后乘馬急行,則午夜時足可到達疏勒河畔,因而把鎖陽城所定為瓜州城,并不悖于《慈恩傳》所記。其三,據(jù)《重修肅州新志》載,鎖陽城東半里原有大寺(今已無),寺內(nèi)有斷碑歌頌張議潮、曹議金大興屯墾、水利疏通之功。其事反映出鎖陽城在唐末仍是大興屯墾與水利的指揮中心,仍是一個政治中心,從而可以推斷它必是唐瓜州城。

        瓜州城址確定之后,就可以按《慈恩傳》的記載去考求唐玉門關(guān)的舊址了。《慈恩傳》載,玄奘法師在瓜州做好了直趨伊吾(今哈密)的準備后,“于是裝束與少胡夜發(fā),三更許到河,遙見玉門關(guān)。去關(guān)上流十里許,兩岸可闊丈余,傍有梧桐樹叢,胡人乃斬木為橋,布草填沙,驅(qū)馬而過。法師既渡而喜,因解駕停憩”。依記則唐玉門關(guān)應(yīng)在今鎖陽城北方、疏勒河入雙塔亂山口之東8公里南岸。從傳文中看,玄奘法師在途中并未越過山地(十工山東段)西北,乃是沿平地道路而去的。筆者在當?shù)乜疾鞎r,承李春元同志介紹,得知在現(xiàn)公路東殘留有一條古道,它大致從鎖陽城通往雙塔村。古道深陷約1米余,當?shù)厝酥两袢苑Q其為“唐道”,非機動車仍能利用它,從古道的走向推測,唐玉門關(guān)應(yīng)在雙塔堡北的疏勒河岸上。

        從地形角度上看,雙塔堡附近也是宜于建關(guān)的地方?,F(xiàn)在由于雙塔堡的河段已經(jīng)建成了雙塔水庫(1958建成),大片原有的地形已被淹沒在水庫下無法直接觀察,不得已只好引用兩種清人觀察記錄,以為推測關(guān)址的憑據(jù)。

        徐松在其《西域水道記》卷3中記:“蘇勒河自月牙湖敦西流十里逕雙塔北,又西流里許,南岸有二沙埠,相去半里,埠頭各有小白塔,是堡所由命名也?!薄睹C州志》云:“雙塔不知創(chuàng)于何代,其地峰回路轉(zhuǎn),河水灣環(huán),林木蔥郁,徘徊瞻眺,頓滌塵襟。余登降岡麓,危徑臨流,河曲平沙,差勘步馬,而山非蒼翠,樹泛青紅,滾滾渾波,殊非佳觀?!薄疤K勒河自雙塔而西,兩岸山促,河嚙南山之趾,山巔置汛,是為亂山墩,墩東距雙塔堡三十里?!?/p>

        這段描述表明,雙塔堡以西,兩岸山逼河道,河岸則有“危徑臨流,差堪步馬”,可知這段疏勒河谷是險要的。又辛亥年間,袁大化奉命西行,撰有《撫新記程》一書,他對雙塔堡以西的疏勒河描述云:“雙塔堡居民七家,千總李正祥帶老兵數(shù)人來接。見西面兩山南北對峙,中貫一河,南山則雙塔矗立,北山則一墩高聳?!?譺?訛“中央則疏勒河西流也,望之如邊門大啟,而則山寬三十余里,土名亂山子。卡房左近,怪石……漢置關(guān)于此,玉門之名或有所取歟?”

        把這兩段描述結(jié)合起來讀,可知雙塔堡正位于疏勒河谷的東口上,自堡以東是開闊地帶,自堡而西就進入了疏勒河谷。自堡眺望則“如邊門大啟”,所以連袁大化都認為置兵于此是得地利的(袁大化不知有唐玉門關(guān),無足為怪)。看來唐玉門關(guān)故址確應(yīng)在今雙塔堡附近的疏勒河岸上,其地即可扼制疏勒河的道路,又可扼制瓜州的道路,正合于“西境之襟喉”的評價。既然玉門關(guān)址必在雙塔堡水庫之下某地,那么昔年玄奘法師趁夜渡河地點,很可能就在今水庫東口或稍東的石路口灣一帶了。

        關(guān)于唐玉門關(guān)址,陶保廉曾推測其在窟窿河口處,他依據(jù)是按史書所記瓜州與肅、沙二州間的距離,晉昌縣應(yīng)在雙塔堡;而《元和郡縣圖志》又記玉門關(guān)在晉昌縣東20步(或作20里),所以把玉門關(guān)比定在雙塔堡東的窟窿河口。后來向達先生也疑其在雙塔堡,《兩關(guān)雜考》中云:“唐瓜州治晉昌縣,今人考證謂約在今瓜州縣雙塔堡附近。葫蘆河,其形狀似葫蘆,即今窟窿河,經(jīng)亂山子以入疏勒河。私意為唐瓜州晉昌縣當?shù)厝思此追Q為鎖陽城之苦峪城,玉門關(guān)則在其北……惟今雙塔堡、亂山子一帶僅余古烽墩二,其他遺跡悉化云煙,關(guān)址所在,疑是莫能決也!”陶保廉把晉昌縣推定在雙塔堡是錯了,而向達先生認為鎖陽城是晉昌縣城,又依《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推測是玉門關(guān)在鎖陽城北的雙塔堡一帶則是卓見。美中不足的是,向達先生誤把窟窿河比作古之葫蘆河。查窟窿河今名店子河、兔葫蘆河,它是自雙塔村南4公里大沙丘北側(cè)洼地諸泉匯流向北注入疏勒河的一條小水,長不過10多公里,并非橫在鎖陽城北的河水,那么,玄奘法師在向北直趨伊吾的途中又須渡它。而且即使渡過了它又豈能去伊吾?這在現(xiàn)代地形圖上是一目了然的。這種誤解,蓋來自《重修肅州新志》,它不但把窟窿河當作了古之葫蘆河,而且誤引了岑參的《苜蓿烽寄家人詩》為證,后來的《西域水道記》又沿襲了這個錯誤,乃至于貽誤后人。

        又《元和郡縣圖志》在“瓜州晉昌縣”下記:“玉門關(guān)在縣東二十步(或在二十里)?!边@種說法也是錯的,問題應(yīng)該實事求是,查今鎖陽城東乃是一片平坦的半荒漠,一片沙地,不但沒有足以與玉門關(guān)相應(yīng)的遺跡,唐玉門關(guān)也無建置在大片平沙地上之理,倘若在鎖陽城東建關(guān),它的防御作用又將何在?若說在晉昌縣東20步,那就更加難以想象了,豈有建關(guān)當時會把諾大一個州城置于關(guān)外20步之理,若在瓜州東20步或20里,那么玄奘法師怎么會疾行幾小時后,在葫蘆河上又望到了這座關(guān)?總之,《元和志》的這條記載顯然是錯了。

        唐玉門關(guān)址既確定,便回過頭來考證漢冥安縣城遺址。1988年9月18日,在考察鎖陽城的同時,承李春元同志向?qū)?,又看了鎖陽城東北約3公里的兩座古城址。兩城相距很近,不過3公里,一在低洼地,一在高坡上。當?shù)厝朔Q其為“南岔大坑”,從而古城也就被稱作了“南岔大坑古城”。古城殘破殊甚,幾乎已被夷平,兩處均只留下幾段很低的殘墻,無復(fù)城郭之形。李春元同志介紹說兩城均為漢之冥安縣城,其在洼地上者應(yīng)為舊城,在高坡上者應(yīng)為新城。極可能是因為舊城雖然有近水之利,但也常受水淹之害,后來又另選在高坡上避水淹之處修建新城。查《元和志》在“瓜州晉昌縣”條下記:“本漢冥安縣,屬敦煌郡,因其界冥水為名也?!边@就是說,冥安縣乃晉昌縣原身,晉昌縣乃是冥安縣的改稱,然則晉昌縣城東的古城址顯然是冥安縣城故址了(冥水問題見后)。因而筆者贊同當?shù)赝镜囊庖?,也認為南岔大坑古城即是漢冥安故城。發(fā)現(xiàn)了南岔大坑古城并指出了它是漢冥安縣城,這是瓜州縣博物館在學(xué)術(shù)上的一項貢獻。

        關(guān)于唐常樂縣城址,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茲引敦煌文書《沙州圖經(jīng)》:

        一十九所驛,并廢

        州城驛

        右在州東二百步,因州為名。東去清泉驛卅里。

        清泉驛

        右在州東北三十里,去橫澗驛廿里。承前驛路在瓜州常樂縣西南。刺史李無虧,以路石磧山險,迂曲近賊奏請近北安置。奉天授二年五月十八日敕移就北。其驛置在神泉觀莊側(cè),水名神泉驛。今為清泉戍置在驛傍,因改為清泉驛。

        橫澗驛

        右在州東北六十里,北去白亭驛廿里。刺史陳玄珪,為中間迂曲奏請,奉證圣元年十二月三十日敕置。驛側(cè)有澗,因以為名。

        白亭驛

        右在州東八十里,東北長亭驛卅里,同前奉敕移。為置白亭烽下,因烽為名。

        長亭驛

        右在州東北一百廿里,東去甘草驛廿五里。同前奉敕移。為置在長亭烽下,同烽為號。

        甘草驛

        右在州東北百三十里,東南去階亭驛廿五里。前刺史李無虧、為中間路還,兼有沙鹵,奏請,奉敕置。驛側(cè)有甘草,因以為號。

        階亭驛

        右在州東一百七十里,東去瓜州常樂驛三十里,同前奉敕移。為置在階亭側(cè),因烽為號。

        這段文字記的是起自沙州城(今敦煌),迄于瓜州常樂縣城的驛路。其中各驛雖多不可考,但沙州與常樂是明白的。已知唐里略等于市里,茲按原文所記的方位、距離,在現(xiàn)代甘肅省瓜州縣地圖(1∶750000)上填畫出唐代沙、瓜州間的驛程。

        從沙州到瓜州并無直達晉昌城的驛路,只有經(jīng)過常樂轉(zhuǎn)去晉昌城的驛路。按《沙州圖經(jīng)》所記,現(xiàn)在于瓜州縣西南的六工古城恰是唐常樂縣城的故址。如《元和志》所記,魏分廣至置宜禾縣,宜禾至唐為常樂縣,今既明確六工古城是常樂縣故址,那么廣至縣城故址又是何地?對于廣至故址問題,諸志書如《重修肅州新志》、《嘉慶重修大清一統(tǒng)志》等,雖考論紛紜但終不能確指,直到清末陶保廉方在《辛卯侍行記》卷5“廣至縣”條下提出一個明白的看法。北魏改大至,唐改常樂,《元和志》記載,“常樂縣至瓜州115里或作150里……踏實蓋大至之轉(zhuǎn)音……今踏實西北20里有破城子殆即漢廣至”,而章懷注《蓋勛傳》云:“廣至縣在常樂縣東,今謂之懸泉堡,按此‘東’字傳寫訛也……”陶保廉雖誤以雙塔堡為晉昌,又誤把“廣至在常樂東”的“東”指為訛字,但他從地名入手,結(jié)合當?shù)毓懦牵赋隽似瞥亲討?yīng)是廣至縣的故址,乃是合理的看法。至于所引《蓋勛傳》的章懷注,則也早見于吳卓信的《漢書·地理志》補注中。本書記20世紀40年代,閻文儒先生考察過踏實的破城子后,也認為破城子當為廣至縣故址,筆者贊同上述看法,因為合乎《后漢書·蓋勛傳》,“蓋勛,字元固,敦煌廣至人也”句下李賢注:“廣至故城,在今瓜州常樂縣,故址所在,誤信了《太平寰宇記》?!睗h廣至故城在常樂縣西北的誤記,所以竟指“東”字為訛,其實“東”字是對的。

        把六工古城所定為常樂縣故址,也合于《元和志》在常樂縣條下“東至瓜州一百一十五里”之記。今從六工古城向東行,再轉(zhuǎn)南穿過十工山(《沙州圖經(jīng)》記作常樂南山),經(jīng)破城子、踏實鄉(xiāng)至鎖陽城,大致是112里,與《元和志》基本相合。

        二、瓜州的交通干線

        如前引《沙州圖經(jīng)》“驛路”項下所載,從沙州通往瓜州的驛路,并非經(jīng)過舊廣至而直趨瓜州城,乃是先趨山北的常樂,再越過今十工口子,經(jīng)舊廣至轉(zhuǎn)趨瓜州城的。這反映出瓜州趨向沙州也取此路。究其原因,從政區(qū)沿革看,廣至縣在隋時已撤廢,而常樂則方興未艾;從自然條件看,常樂所在乃是疏勒河穿出山地后進入開闊地的一片綠洲,自此向西又是水草較好直近于沙州的地帶,如《圖經(jīng)》所記,清泉驛有泉,橫間驛近水,甘草驛多甘草等皆是。與山北的驛路相對(長樂)山南原也設(shè)有驛路,后來因其“石磧山險,迂曲近賊(其易受吐蕃侵擾)”而撤移北道。

        瓜州、肅州之間的道路:因為現(xiàn)在地面上還殘留有“唐道”,可知瓜州通往肅州的道路是從鎖陽城東北行,沿兔葫蘆河經(jīng)雙塔堡,入玉門關(guān)而東去的。

        瓜州、伊州之間的道路:瓜州通往伊州的驛路也是必經(jīng)常樂的,《沙州圖經(jīng)》第185~207行記云:

        雙泉驛

        右在州東四百七十七里一百六十步,瓜州常樂縣界。唐儀風三年(678年)閏十月,奉敕移稍竿道,就第五道莫賀延磧置,沙州百姓越界捉。如意元年(692)四月三日奉敕,移就稍竿道行。至證圣元年(695)正月十四日敕,為沙州遭賊,改第五道來往。南去瓜州常樂縣界為烏山驛六十九里二百六十步,北去第五驛六十里八十步。

        第五驛

        右在州東北五百一十一里卅步,同前奉敕置,沙州百姓越界捉。南去雙泉驛六十四里八十步,北去冷泉驛六十八里卅步。

        冷泉驛

        右在州東北五百七十九里一百七十步。同前奉敕置,沙州百姓越界捉。南去第五驛六十八里卅步,北去胡桐驛八十四里。

        胡桐驛

        右在州東北六百六十三里一百七十步,同前奉敕置,沙州百姓越界捉。南去冷泉驛八十四里,北去伊州柔遠縣界赤崖驛八十里。

        文中的瓜州常樂縣界烏山驛所在不明,也不知其南距常樂的里數(shù)。自烏山驛向北,歷經(jīng)雙泉、第五、冷泉、胡桐等驛而抵伊州柔遠縣上的赤崖驛,這條驛路總長361里。筆者懷疑柔遠縣界上的赤崖驛在今星星峽一帶。這條驛路就是證圣元年(695)正月敕改移用的“第五道”?!渡持輬D經(jīng)》另記有稍竿道(《太平寰宇記》伊州、四至八到項下也記“正南微系取稍竿管路至沙州七百里”),不明。

        除史書有記的驛路外,《慈恩傳》所記玄奘法師渡過的葫蘆河,經(jīng)各烽,過莫賀延磧?nèi)ス艿囊宦?,沙磧中雖無標識,但據(jù)瓜州胡翁的介紹,這條無路之路也系有人穿行過的。此外,從常樂向東沿疏勒河也當有直去玉門關(guān)的道路,惟以史料缺乏,筆者無從考證。

        瓜州通路已略如上述,那么,沙、瓜、肅三州間的州際道路又是如何?由于《沙州圖經(jīng)》所記僅止于沙、瓜之間,不足以顯示三州之間的州際道路,所以在這里將從若干有關(guān)的歷史活動中去探索一下三州之間的道路。以下即按《資治通鑒》的編年,列舉于下:

        《通鑒》卷106載,晉太元十年(385),呂光自龜茲東還,留秦涼州刺史梁熙謀拒之,但策略失宜。呂光先入漢玉門故關(guān),進至宜禾,摛敦煌太守姚靜,晉昌太守李純先后以郡降,光乃東攻酒泉等皆下之,終于姑臧。反映出呂光東歸是經(jīng)過敦煌、宜禾、晉昌而至酒泉的。

        同書卷111,晉隆安四年(400),酒泉太守王德叛北涼,北涼王段業(yè)使沮渠蒙遜討之。王德焚城,將部曲奔晉昌太守唐瑤,蒙遜追至沙頭而返。這反映了酒泉、晉昌之間的道路。

        同書卷123,晉元嘉十六年記:“初牧犍以其弟無諱為沙州刺史,都督建康以西諸軍事,領(lǐng)酒泉太守……從弟唐兒為敦煌太守……(魏軍)進項酒泉,無諱宜得收遣民奔晉昌,遂就唐兒于敦煌。”這顯示了酒泉、晉昌、敦煌的道路。

        同書卷159,晉大同十一年至中大同元年(545~546)記,瓜州人張保殺刺史而據(jù)瓜州(故注:敦煌郡舊置瓜州,按此瓜州治在敦煌)遣令狐整東救涼州,整進至玉門縣(今玉門鎮(zhèn)),“召豪,口述保罪狀,馳還襲之。先克晉昌,斬呂興,進擊瓜州。州人素信服整,皆棄保來降,保奔吐谷渾”。此事再度證明,酒泉、晉昌、敦煌間有大路。

        同書卷213,開元十五年(727)記,九月吐蕃軍攻瓜州,執(zhí)刺史田元獻及河西節(jié)度使王君(免比大)之父,進攻玉門軍(胡注:玉門軍在肅州之西二百里)?!对椭尽酚?,開元中于玉門縣置玉門軍,分別遣軍攻常樂縣。此事表明,瓜州有路東通玉門軍、酒泉郡,西經(jīng)常樂縣通往敦煌。

        同書卷181,大業(yè)七年(611)記,西突厥處羅可汗,為其酋長射匱所襲,敗奔高昌。煬帝命裴矩馳至玉門關(guān)(隋、唐之玉門關(guān))、晉昌城,遣使高昌,曉諭處羅入朝。不久,處羅果然來朝。此事表明,要去高昌應(yīng)出隋唐玉門關(guān),經(jīng)晉昌城、常樂、敦煌而往。如前引《慈恩傳》所記,玄奘法師所取的西行路也即傳統(tǒng)的道路,他原擬經(jīng)瓜州西趨敦煌,走“陽關(guān)大道”(其歸途乃取陽關(guān)路),后因避敦煌官吏的攔阻,才不得已而從瓜州直趨伊吾的。這又一次證明了瓜州道路的重要。

        上舉各事表明,因晉迄唐(漢代可能也如此),酒泉西行的大路并非沿今疏勒河而直趨,乃是每經(jīng)過晉昌(漢冥安)、常樂、敦煌再西出兩關(guān)。大路這樣迂回,主要是由于當時的淵泉、冥安、廣至三縣都在今十工山南地區(qū),而今亂山子(十工山東段)、疏勒河以北在早期是沒有縣的,宜禾之設(shè)縣則晚于曹魏時期。直到明代,這條交通干線仍未變動,《明史·西域傳》“沙州衛(wèi)”項下記這段道路云:“自赤斤蒙古西行二百里曰苦峪(鎖陽城),自苦峪南折而西九十里曰瓜州(明瓜州),自瓜州而西四百四十里始達沙州?!庇帧短煜驴吩幍?4冊九道四夷門內(nèi)引明代佚名作者的《西域土地人物略》一書云:“赤斤西四百五十里為苦峪城(原注均略下同),苦峪西二十里為古墩子,西六十里為阿丹城。阿丹西南三十里為哈剌大速城。西為西阿丹城。阿丹城西南二百里為沙州城。沙州城西三百里為哈密城。”文中苦峪城即鎖陽城,文中的瓜州城指明瓜州而言,非唐之瓜州。

        又明人馬文升(1426~1510)經(jīng)略哈密,撰有《興復(fù)哈密記》一書,其記交通云:“吐魯番至哈密十數(shù)程,中經(jīng)黑風川。哈密至苦峪又數(shù)程,皆絕水草,貢使徑返必馱水草然后行也?!?/p>

        上引三條史料表明,直到明末,哈密、敦煌、酒泉間的大路仍是經(jīng)過晉昌故址苦峪城(鎖陽城)的。明代苦峪城被最后廢棄。它的廢棄既是環(huán)境退化、沙化的結(jié)果,也是明朝放棄嘉峪關(guān)外政策的惡果,這里暫不作論證。隨著環(huán)境的退化,隨著苦峪城的放棄,待到清朝再度經(jīng)略嘉峪關(guān)外時,瓜州道路也就不再是州際交通的干線了。當前,在研究絲綢之路的歷史時,不應(yīng)忘記這條“瓜州古道”。

        三、冥水與冥澤

        唐晉昌郡,瓜州境內(nèi)重要地理因素即是冥水和冥澤,冥水、冥澤的演化,對整個瓜州地理環(huán)境的演化起過重要的作用,因而在探討唐瓜州的地理時應(yīng)該充分重視它。

        冥水和冥澤的記載最早見于《漢書·地理志》的“敦煌郡冥安縣”條下,文云:“南籍端水出南羌中西北入其澤溉民田。”對于這段可貴的記載,清人作了有益的文字校訂。王先謙引王念孫及《太平御覽》謂,應(yīng)為出羌中,“南”字衍;其澤或應(yīng)作冥澤,或其字衍。依清人之校訂,《漢志》原文應(yīng)是“籍端水出南羌中,西北入冥澤,溉民田”。

        下至唐代,《元和志》“瓜州晉昌縣”條下記:“本漢冥安縣,屬敦煌郡,因縣界冥水為名也?!薄摆に酝鹿葴喗缌魅氪鬂?,東西二百六十里,南北六十里,豐水草,宜畜牧?!?/p>

        那么,這條冥水(籍端水)及其所注的冥澤應(yīng)在何處?首先從文義上看,縣既以水而得名,則其水必流經(jīng)瓜州縣而不會在縣界之外;其水既然是從南入境內(nèi)的北部或西部,而不會在縣界之外,不會在鄰縣界內(nèi);須知冥安縣東鄰淵泉縣和廣至縣內(nèi),《漢書·地理志》是都未注明有澤的。前文已考,淵泉縣址在今九道溝下游西岸肖家地古城,廣至縣址在今踏實鄉(xiāng)破城子,而冥安縣址則在橋子鄉(xiāng)的南岔大坑古城,這就大致顯現(xiàn)出了三個縣的領(lǐng)域,從而也就須以漢冥安縣址和唐瓜州城故址為中心去探求冥水和冥澤的故址了。

        關(guān)于冥水,筆者僅找到三條可供參考的史料?!杜f唐書》卷103《張守珪傳》記,開元十五年(727),吐蕃寇瓜州,以守珪為瓜州刺史,“瓜州地多沙磧,不宜稼穡,每年少雨,以雪水溉田。至是渠堰盡為賊所毀,既地少林木,難為修葺。守珪設(shè)壇祭祈禱,經(jīng)宿而山水暴至,水漂材木,塞澗而流,直至城下。守珪使取充堰,于是水道復(fù)舊州人刻石以紀其事”。這段記載很可貴,一則記載了自州南山地有山水沿河床直到瓜州城下;二則說明每年雨少,以高山積雪融化的山水溉田,從而可推想冥水并非長流水,乃雨后河流,最好也不過是季節(jié)河流;三則說明瓜州是地多沙磧,可知沙磧是自古已然。這段文字把瓜州的干旱少雨、地多沙磧與雪水融化為山水溉田的地理環(huán)境反映得很全面也很形象。當然,還不能說這條澗即是冥水。

        第二條史料是前引《西域地理人物略》的記載,文云:“赤斤西百五十里的苦峪城,即我皇明所設(shè)苦峪衛(wèi)處也。東有河,地中有三墩,迤北五十里為王子莊?!边@表示明代苦峪城東有河道。

        第三條史料是清乾隆二年(1737)成書的《重修肅州新志》,在“柳溝衛(wèi)”內(nèi)“古跡”門所記的苦峪城地理景象,文云:“今遺有空城,規(guī)模頗為雄壯,關(guān)廂亦大。城內(nèi)荊榛,頹垣敗墻相望,并尚有水井木欄,又有一道干河極闊,兩岸叢樹,映帶頗勝……窮其渠道所由,在西北幾二百里,于靖逆之上龍王廟,疏勒、昌馬二河會合處引來,今俱干涸無水,渠身砂礫……”?譻?訛志文說城東有干河道是可信的,說該河道導(dǎo)源在苦峪城“西北幾二百里”則是錯的,因為苦峪城西北,今橋子鄉(xiāng)這一片地方乃是河三尾閭低濕灘地,鎖陽城海拔1358米,橋子鄉(xiāng)西北一般海拔1300米,豈有引水向高地之理?這很可能是觀察者把干河道下游走向西北現(xiàn)象,誤作了來源于西北而作出的誤記。遺憾的是,筆者到當?shù)貢r,受條件的限制,未可探尋這條250年前就已被沙埋了的古河道。

        上舉三條史料,可以證明鎖陽城東有過河道,而當?shù)噩F(xiàn)在地表諸種形態(tài),則尤能反映出冥水和冥澤所在。從鎖陽城南的長山子、獨山子一片山地上,有若干干涸河道通向橋子鄉(xiāng)灘地,其中有兩三條的下尾是經(jīng)過鎖陽城與南岔大坑古城之間而北去的。每逢雨后,所有從南山下來的涸河都有山水瀉下,其尾水散向灘地上。在雨水稍多的夏季,受十工山地的攔截,雨水和山水在山南灘地上積為星散棋布的片片沼澤。這些沼澤不足航而淺不易涉,使得各個村落之間的交通幾乎斷絕。在水潦退后,不但牧草茂盛而且蘆葦也叢生,農(nóng)牧業(yè)興旺,編織手工業(yè)也發(fā)達。這片潦洼灘地的范圍是:北限于十工山,東、南、西三面則大致以橋子、平頭樹、漕子沿、踏實、破城子等村鎮(zhèn)所形成的半圓弧為界。在這片大地舞臺之上,筆者認為橋子鄉(xiāng)的大片潦洼灘地,在雨季就呈為一片沼澤地,它就是古之冥水。而鎖陽城與南岔大坑之間某條山水輸流量較大的涸河床,就是冥水。冥水并非一條長流水的大河,而是一條雨后或季節(jié)性河流。據(jù)李春元同志講,鎖陽城東有一條形態(tài)明顯的干溝(涸河),其上源來自昌馬河上游出峽口的大壩,筆者認為它也有可能即是冥水古道,遺憾的是,筆者對這幾條主要涸河未能勘察,從而無法作出判斷。

        這里還須澄清兩個問題。《元和郡縣圖志》記:“冥水自吐谷渾界入大澤,東西二百六十里,南北六十里。”這顯然是誤記或傳刻之訛。倘若按此推測則東起今昌馬河三道溝,西迄今瓜州縣西界,南起今鷹嘴山腳,北漫過十工山(十工山一般高度為1400多米,而鷹嘴山海拔則高達3716米),都在冥澤水下?那樣的話則當年的冥安、廣至、淵泉等漢縣豈非在冥澤之下?那是無法想象的。

        又,《沙州圖經(jīng)》在第33~38行“苦水”條下記:

        右源出瓜州,東北十五里名鹵澗水,直西流至瓜州城北十余里,西南流一百二十里至瓜州常樂縣南,山南號為苦水,又西行三十里入沙州東界故魚泉驛南,西北流十五里入常樂南山,又北流至沙州階亭驛南,即向西北流至廉遷烽,西北散入沙鹵。

        這條水相當于今天十工山南的銀河、黃水溝、蘆草溝。這條水并非獨流的河道,乃是一條散漫枝從的不整水系。為什么《圖經(jīng)》記載了它?因為它的下游進入了沙州境,既然它在冥水和冥澤范圍內(nèi),澤內(nèi)怎么又會有河?這大概是由于潦水退后,地面干出,顯露出了這條河床的水系,而《沙州圖經(jīng)》編者所記的就是干季里顯露出來的河道。

        在明確了冥澤的范圍和它的季節(jié)變化后,這個地區(qū)若干人文地理現(xiàn)象都可以理解了。由于一年大部分時間里,冥澤所在之處仍是沼澤灘地,它水草豐茂,兼宜農(nóng)牧,所以漢朝在灘地的東、西沿高地上分建了冥安與廣至兩個縣城。其后由于這片地方農(nóng)牧業(yè)的發(fā)展,西晉對政區(qū)作了調(diào)整,以冥澤灘地為中心,設(shè)置了晉昌郡。十六國時期又把十工山北宜禾縣劃作了涼興郡。這表明,政區(qū)的分合不但出于政治目的,同時也是有其地理性的。

        古瓜州道路之迂經(jīng)瓜州城,正因為瓜州城是這個地區(qū)的中心,而瓜州之所以形成為地區(qū)中心,則又系乎冥澤灘地的沃美。

        [注 釋]

        ①參見李并成、李春元著:《瓜沙史地研究》論文集,第85~105頁,《古瓜州政區(qū)歷史地理淺考》。

        ?譺?訛即今雙塔水庫大壩北亂山之巔北大墩漢長城烽燧,1987年11月1日,瓜州縣文物普查隊李春元等勘察編54號,2002年編入《安西縣文物志》。

        ?譻?訛經(jīng)瓜州縣文物普查隊李春元等在1985年4月2日勘察,在瓜州城內(nèi)城西城確有一井,以紅柳券井壁,現(xiàn)已被流沙填淤。

        日本淫片一区二区三区| 97成人精品| 亚欧乱色束缚一区二区三区| 69久久精品亚洲一区二区| 手机免费在线观看av网址| 日日噜噜夜夜狠狠va视频| 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爆乳| 色二av手机版在线| 成人爽a毛片在线播放| 日韩夜夜高潮夜夜爽无码| 全部孕妇毛片| 亚洲色偷拍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高清亚洲一区二区| 国产内射爽爽大片| 亚洲日韩成人av无码网站|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小说| 亚洲免费看三级黄网站| 国产av综合网站不卡| s级爆乳玩具酱国产vip皮裤 | 无码免费无线观看在线视| 国产精品_国产精品_k频道| 亚洲Va中文字幕久久无码一区| 日本伦理美乳中文字幕| 亚洲深深色噜噜狠狠网站| 成熟丰满熟妇高潮xxxxx视频|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网站 | 久久99精品免费一区二区| 日本免费a一区二区三区| 蜜臀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玩弄放荡人妻少妇系列| 丁香婷婷色| 五月婷婷丁香视频在线观看| 超碰人人超碰人人| 夜夜揉揉日日人人| 国产成人AV乱码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乱码人妻| 国精品人妻无码一区免费视频电影| 亚洲欧美国产日韩天堂在线视 | 亚洲桃色蜜桃av影院| 久久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 国语对白 露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