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通常有三個義項:其一指過分斟酌字句,死摳字眼,比如薛雪的《一瓢詩話》中的這一句:“昔吾師橫山先生亦惡此等咬文嚼字,因摘杜少陵詩似有可議而實無可議之句,戲代俗子評駁,摹寫妄人口吻,句句酷肖,令人捧腹。”其二形容掉書袋、賣弄學問。其三指在個別字眼上糾纏或強詞奪理。三者全為貶義,唯第一個義項與朱光潛先生的《咬文嚼字》最為接近,但感情色彩又大相徑庭。這種使用成語的方法本身就是熟練靈活地駕馭語言的體現(xiàn)。
首先,《咬文嚼字》一文給我們最為突出的印象就是那些趣事逸聞。作者深入淺出、生動活潑地闡明了文學語言的審美本質和審美特征這一美學命題。文中的諸多例子,并非僻典,然一經(jīng)作者使用,便具有了獨特的美學意蘊。或評析,或點撥,或品味,或議論運用材料,但每個材料又都沒有被作者使用的痕跡,仿佛全是從例子本身自然流瀝出來的意蘊津汁,從材料到命意,渾然不見被“利用”、被“發(fā)掘”的閾界。這是材料及語言使用和組織的高明之處。同時,作者闡述時又往往巧設比喻,使例子本身的趣味又隨著作者的分析,自然轉化為欣賞的愉悅。比如在說到字的直指的意義與聯(lián)想的意義時的一個比喻:“直指的意義載在字典上,有如月輪,明顯而確實;聯(lián)想的意義是文字在歷史過程上所積累的種種關系,有如輪外圓暈,暈外霞光,其濃淡大小隨人隨時隨地而各個不同,變化莫測?!边@樣的比喻,讓讀者既能明了其中的道理,又能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領略到語言的審美魅力。因此本文的舉例設喻,尤顯典型而富有情趣。
其次,作者分析每個例證、闡述觀點,不同的段落中的語言略有差異。每一部分的語言好像都是專為這一部分的內容而準備的一樣。比如第一個例子,由于材料的特征,所以氣勢略盛。而在分析“推敲”的例子時,則緣情析理,深入細膩,將語言的審美特質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論及蘇軾的“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則用詩一般的語言,大有文人吟風弄月、品味生活的情調。作者這樣隨文用語,就使語言的“意”與“象”相生,形式與內容和諧統(tǒng)一。同時文章自身也因此而有了跌宕和波瀾,正如萬斛之泉,隨物賦形,行其當行,止其不可不止。
再次,美學向來是哲學研究的話題,哲學家關于美的專著也稱得上是“汗牛充棟”了。但這些著作總會讓人感到玄妙頗深,佶屈聱牙,可是我們讀了本文,絲毫不感到難讀難懂。原因就在于作者將原本深奧的理論,全寓于其淺近平易的表述中。就本文所說的“咬文嚼字”的意義而言,這是關于文學語言的創(chuàng)造與欣賞的重大美學命題,但作者卻將此表述得如同口語般淺近。但這樣的表達,卻處處體現(xiàn)著作者深厚的理論修養(yǎng)和高度的藝術敏感。如文章談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套板反應”這一部分,雖然語言淺易,卻尖銳地指出了這一現(xiàn)象的危害及形成的心理動因,可謂一針見血,入木三分。
最后,作者雖然采用的是淺近平易的語言,但淺近中卻不失華美,平易中又自見豐贍。文章無論是材料選擇、議論層次的安排,還是語言的運用、詞匯的選取、典故的信手拈來,處處都自然而然地表現(xiàn)出作者淵博的學識、深厚的修養(yǎng)以及敏銳的藝術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