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學家蒲松齡,字留仙,他的家在今天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城東北的蒲家莊,村東頭有一眼泉水名叫“柳泉”,因此他給自己取了一個別號叫“柳泉居士”。
這里是一條交通要道,來來往往的人絡(luò)繹不絕,有經(jīng)商的,也有文人雅士,天南海北,各式各樣的人都有。年輕的蒲松齡感到自己腹內(nèi)空空,積累的素材不多,就在這柳泉邊的大樹底下擺了一張小桌子,放上香煙和茶水。這是作家要棄文從商了嗎?非也。
蒲松齡擺茶攤分文不收。一有行人路過,他就熱情地邀請對方坐下,然后奉上一碗茶,不求銅錢半文,只求對方講個故事,或者說說路上見聞,講講他們那里的風土人情。久而久之,人們都知道了柳泉邊有個愛聽故事的奇人,紛紛前來為他講述奇聞逸事,不少人還將故事寫信寄給他。蒲松齡的茶棚,雖然沒為他掙得一文銅錢,卻讓他收獲了一部不朽的傳世名著——《聊齋志異》。
博士丁的話
雖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但渺小的我們又怎能一一親歷大千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呢?善于吸取別人的生活經(jīng)驗,同樣也可以開闊我們的眼界,豐富我們的見聞。蒲松齡一介書生困頓鄉(xiāng)間,卻能寫出近五百篇文言短篇小說,他成功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善于從別人口中搜集素材。
【王建民/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