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保ㄇ毒鸥琛罚?/p>
【譯】秋風微微吹拂,洞庭湖水微波蕩漾,湖畔枯黃的樹葉隨風搖落。
【賞析】《湘夫人》是寫湘君與湘夫人相約但最終未能相見的故事。這兩句被譽為“秋興”之祖,借秋景來渲染、擴散和深化這相約未見的愁情。
2.“洞庭始波,木葉微脫?!保ㄖx莊《月賦》)
【譯】洞庭湖的湖面開始有了波浪,于是樹葉漸漸凋零。
【賞析】化用了上面屈原《九歌》中“洞庭波兮木葉下”,一句拆為對仗工整的兩句,暗示對晚秋的傷感和作者的心潮起伏。
3.“木葉下,江波連,秋月照浦云歇山?!保懾省杜R江王節(jié)士歌》)
【譯】樹葉落下來了,江水波濤相連,秋天的月光照在水面上,云朵在山頂上一動也不動。
【賞析】以“木葉”“江波”“云朵”等景物組成一幅氣象開闊、氣韻凄清的秋景圖。
4.“秋風吹木葉,還似洞庭波?!保ㄍ醢抖珊颖薄罚?/p>
【譯】秋風起,落葉紛紛揚揚,好似洞庭湖上波浪涌起。
【賞析】“因物興感”的手法來引出對江南故國的悠遠思念?!斑€似”二字把作者的懷念之情極其委婉地表達出來了。
5.“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屈原《橘頌》)
【譯】橘啊,你這天地間的佳樹,生下來就適應當?shù)氐乃痢?/p>
【賞析】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樹的生態(tài)和習性,運用類比聯(lián)想,將它與人的精神、品格聯(lián)系起來,給予熱烈的贊美,借物抒情,以物寫人。
6.“桂樹叢生兮山之幽?!保ɑ茨闲∩健墩须[士》)
【譯】桂樹叢生在山谷的幽深處。
【賞析】桂樹代指君子、隱士,有著“雖處僻遠亦自芳”的品性和甘于淡泊、不求聞達的情懷。
7.“葉密鳥飛礙,風輕花落遲。”(蕭綱《折楊柳》)
【譯】葉子太密了,鳥飛起來就不方便,風如果吹得輕些,那么花就不會那么快落下來。
【賞析】這兩句寫借寫春天的景色,由“葉”“花”傳達出依戀、相思之情。
8.“皎皎云間月,灼灼葉中華。”(陶淵明《擬古》)
【譯】云間皎潔的月亮,樹葉中明亮的花朵。
【賞析】“云間月”“葉中華”,既是月夜春景,又是對人生最美好酣暢的短暫時光的比喻。
9.“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保鴲痢稉v衣詩》)
【譯】水邊平地上的樹葉,紛紛飄落,隴首山頭上的秋云,飄飛在空中。
【賞析】這兩句是膾炙人口的寫景佳句。上句實寫思婦搗衣時眼前之景,下句是想象之景。表達了思婦無法及時將寒衣送給遠人的嗟嘆之情。
10.“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保ㄉ騺缙凇豆乓狻罚?/p>
【譯】深秋九月的搗衣聲,催落樹上枯葉,丈夫戍邊十年,她日夜懷想著遼陽。
【賞析】砧聲本也無所謂寒暖的,加以“寒”字,就增強了詩句的感情色彩,鮮明地表現(xiàn)了思婦的心境,“十年”一句,點明全詩的旨意。
11.“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保ㄢ仔拧栋Ы腺x》)
【譯】如同凋零的樹葉一般離開了洞庭湖,去往涔陽到那最遠的水濱。
【賞析】作者把自己的離開比喻成樹葉離開大樹,一“辭”一“去”,傳達出了亡國之痛和離別之悲。
12.“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吳均《答柳惲》)
【譯】秋月照在層層的高嶺之上,令人感到凄清而幽冷,寒風吹拂著高高的樹木,枯黃的樹葉紛紛飄零。
【賞析】這兩句寫吳均想象柳惲旅途中的景象?!皰摺弊钟玫脴O有力,使人想見寒風陣陣,樹葉盡脫的景象,渲染出了邊地秋天的肅殺氣氛。
13.“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曹植《野田黃雀行》)
【譯】高高的樹木時常受到狂風的吹襲,平靜的海面被吹得不住地波浪迭起。
【賞析】這兩句寫景,渲染出濃郁的悲劇氣氛,隱喻當時政治形勢的險惡,暗示了作者心境的不平和處境的險惡。
14.“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曹植《美女篇》)
【譯】容貌美麗、性格文靜的姑娘,正在鄉(xiāng)間岔路口忙著采桑;桑樹的枝條柔柔地垂擺,采下的桑葉翩翩飄落。
【賞析】前兩句交代人物、地點。后兩句明是寫桑樹,暗是寫美女采桑的優(yōu)美動作。景物的描寫對表現(xiàn)人物起了烘托作用。
15.“靜夜四無鄰,荒居舊業(yè)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保ㄋ究帐铩断餐獾鼙R綸見宿》)
【譯】寧靜的夜晚四周沒有近鄰,我荒居舊屋家道早就赤貧;枯黃的老樹在風雨中落葉,昏暗的燈光映照白發(fā)老人。
【賞析】這四句描寫荒村、貧士、黃葉、白發(fā)人,構(gòu)成一個完整的、充滿了辛酸和悲哀的畫面。后兩句是歷代名句,用樹之落葉來比喻人之衰老很貼切,同時樹作為環(huán)境中的景物,也起了烘托氣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