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時代都會有一個或幾個最貼切的標簽。對于中國人來說,60年代的奉獻、90年代的迷茫與激情都是那個時代的不二標簽。我們今天的時代標簽是什么?高房價?高CPI?其實一個詞——焦慮,能概括現(xiàn)在人們面對的各種壓力:高房價讓我們焦慮、高生活成本讓我們焦慮、食品安全讓我們焦慮、工作壓力讓我們焦慮、看病住院難讓我們焦慮……一它是一劑慢性毒藥,如附骨之蛆般侵蝕著人的精神和身體。據(jù),也難怪連《人民日報》都要感嘆:“中國進入了一個‘全民焦慮’的時代。”
全民焦慮的時代是一個國家在工業(yè)化發(fā)展過程中的必經階段。法國社會學家文森·德·郭勒雅認為:“現(xiàn)時代的人們生活在前所未有的孤獨和焦慮之中。個人主義的發(fā)展造成了人的孤立,促使人們把自我看成可以獲利的資產,看成個體單獨掌握的資本。這樣一來,人人都泳久地背上了做‘自己’的義務,必須在事業(yè)、個人、感情諸多方面實現(xiàn)自我,自我就這樣成了每個人的負擔?!?/p>
上世紀50年代的美國、70年代的日本、80年代的韓國都經歷過這樣的時期。在經濟飛速發(fā)展的同時,生活成本和工作壓力也隨之加大,進而造成“全民焦慮”。當年日本就因為企業(yè)之間兼并現(xiàn)象嚴重所帶來的高失業(yè)率和極大的失業(yè)焦慮,造成民眾的不安全感,最終成為社會性的心理問題,導致了日本全世界最高的自殺率。1975年,美國的大學人數(shù)由不足400萬上升到將近1000萬,于是當年的美國大學生和現(xiàn)在中國的畢業(yè)生一樣,面臨著一畢業(yè)就失業(yè)的無奈境地,很多美國青年在無望的焦慮之后選擇了放縱和享樂,這一代年輕人被稱為“垮掉的一代”。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著強烈的成就欲望,學而優(yōu)則仕、出將入相……連女孩子都被教導要好好相夫教子。處在擁有眾多機遇、功利價值觀盛行的當下,這種成就欲望更是被無限放大。但是現(xiàn)實很殘酷,人的欲望不可能被無休止地滿足。當現(xiàn)實與欲望之間的落差較大或者對于未來沒有足夠的掌控能力時,焦慮、挫折感就此產生。
這是整個時代和民族的焦慮,人們更多的只是隨波而動。置身巨大的生存壓力和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中,誰能夠不焦慮?
有毒的焦慮
“太少焦慮會讓我們處于危險之中,太多焦慮會約束焦慮者,使他精疲力竭?!笔澜缰睦韺W家維雷娜·卡斯特這樣解讀焦慮和人的關系。她-認為焦慮首先應被積極地看待。一般程度的焦慮引起腎上腺素分泌旺盛,使人處于更敏銳的應激狀態(tài),有助于提高人的工作效率。但是在現(xiàn)代社會,想要保持這種正常程度的焦慮愈來愈難,在極大的社會生存壓力下,人們更多面對的是過度焦慮。
人們因為達不到自己的要求不斷自責;對未來缺乏安全感卻找不到解決的方式;沒房的時候擔心房子漲價,買了房又擔心房價下降……卡斯特認為,焦慮的人們不自覺地希望生活在一個確定和可預測的世界里,這在如今的社會中是不現(xiàn)實的。于是,在不斷而過度的焦慮中,人在透支的狀態(tài)下工作、競爭、生活著,被社會壓力和自己的焦慮折磨到筋疲力盡。這種筋疲力盡的情緒又影響其日常生活、工作、交往能力。
更為嚴重的是,我國目前缺少足夠和專業(yè)的心理輔導渠道。在沒有有效宣泄渠道下,焦慮無處疏導,有可能導致真正的焦慮癥和憂郁癥。
對于女性而言,焦慮比起她們的先輩更為嚴重。張愛玲在《有女同車》中曾經說過:“女人輩子講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遠永遠。”但是在現(xiàn)代社會,女人除了因為男人而產生焦慮之外,還擔負著更多的社會焦慮癥:在職場上始終存在著的“透明天花板”——性別歧視,讓女蠕要付出比男人更多的努力才能爭取到與男人相同或是更少的成就;擔負更多的家庭經濟壓力并未減少女人在傳統(tǒng)觀念上應該負責的家務勞動,不少職業(yè)女性在事業(yè)和家庭之間疲于奔命……再加上女性敏感和相對柔弱的性格,使她們承受著更多的焦慮。
如果你忽視了焦慮這副慢性毒藥,它會很快影響到你的身體健康——長時間過度焦慮會造成心悸、胸悶、氣短,心跳和呼吸次數(shù)加快、周身乏力、睡眠障礙……進而發(fā)展為嚴重的精神疾病。
焦慮有毒,它是一個時代所特有的慢性毒藥,也是這個時代最無奈的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