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計劃外革命》書評
在回顧那場已經離我們遠去的大革命時,有人提出疑問,晚清革命黨人暗殺對象為何多為清廷中的開明大臣?社科院的馬勇先生則說,要用溫情和敬意重新評價辛亥革命,他的溫情和敬意,更多獻給了晚清政府而非革命者。
反思歷史最忌“倒放電影”,以我們今天已熟知的種種標簽和定論,把晚清各色人以“立憲派”、“革命派”、“保皇派”、“開明士紳”、“反動軍官”等標簽一一歸類,省事倒是省事,也最清晰明了,然而歷史事實是否真的如此?每個晚清人物只用一個標簽就能概括?時隔如此之久,也許已經沒人關心這種問題,我們需要的不過是拿歷史故事消費而已。
《辛亥:計劃外革命》沒能提供反思辛亥的完整框架,沒有面面俱到的史學分析,它甚至只提供了鐵路國有和保路運動這一條主線,只記錄了跟川漢鐵路聯(lián)系緊密的幾個人物,但這本書卻深深打動了我。原因即在于,這本書描述的人物富有人情味,面部輪廓清晰,而且他們的一言一行均有史料佐證,這又把這本書跟歷史八卦區(qū)分開來。
本書另一個打動人的地方是,它沒有以正義與邪惡,進步與落后,開明與專制這種二元思維去評價歷史人物。滿清重臣如盛宣懷、端方、王人文、趙爾豐等人,既有狠毒算計,互相傾軋的一面,其實也有開明進取,順應民意的另一面;反觀鐵路商人和革命志士,亦復如此,甚至表現(xiàn)出了更多的貪婪、自私和不擇手段。
官方教科書的結論認為,清政府的鐵路國有政策與民爭利,借外債修路是賣國行徑。但《辛亥:計劃外革命》卻用大量史料證明,以川漢鐵路為例,在收歸國有化之前,鐵路商辦政策早已弊病百出,地方鐵路公司腐敗橫行,效率低下,與民爭利,民不堪其擾,所謂的籌款修路,不過是地方士紳斂財?shù)拿^而已。川漢鐵路興辦以來,僅籌集到全路所需款數(shù)的十分之一,且多來自民間,照此速度,還須90—100年的時間這條鐵路方能完成。此外,公司經營管理不善,財目混亂,貪污浪費嚴重。已籌集的1000萬兩路款,被層層貪污挪用的就達200萬之巨,更為嚴重的是,川漢鐵路的集資款在上海炒股被套牢,虧損300萬兩,川漢鐵路公司實際上已經處在破產狀態(tài)。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大清政府決定將民辦鐵路收歸國有,并制定了詳細方案。鐵路國有方案照顧了各方利益,初期雖遭到湘、鄂、粵等省強烈反對,但后來已被基本接受。唯有川漢鐵路公司,初期對鐵路國有采取觀望態(tài)度,后卻堅決拒絕,并把保路運動上升到維護憲政,抵御外侮的高度。為何?原來是朝廷的國有化細則中,拒絕承認川漢鐵路公司炒股虧空的三百萬兩,這才觸怒了既得利益集團。
清王朝體制落后,內憂外患導致政令不通,地方官員離心離德自不待言,然而,清廷后期的改制圖強,欲求憲政早成也是事實,而在權力和利益調整中,各路組織如同盟會、保路會的自私貪婪,動輒代表人民其實完全是為一己之私的做法,難道不也是事實嗎?“但愿滿人多桀紂”的想法,真實反映了革命者不擇手段也要打破一個舊世界的欲望。相比之下,晚清中央政府和地方大員在關鍵時刻后退一步,沒有“負隅”到底,也確實值得我們以溫情和敬意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