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吹綿蚧是危害柑橘的主要害蟲之一。20世紀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期柑橘吹綿蚧曾在城固縣柑橘產區(qū)大量發(fā)生,危害十分嚴重。20世紀90年代中期經過科技人員的精心指導和廣大橘農的加強管理,使該蟲的危害得到有效控制。但近2年柑橘吹綿蚧在個別橘園又有零星發(fā)生,為了將該蟲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特提出以下防治措施。
1 危害特點
若蟲和雌成蟲群集在柑橘等植物的枝干、葉背中脈兩側和果實上危害,吸食汁液,使葉黃枝枯,枝條萎縮,皮層粗糙。引起落葉、落果,并能排泄大量蜜露,誘發(fā)煤煙病,影響光合作用,使柑橘果面污染,品質下降。
2 形態(tài)特征
雌成蟲體橢圓形,長5~7毫米,寬3.7~4.2毫米,橘紅色,腹面平坦,背面隆起,呈龜甲狀,有很多黑色短毛。體背被以白色蠟質絲綿狀分泌物,腹部后方附白色蠟質卵囊,囊上有脊狀隆起線14~16條。雄蟲體瘦小,長3毫米,橘紅色,前翅狹長黑色,后翅退化成鉤狀。
3 生活習性
1年發(fā)生2~3代,以成蟲、卵和各齡若蟲在主干和枝葉上過冬。吹綿蚧發(fā)生時期因地而異。吹綿蚧常以孤雌生殖方式繁殖。溫暖高濕為其適宜的氣候條件。氣溫在20℃左右,濕度又高,為產卵的適宜條件,15℃以下產卵量顯著減少。此外,霜凍、干熱、大雨也不利于它的發(fā)生繁殖。吹綿蚧蟲體小,它的傳播主要是借助風力或隨苗木接穗和農事活動。
4 防治方法
以生物防治為主,人工和藥劑防治為輔的綜合防治方針。
(1)修剪時注意剪除蟲枝,集中燒毀。
(2)吹綿蚧危害嚴重,面積較大時,應引種飼放澳洲瓢蟲或大紅瓢蟲。釋放時間:澳洲瓢蟲以4-6月和9-10月為最好。大紅瓢蟲為4-9月,放蟲樹最好選擇吹綿蚧危害嚴重、枝葉茂密、生長旺盛的樹。放瓢蟲的果園。在放蟲后和吹綿蚧被消滅前,不宜噴藥,以免殺死瓢蟲。放蟲數量,根據蟲口密度大小而定,一般一個園區(qū)300-500株的果園,放蟲量以50~200頭為宜,各種蟲態(tài)都可以投放,愈多愈好。一般放蟲后1-2月,便可將吹綿蚧消滅。
(3)在吹綿蚧發(fā)生面積不大,僅個別植株受害嚴重,若蟲數量多又無瓢蟲時,應進行人工處理或噴藥防治??捎?0%殺撲磷(速撲殺)乳油、25%撲虱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高氯啶蟲脒1000倍;各藥劑可混加95%機油乳劑300倍液防效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