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新課標將口語交際設為獨立的教學系統(tǒng),并指出:“口語交際是一個聽與說雙方的互動過程,教學活動主要應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進行?!鼻榫辰虒W創(chuàng)始人李吉林老師曾說:“言語的發(fā)源地是具體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產(chǎn)生語言的動機,提供語言的材料,從而促進語言的發(fā)展?!笨梢姡榫硠?chuàng)設在口語交際教學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那么,盲校的口語交際教學在情境創(chuàng)設上有哪些具體要求呢?筆者在實踐中進行了一些探索,下面以曾經(jīng)執(zhí)教的,以語言發(fā)展稍有遲滯的視障兒童為教學對象,自行開發(fā)設計的市級公開課《水果寶寶》為例進行闡述。
一 生活性
語言來源于生活,又在生活中得以運用。情境的創(chuàng)設應努力拉近與生活的距離,使學生能夠由課堂入情境進生活。譬如《水果寶寶》一課準備了香蕉、桂圓、糖、餅干、手帕紙、濕巾、果盤、塑料袋等,香蕉、糖、餅干、塑料袋大部分視障孩子因有所接觸并不陌生,但桂圓、手帕紙、濕巾、果盤因接觸不多或是未曾接觸過則顯生疏,而這些又是在生活中客觀存在的,將來也是他們生活中需要面對的,所以情境創(chuàng)設時加以選擇利用,可以豐富孩子的原有認知,為其將來適應生活奠定基礎。
再如,為了讓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意愿,設置了這樣一個場景:老師把香蕉、桂圓拿在手里,笑著問學生:“你想吃什么?”孩子思考后用“我想吃……”的句式表達想法,接著老師一句“給你”,暗示學生需說“謝謝!”最后以教師的“不用謝”結束雙方交接。簡單的問答中既讓孩子實現(xiàn)了自己的愿望,也隨機很好地進行了文明禮貌的教育。在學生拿到水果準備品嘗時,再問:“吃之前及吃的時候我們要注意哪些問題?”提醒孩子注意洗手、收拾垃圾等,及時傳授衛(wèi)生知識,傳遞綠色理念,為其未來健康生活做積極準備。
二 系統(tǒng)性
系統(tǒng)論要求把對象視為一個系統(tǒng),以系統(tǒng)整體目標的優(yōu)化為準繩,協(xié)調(diào)系統(tǒng)中各分系統(tǒng)的相互關系。作為口語交際課,創(chuàng)設的情境應緊扣教學目標,并盡量體現(xiàn)系統(tǒng)性。通常一節(jié)課只適宜創(chuàng)設一個大情境,然后在大情境下再創(chuàng)設小情境,需特別注意的是,小情境應是大情境的有機組成,且要前后鏈接、科學有序。
例如《水果寶寶》,設定的目標是讓學生學會選擇自己喜歡的物品,并用合適的語言恰當表達。為達到目標,之前設有小情境,首先跟孩子聊聊平時吃過什么水果、還知道哪些水果,然后把事先準備好的香蕉、桂圓給孩子,讓孩子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說一說,以便對兩種水果有感性的認識。在得到自己喜歡的水果后,又設計一個情境,問學生:“香蕉好吃嗎?是什么味道?”并讓他們交流切身感受、表達自我的體會。再如,在孩子認識香蕉后,讓他們把桌上的香蕉拿起,晃一晃,學說:“我有香蕉”。然后逐漸增加香蕉數(shù)量,再問:“你有多少香蕉?”并說明像香蕉這些細長的東西,可用“根”表示,接著再拿出事先預留的一把香蕉,讓孩子比較,這樣通過前后連貫的幾個小情境,孩子對“根與把”、“多與少”的區(qū)別便有了清晰的認識。
三 回復性
呼應是一種手法,也是一門藝術。精巧的設計往往需要全面考慮,前后呼應,體現(xiàn)一定的回復性。在《水果寶寶》一課,教師通過課前談話了解孩子們熟悉什么水果,并且吃過哪些水果,激起他們對水果的興趣和熱情,考慮到水果本身就是孩子們的所愛,也為了讓他們對水果有全面的了解,后就設計讓其品嘗香蕉和桂圓,從而讓孩子們更深入地認識香蕉和桂圓。這一做法僅是形式上的呼應,更重要的是要考慮內(nèi)容的呼應,通過巧妙的設計檢驗已學知識。
例如,上課伊始,教師講明游戲規(guī)則:給表現(xiàn)好的同學獎勵五角星,下課時比一比誰得的五角星多,誰就能首先到老師那兒換很多自己喜歡的小禮物,這樣,孩子們的積極性就被調(diào)動起來了。課上,教師對發(fā)言積極、說話響亮、講文明懂禮貌的孩子及時給予五角星獎勵,課后,教師再拿出準備好的糖、蛋糕和手帕紙,讓孩子們根據(jù)喜好用五角星自由換取,并用 “我有……個五角星”、“我要換……”、“我喜歡……”等句式表達。這樣,孩子們不僅能挑選到喜歡的物品作為對自己學習的獎賞,更為重要的是老師可通過孩子挑選情境中的表現(xiàn),直接觀察到孩子的學習情況,為后續(xù)學習的鞏固提高做好了鋪墊。
四 聲響性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兒童是用形象、色彩、聲音來思維的”。由于視力障礙,視障兒童很少能接受形象、色彩的刺激,他們所需的情境更多依賴于聲音,因此,教學中要充分發(fā)揮聲響的作用。
例如《水果寶寶》,課前先讓孩子唱熟悉的歌曲《大雨和小雨》,然后再讓男女生交換模仿大雨嘩啦啦、小雨淅瀝瀝的聲音,這樣不僅為整堂課奠定歡快的基調(diào),還激發(fā)了孩子們開口說話的欲望。另外,為調(diào)節(jié)課堂氛圍,在孩子們品嘗水果的同時還可播放一段輕松的音樂。除了引入外界聲響外,教師本身制造的聲響也很重要。作為盲校教師,要練就過硬的語言表達能力,能夠?qū)κ录陌l(fā)生、情境的轉(zhuǎn)換等進行繪聲繪色的描述,讓視障兒童通過聲音獲得身臨其境、人在境中的感覺。同時,口語交際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視障兒童有時會因觀察不到對方的神情體態(tài)不能做出及時的應答,有時也會因不能意會到聽者和說者主體地位的變換而使交際暫時中斷,作為旁觀者,同時也是情境創(chuàng)設者的教師就必須密切關注交際動向,運用精準的語言給予及時到位的評點,從而打破僵局,幫助孩子進入到新的口語交際中去。
口語交際是視障兒童與外界交流的重要方式,口語交際教學在盲校語文教學中舉足輕重。只要我們在盲校的口語交際教學中關注并落實情境創(chuàng)設的生活性、系統(tǒng)性、回復性及聲響性,那么視障兒童口語交際能力的正常發(fā)展便會有所提高,視障兒童融入主流社會、與他人和諧相處也就指日可待!
〔責任編輯: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