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教育界開始著力探究從建構(gòu)或重塑學校文化人手進行教育改革。但很多學校熱衷于設(shè)計辦學目標、校訓、校風、教風、學風等“文化符號”。文化建設(shè)僅停留在語言層面,而沒有成為師生的“愿景”,更沒有成為他們的“生活方式”。
學校文化不只是一種“符號”,也不只是用語言對教育理念進行詮注,而是行動可以做到、眼睛可以看到、潛心可以悟到的師生的生活狀態(tài),其形成一般有兩種途徑:一是學校多年自然積淀下來的傳統(tǒng):二是在踐行教育理想的過程中形成了特有的學習方式或處事行為。今天,大家所探討的學校文化建設(shè)多數(shù)還只是停留在學校教育理念的重塑階段:校長根據(jù)社會的需求、教育的要求和學校的追求提煉出“學校教育哲學”。即學校的核心價值觀;圍繞教育哲學確定辦學目標、校訓、校風、教風、學風等“教育理念”;再按照教育理念設(shè)計學校的環(huán)境、制度、課程、課堂和活動。從某種意義上說,此時的“理念體系”尚屬于一種教育理想,一種價值追求,一種文化符號。
雖然人們對學校文化的內(nèi)涵眾說紛紜,但“文化是一種群體價值觀”已成為共識。學校文化建設(shè)就是要在廣大師生中培植學校價值觀。把一些專家或領(lǐng)導(dǎo)提煉的學校教育哲學轉(zhuǎn)化為“共同體的價值”。因此,在重塑學校文化的過程中要引導(dǎo)師生理解、認同、接納、踐行學校的“教育理念”。
勞凱聲在肖川《教育的理想與信念》一書的“序”中寫道:真正的學校應(yīng)當是“日常生活化的”,學校不應(yīng)當拘泥于規(guī)則和機械慣性式的死板動作的體制,而應(yīng)當促進不用語言、不用教誨,憑本身的氣息和意義起到教育作用的日常生活方式自發(fā)地出現(xiàn)在學校里。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教育是文化的陶冶:文化是“我們在這里的做事方式”。即廣大師生的日常生活方式:文化對人的滋養(yǎng)是通過一些人的“生活方式”影響著另一些人。建構(gòu)“文化符號”是前提。是手段。不是目的。通過做事形成共同的生活方式才是真正的旨歸。再美好的理想、再崇高的信仰,如果不付之于行動,永遠只能“憧憬”,不能“享用”。因此,“文化符號”如果要“落地生根”。就必須注重踐行學校的教育哲學,讓每個人“按照理念做事”。在“做事”中不斷改善自己教和學的行為,促進我們的生活方式靠攏學校的核心價值觀,從而形成個性化的“做事”文化。
文化的實踐是把“符號”內(nèi)化成“行為”。文化的形成則要讓“生活方式”成為一種“自覺”。自覺是一種做事態(tài)度。也是一種為人境界:是文化的一種特質(zhì),也是文化形成的標志。當人們自然地將學校教育哲學融入到自己日常生活之中而不覺時,才算真正形成了文化。用騰尼斯的話說,就是要把“理性意志”重新鍛造為“自然意志”。把明顯人為的、抽象的設(shè)計出來的行為的理性模式“自然化”。
文化是靜態(tài)的,往往在很長時間內(nèi)處于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文化也是動態(tài)的。始終是一種“向前看”的姿態(tài),一種不斷建構(gòu)的過程。荷蘭哲學家皮爾森認為:“文化是人的活動。它不停止在歷史或自然過程所既定的東西上,而是堅持尋求增進、變化和改革”。當人們具備了某種文化意識并按照它思維、行動、生存后,就不會滿足眼前的狀態(tài),還會尋求新的境界。此時,又需要登高眺望,用新的視野審視學校教育哲學。用新的詮釋豐富學校核心價值,通過新一輪的目標引領(lǐng),促進新的“自覺”形成。
學校文化需要用外部語言界定自己的教育哲學,更需要用生活方式詮釋自己的教育哲學。生活方式本身也是一種語言,是一種體現(xiàn)內(nèi)心的語言:生活方式還是一種習慣。是一種形成自覺的習慣。從這個意義上說,用師生的生活方式詮釋學校教育哲學,才是形成學校文化的根本。
(李建成,洪澤縣教育局副局長、洪澤實驗小學校長,特級教師,22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