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泥土是鄉(xiāng)村的象征。那有泥土的鄉(xiāng)村是一幅斑斕多姿的生活畫面。在這里,有讓人纏綿的愛情,米脂不正是萌發(fā)淳樸愛情的樂土嗎?在這里,有古老厚重的鄉(xiāng)村民俗,合葬不正是一種折射嗎?在這里,有散發(fā)著濃郁泥土芬芳的鄉(xiāng)村圖景,俄國作家屠格涅夫筆下的俄國鄉(xiāng)村,不正是一幅詩情畫意般的鄉(xiāng)村風物圖嗎?在這里,還有……
有泥土的鄉(xiāng)村,是呵護人們心靈的溫馨港灣。陶淵明歸隱田園,采菊東籬下;梭羅歸隱瓦爾登湖,寫成了傳世的名作。繁華過后,一切終究歸于平淡,鄉(xiāng)村不正是我們心中那個驅散不去的夢嗎?讓我們放聲歌唱這散發(fā)著泥土芬芳的鄉(xiāng)村吧!
選文1
在米脂
□賈平凹
“走頭頭的騾子三盞盞的燈,掛上那鈴兒哇哇的聲;白脖子的哈巴朝南咬,趕牲靈的人兒過來了;你是我的哥哥你招一招手,你不是我的哥哥你走你的路?!?/p>
在米脂縣南的杏子村里,黎明的時候,我去河里洗臉,聽到有人唱這支小調。一時間,山谷空曠起來,什么聲音也不再響動;河水柔柔的更可愛了,怎么也不能掬得在手;山也不見了分明,生了煙霧,淡淡地化去了,只留下那一拋山脊的弧線。
唱歌的,是一位村姑。在岸上的柳樹根下,她背向而坐;伸手去折一枝柳梢,一片柳葉落在水里,打個旋兒,悠悠地漂下去了。
這是極俏的人,一頭淡黃的頭發(fā)披著,風動便飄忽起來,浮動得似水中的云影,輕而細膩,倏忽要離頭而去。耳朵一半埋在發(fā)里,一半白得像出了烏云的月亮。她微微地斜著身子,微微地低了頭,肩削削的,后背渾圓,一件藍布衫子,窕窕地顯著腰段。她神態(tài)溫柔,甜美,我不敢弄出一點兒響動,一任小曲攝了魂去。
這是一首古老的小調,描繪的是一個迷人的童話??梢韵胂蟮?,有那么一個村子,是陜北極普通的村子。村后是山,沒有一塊石頭,渾圓得像一個饅頭,山上有一二株柳,也是渾圓的,像一個綠絨球。從門前小路上下去,一拐一拐,到了河里,河水很清,里邊有印著絲紋的石子,有銀鱗的小魚,還有蝌蚪,黑得像眼珠子。少婦們來洗衣,一塊石板,是她們的一席福地。衣服艷極了,鋪在草地上,于是,這條河溝就全照亮了。
姑娘有姑娘的意中人,眼波只屬于清風,只屬于他。他是后山的后生,十八或者二十歲,每天要從這里路過去縣上趕腳。進得店來,看見她,粗茶淡飯也香,喝口涼水也甜,常常饑著而來,待會兒便走,不吃不喝也就飽了。她給他搟面,搟得白紙一張,切面,刀案齊響,下到鍋里蓮花轉,撈到碗里一窩絲。她一回頭,他正看她,給她一笑,她想回他個笑,但她卻變了臉。他低了頭,連脖子都紅了,卻看見了桌布下她露出的兩只鞋尖。她看出他的意思了,卻更冷了臉兒,飯端上來,偏不拿筷子。他問,她說:“在筷籠,你沒長手?”他涼了心,吃得沒味,出去了。她得意地笑,卻又恨他。
他幾天竟不來了,她坐在家里等。等得久了,頭也懶得梳,她說:“不來了,好!”卻哭了。
一天卻聽見門外樹上的喜鵲叫。她走出來,卻是他在用石子打那鳥兒。她愣了,眼淚都流了出來。他瞧著她喜歡,向她走來,她卻又上了氣:“為什么打鳥兒?”“我恨!”“恨鳥兒?”“恨它住在這里。”“那礙你什么了?”“也恨我?!薄昂弈??”“恨我不是鳥兒!”她想了想,突然笑了。他一看她,她立即面壁不語。他向她走近,她卻又走了,一直走到窯里。只想他會一挑簾兒進來,回頭一看,他沒有進來,走出窯看時,他卻走了,邊走邊抹著眼淚。
一次,兩次,眼睜睜看他過去了,她恨自己委屈了他,又更恨那個他!夜里拿被子堆一個他,指著又罵又捶又咬,末了抱住流眼淚。等著他又路過了,她看著他的身影,又急切切盼著他能回過頭來,向她招一招手……
我悄悄退走了,明白這邊遠的米脂,這貧瘠的山溝,仍然是淳樸愛情的樂土,是農家自有其樂的地方。
(選自《中國最好的短篇小說》,有刪改)
品讀賞析
本文開頭具有獨特地域色彩的小調,就把人們帶到了陜北高原。邊遠的米脂,其實并不貧瘠。這里有童話般的迷人風光,這里是淳樸愛情的樂土,這里還有作家那魂牽夢縈的家鄉(xiāng)夢。文章以自己的視角,用散文化的行文風格和細膩的筆觸,揭示了一個戀愛中的女人矛盾心理和變化流程。
選文2
合 墳
□李 銳
在村子的不遠處,老伴帶了幾個人正在刨開那座墳。锨和镢不斷地碰撞在磚石上,于是,就有些金屬的脆響冷冷地也揉碎到這一派夕陽的慈祥里來。老伴以前是村里的老支書,現(xiàn)在早已不是了,可那墳里的事情一直是他的心病。
那墳在那里孤零零地站了整整十四個春秋了。那墳里的北京姑娘早已變了黃土。
“恓惶的女子要是不死,現(xiàn)在膝下娃娃怕也有一堆了……”
一絲女人對女人的憐惜隨著麻縷緊緊繞在了紡錘上——今天是那姑娘的喜日子,今天她要配干喪。鄉(xiāng)親們猶豫再三,商議再三,到底還是眾人湊錢尋了一個“男人”,而后又眾人做主給這孤單了十四年的姑娘捏和了一個家。請來先生看過,這兩人屬相對,生辰八字也對。
墳邊上放了兩只描紅畫綠的干盒子,因為是放尸骨用的,所以都不大,每只盒子上都系了一根紅帶。兩只被彩繪過的棺盒,一只里裝了那個付錢買來的男人的尸骨;另一只空著,等一會兒人們把墳刨開了,就把那十四年前的姑娘取出來,放進去,然后就合墳。再然后,村里一戶出一個人頭,到村長家的窯里吃蕎麥面饸饹,澆羊肉燉胡蘿卜塊的哨子——這一份開銷由村里出。這姑娘孤單得叫人心疼,爹媽遠在千里以外的北京,一塊來的同學們早就頭也不回地走得一個也不剩,只有她留下走不成了。在陽世活著的時候,她一個人孤零零走了,到了陰間捏和下了這門婚事,總得給她做夠,給她盡到排場。
木頭不好,棺材已經朽了,用手揭去腐爛的棺板,那具完整的尸骨白森森地露了出來。墓坑內的氣氛再一次緊繃繃地凝凍起來。
老支書把干喪盒子遞下去:“快,先把玉香挪進來,先挪頭。”
人們七手八腳地蹲下去,接著,是一陣骨頭和木頭空洞洞的碰撞聲。這骨頭和這聲音,又引出些古老而又平靜的話題來。
老支書正色道:“又是封建。”
有人揶揄著:“是了,你不封建。等你死了學公家人的樣兒,用火燒,用文火慢慢燒。到時候我吆上大車送你去?!?/p>
一陣笑聲從墓坑里轟隆隆地爆發(fā)出來,冷丁,又刀切一般地止住。老支書漲頭漲臉地咳起來,有兩顆老淚從血紅的眼眶里顛出來。忽然有人喊:“呀,快看,這營生還在哩!”
四五個黑色的頭扎成一堆,十來只眼睛大大地睜著,把一塊紅色的塑料皮緊緊圍在中間:
“是玉香的東西!”
“是玉香平日用的那本《毛主席語錄》?!?/p>
“呀呀,還在哩,書爛了,皮皮還是好好的?!?/p>
“呀呀……”
“嘿呀……”
有人疑疑惑惑地發(fā)問:“這營生咋辦?也給玉香挪進去?”
猛地,老支書爆發(fā)起來,對著坑底的人們一陣狂喊:
“為啥不挪?咋,玉香的東西,不給玉香給你?你還惦記著發(fā)財哩?挪!一根頭發(fā)也是她的,挪!”
墓坑里的人被鎮(zhèn)住了,蔫蔫的再不敢回話,只有些粗重的喘息聲顯得很響,很重。
大約是聽到了吵喊聲,院門前的那只紡錘停下來,蒼老的手在眼眉上搭個遮陰的涼棚:“老東西,今天也是你發(fā)威的日子?”
挖開的墳又合起來。原來包墳用的磚石沒有再用。黃土堆就的新墳樸素地立著,在漫天遍野的黃土和慈祥的夕陽里顯得寧靜,平和,仿佛真的再無一絲哀怨。
(選自《厚土》,有刪改)
品讀賞析
婚喪習俗包含著一個民族豐厚的文化積淀?!逗蠅灐肪徒厝×诉@樣一個既是“婚”又是“喪”的生活片段,表現(xiàn)了深刻的歷史、社會、文化、民族心理等內容。本文截取一個生活斷面,通過挖墳時人們的對話敘述出來,濃縮了作品的現(xiàn)實時空,給人一種滄桑感。
選文3
鄉(xiāng) 村
□[俄國]屠格涅夫
六月的最后一天,周圍是俄羅斯的千里幅員——我親愛的家鄉(xiāng)。
整個天空一片蔚藍。天上只有一朵云彩,似乎是在飄動,似乎是在消散。沒有風,天氣暖和……空氣里仿佛彌漫著鮮牛奶似的東西!
云雀在鳴囀,大脖子鴿群咕咕地叫著,燕子無聲地飛翔,馬兒打著響鼻,嚼著草。狗兒沒有吠叫,溫馴地搖尾站著。
空氣里蒸騰著一種煙味,還有草香,并且混雜一點兒松焦油和皮革的氣味。大麻已經長得很茂盛,散發(fā)出它那濃郁的、好聞的氣味。
一條坡度和緩的深谷,山谷兩側各栽植數(shù)行柳樹,它們的樹冠連成一片,下面的樹干已經皸裂。一條小溪在山谷中流淌。透過清澈的漣漪,溪底的碎石子仿佛在顫動。遠處,天地相交的地方,依稀可見一條大河的碧波。
沿著山谷,一側是整齊的小糧庫、緊閉門戶的小倉房;另一側,散落著五六家薄板屋頂?shù)乃赡巨r舍。家家屋頂上,豎著一根裝上掠鳥巢的長竿子;家家門檐上,飾著一匹鐵鑄的揚鬃奔馬。粗糙不平的窗玻璃,輝映出彩虹的顏色。護窗板上,涂畫著插有花束的陶罐;家家農舍前,端端正正擺著一條結實的長凳。貓兒警惕地豎起耳朵,在土臺上蜷縮成一團。
我把毛毯鋪開,躺在山谷的邊緣。周圍是整堆整堆剛剛割下,香得使人困倦的干草。機靈的農民,把干草鋪散在木屋前面:只要再稍稍曬干一點兒,就可以藏到草棚里去!這樣,將來睡在上面有多舒服!
孩子們長著卷發(fā)的小腦袋,從一堆堆干草后面鉆出來。母雞晃動著雞冠,在干草里尋覓著各種小蟲。白唇的小狗,在亂草堆里翻滾。
圓臉的少婦從窗子里探出身來。不知是由于聽到了小伙子們說的話,還是因為看到了干草堆上孩子們的嬉鬧,她笑了。
另一個少婦伸出粗壯的胳膊,從井里提上一只濕淋淋的大桶……水桶在繩子上抖動著,搖晃著,滴下一滴滴閃光的水珠。
雄雞忽然啼鳴起來,忙碌地拍打著翅膀;拴在圈里的小牛犢和它呼應著,不慌不忙地發(fā)出陣陣的叫聲。
越來越多的都市人都在心中藏著一個美麗的憧憬:在城市和鄉(xiāng)村各擁有一幢房子,就像酷愛鄉(xiāng)間生活的英國人那樣,每逢閑暇時,就到鄉(xiāng)間享受田園風光。
何不偷閑幾天,換個活法?在鄉(xiāng)間,你的身心會得到徹底的放松。
(選自《世界最美的散文大全集》,有刪改)
品讀賞析
屠格涅夫筆下的俄國鄉(xiāng)村,有清新靜謐的絕美風景,有淳樸善良的村民。這不正是人類所孜孜追求的極致境界嗎?作者用詩一般的語言,選取不同畫面,同時注意寫景的層次,展示了19世紀俄國農村自然萬物和人融為一體的唯美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