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鞏頓首再拜,舍人先生:去秋人還,蒙賜書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銘。反復(fù)觀誦,感與慚并。
夫銘志之著于世,義近于史。蓋史之于善惡無所不書,而銘者,蓋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義之美者,懼后世之不知,則必銘而見之?;蚣{于廟,或存于墓,使死者無有所憾,生者得致其嚴(yán)②,則足為后法。及世之衰,為人之子孫者,一欲褒揚(yáng)其親而不本乎理。故雖惡人,皆務(wù)勒銘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為,又以其子孫之所請(qǐng)也,書其惡焉,則人情之所不得③,于是乎銘始不實(shí)。后之作銘者,當(dāng)觀其人。茍托之非人,則書之非公與是,則不足以行世而傳后。
然則,為其人而孰能盡公與是歟?非畜④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蓋有道德者之于惡人,則不受而銘之;于眾人,則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跡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惡相懸而不可以實(shí)指,有實(shí)大于名,有名侈于實(shí)。辨之不惑,議之不徇,則公且是矣。而其辭之不工,則世猶不傳,于是又在其文章兼勝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雖或并世而有,亦或數(shù)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傳之難如此,其遇之難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謂數(shù)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⑤,幸遇而得銘,其公與是,其傳世行后無疑也。追晞⑥祖德而思所以傳之之由,則知先生推一賜⑦于鞏而及其三世。其感與報(bào),宜若何而圖之?
愧甚不宣。鞏再拜。
(選自《古文觀止》,有刪改)
[注]①歐陽(yáng)修給曾鞏的祖父寫了一篇墓志銘,曾鞏因此寫了這封信答謝歐陽(yáng)老師。②致其嚴(yán):表達(dá)自己對(duì)死者的尊敬。③得:符合。人情之所不得:不合人情。④畜:通“蓄”,積聚。畜道德:指道德修養(yǎng)很高。⑤卓卓:杰出。⑥晞(xī):仰慕。⑦推一賜:給予一次恩賜。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問題。
1.下列各句中,黑體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
A.則必銘而見之(通“現(xiàn)”,顯現(xiàn))
B.則足為后法(效法)
C.而其辭之不工(精巧、精致)
D.推一賜于鞏而及其三世(以及)
2.下列各組句子中,黑體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xiàng)是( )
A.義近于史/或納于廟
B.皆務(wù)勒銘以夸后世/又以其子孫之所請(qǐng)也
C.則能辨焉/于是又在其文章兼勝焉
D.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宜若何而圖之
3.下列對(duì)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
A.墓志銘的意義與史傳接近,但對(duì)人的善惡并不一一加以記載,顯揚(yáng)好的善的使死者沒有遺憾,被后人效法。
B.百年難遇的道德高尚的人不受迷惑,不徇私情,下筆公正和正確,因此他們撰寫的墓志銘能被后世流傳。
C.有人心地善良卻未必做得好事,有人心思奸詐卻又貌似賢淑,有人身兼善惡,人品難以一眼看穿。
D.作者一方面稱頌先生道德文章兩樣都好,真正是數(shù)百年才得一遇;另一方面也注意到不抹殺自己先祖的功德。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yǔ)。
(1)茍托之非人,則書之非公與是,則不足以行世而傳后。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
(2)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
(3)幸遇而得銘,其公與是,其傳世行后無疑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
【沈永生/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