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法指津】
一、明確概念
詩歌中的形象,是作者根據(jù)現(xiàn)實生活中各種現(xiàn)象進行藝術概括,進而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內容和藝術感染力的具體生動的能夠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人、物和自然景象??梢赃@樣說,詩歌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體生活環(huán)境都屬于形象的范疇。對敘事詩而言,形象就是指詩中的“人”和“事”;對寫景、狀物詩而言,形象就是指詩中的“景”和“物”;對抒情詩而言,形象就是指詩中的抒情主人公(有的是人,有的則為物)。
二、明確類別
1.人物形象:這包括作者的形象和作者之外的特定的人物形象。命題時表現(xiàn)為:人物形象的見聞、言行、心情、追求等方面,還會和其他內容交叉命題,如增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技巧、語言特點和對形象的評價等。
古代詩歌中,常常有以下幾種人物形象:(1)傲視權貴、傲岸不羈的形象。如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2)心憂天下、憂國憂民的形象。如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3)寄情山水、歸隱田園的隱者形象。如陶淵明的《飲酒》。(4)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形象。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5)矢志報國、慷慨憤世的形象。如陸游的《示兒》和辛棄疾的《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6)友人送別、思念故鄉(xiāng)的形象。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7)獻身邊塞、反對征戰(zhàn)的形象。如杜甫的《兵車行》。(8)愛民惜才的形象。如龔自珍的《己亥雜詩》。
2.能夠寄寓作者某種品質或者思想的物象。如虞世南的絕句《蟬》中“蟬”的形象,暗示著作者高潔的品性和志趣,借物喻人,借物言志;韋應物的《聞雁》中“雁”的形象,時代動亂,久宦思鄉(xiāng)。命題時表現(xiàn)為:物象的特點、蘊涵的品質或寄托的思想情感以及作者的評價、塑造的方法、語言特色等。
三、明確方法
古代詩歌中常見的塑造形象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細節(jié)刻畫:塑造人物形象著重人物的語言、動作等細節(jié)描寫,這樣能夠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特點。如李清照的《點絳唇》中“見客入來,襪刬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詞中利用“嗅青梅”這一個細節(jié)來掩飾自己,以便偷偷觀看闖進來的翩翩少年這個想法,把一個少女驚詫、惶遽、害羞、好奇以及心生愛戀的心理活動栩栩如生地刻畫了出來。
2.烘托渲染:對景物環(huán)境或人物的行動、心理進行突出的多方面的形容描繪或烘托,以創(chuàng)造某種氣氛,表現(xiàn)人物的思想性格,增強藝術感染力。如王維的《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詩中寫到了花落、月出、鳥鳴這些動的景物,既使畫面富有生機,又渲染了春澗的寂靜。
3.對比襯托: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類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別的事物作陪襯,這種“烘云托月”的手法叫襯托。運用襯托手法,能突出主體,或渲染主體,使之形象鮮明,給人以深刻的感受。襯托是用環(huán)境、氣氛或其他條件作陪襯,烘托出主體事物或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襯托與對比不同,襯托要分出主次,對比是兩者分量相當,相得益彰。如李商隱的《柳》“曾逐東風拂舞筵,樂游春苑斷腸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本是借詠秋日之柳來自傷遲暮、傾訴隱衷的,但是作者卻先寫它春日的情景。用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襯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越是繁華得意,越顯出秋日的冷落憔悴。
4.比興手法:比、興經常一起用而彼此不分,只要用了比或者興,就可以說用了比興手法。做題時不要求作單一分析。如《孔雀東南飛》開頭,“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既是“興”,又是“比”。
四、明確本質
要做到正確把握詩歌中的形象,首先要知人論世,準確整合和作者相關的一些資料,如其生平經歷、代表作、所處的時代、作者的政治主張、具體的創(chuàng)作背景等。尤其是一些吟詠物象的詩更需關注作者的生平經歷。然后在整體理解的基礎上,分析所描寫的形象所處的環(huán)境,如時間、地點、天氣、周圍環(huán)境等;分析詩中出現(xiàn)的具體景物的含義。分析詩中描寫敘述了哪些方面,描寫用語和評價用語的色彩,聯(lián)系作者的創(chuàng)作背景進行理性的深層次的分析。
【范例解析】
嚴鄭公①宅同詠竹
□杜 甫
綠竹半含籜②,新梢才出墻。
色侵書帙③晚,陰過酒樽涼。
雨洗娟娟凈,風吹細細香。
但令無剪伐,會見拂云長。
[注]①嚴鄭公:嚴武,受封鄭國公。②籜(tuò):筍殼。③帙:包書的布套。
思考一下
本詩前三聯(lián)描寫了竹子怎樣的形象?
解析:本題考查鑒賞詩歌形象的能力。前三聯(lián)都是描寫竹子的形象的,首聯(lián)寫嫩綠的新竹有一半還包著筍殼,新長出的竹梢才高出墻頭,表現(xiàn)嫩竹新出之態(tài);頷聯(lián)寫翠竹的影子投映在書上,使人感到光線暗了下來,當竹影移過,酒樽也頓時變得清涼,表現(xiàn)了竹影給人的陰涼之感;頸聯(lián)寫新雨過后,竹子更加美麗,微風吹來,可以聞到淡淡的清香,表現(xiàn)了竹子的香味。
參考答案: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陰涼;雨洗竹凈,風送竹香。
高冠谷口招鄭鄠
□岑 參
谷口來相訪,空齋不見君。
澗花然[注]暮雨,潭樹暖春云。
門徑稀人跡,檐峰下鹿群。
衣裳與枕席,山靄碧氛氳。
[注]然:通“燃”。
思考一下
結合詩中意象,說說鄭鄠是個什么樣的形象?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中人物形象的鑒賞。作者來谷口訪朋友卻不見人影,也就是說鄭鄠這個人物并沒有正面出場,因此作者也就不是正面描摹。對鄭鄠的描寫主要是通過對他所隱居的環(huán)境的描摹而烘托出來的。因此,分析這個人物形象就要從景物描寫入手。谷口山花欲燃,高樹接天,人跡罕至,鹿群常來,何其幽靜!隱居在此處的人也一定是一位高雅而又恬淡閑適的隱者。而將“衣裳與枕席”喻為“山靄碧氛氳”就更顯現(xiàn)出鄭鄠的高雅閑適。答題時,既要有對環(huán)境場景的分析,又要有對人物形象特征的概括或定位。
參考答案:從“谷口”“澗花”“暮雨”“潭樹”“春云”“檐峰”“鹿群”“山靄”等意象,可以看出鄭鄠居住地雖然偏僻幽深,卻環(huán)境優(yōu)美、高雅、溫馨而富有生機,又從人跡稀少和霧氣氤氳中可看出鄭鄠是隱居山中,過著恬淡閑適生活的隱者。
宿濟州西門外旅館
□晁端友
寒林殘日欲棲烏①,壁里青燈乍有無。
小雨愔愔②人假寐,臥聽疲馬嚙殘芻。
[注]①烏:烏鴉。②愔愔:寂靜無聲。
思考一下
詩中的“烏”和“馬”兩個意象有何作用?請簡要說明。
解析:這首詩是細節(jié)描寫的典范。本題要求說明“烏”“馬”意象的作用。詩歌的意象是作者用來表達情感的,因此,應圍繞作者抒發(fā)的情感來回答。
參考答案:詩中的“烏”和“馬”既是實景,又傾注著作者的感情:烏鴉暮投林,而作者卻無家可歸,只得暫棲旅館;疲馬夜不眠,何況人呢?“烏”和“馬”,一反一正襯托了作者奔波勞頓、凄風苦雨的漂泊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