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贊:每所學校都想辦出自己的特色,彰顯自己的個性。吳江市盛澤實驗小學所倡導和實踐的“智慧教育”,獨特在哪里呢?
薛法根:特色是一所學校的獨特風格和個性追求,是其與眾不同之處。我們捉出“創(chuàng)造讓人智慧的教育,建設令人向往的學?!保e極踐行“智慧教育”已經(jīng)有20多年的歷程了。早在1990年,我們就參加了由華東師范大學杜殿坤教授主持的中小學綜合教改實驗。啟動了“以絲綢文化為背景,提高蘇南小城鎮(zhèn)兒童素質綜合實驗”,旗幟鮮明地提出了“夯實基礎、開發(fā)潛能、發(fā)展個性、提高素質”16個字的教改目標。并設計了“學習、活動、交往”三大實踐體系,走過了三輪9年的實驗研究。當時我們提出“素質教育”這個新思想,切中應試教育的時弊。也切合了小學作為基礎教育的內在特質——“普適性”。我們一直以為,小學階段的特色學校,應該是素質教育旗幟下的特色,是為著全體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主動發(fā)展、充分發(fā)展的,是應該讓所有學生受益、受惠的特色,而不能局限在部分學生的特長發(fā)展上,不能僅僅適合少數(shù)學生的成長需要,更不能為特色而特色。小學階段的學校特色,是建基于素質教育的特包,其基本價值就在于基礎教育的基礎性和普惠性。失去了這樣的特性。就偏離了特色學校發(fā)展的基本方向。
一般學校在特包發(fā)展的過程中。走的是“特包項目”到“學校特包”進而到“特色學?!边@樣一條路。而我們從一開始就將絲綢文化作為學校特包發(fā)展的背景。走一條具有絲綢文化特質的素質教育之路。我們汲取絲綢文化教育資源,整合為適合學生“學習、活動、交往”的教育教學內容,開設了絲綢勞技課、絲綢文化綜合實踐課、綜合思維訓練課等校本特色課程:同時從將絲綢文化中蘊含著的精神品質:仁愛、智慧、精致、堅韌、曠達、融通、卓越、創(chuàng)造,投射到學校教育教學的每個領域,轉化為學校每個帥生員工的日常行為。至20()0年。歷時10年。我們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的素質教育的“絲綢之路”。這條特色之路是以地域文化為背景,從學生素質發(fā)展的立場出發(fā)。整體建構學校的教育格局,而非偏重某個方面的特色項目,比如科技特包,抑或藝術特色等。我們擁有科技、藝術、體育、兒童閱讀、雙語教育以及“童話作文、素描作文、生活作文”三段式作文等優(yōu)勢項目組成的特色項目群,盡可能多地適應和滿足學生多方面的發(fā)展需要。從另一個視角來看。我們是從學校文化的高度來整體規(guī)劃并實踐特色發(fā)展的。因而學校的每個優(yōu)勢項目都在無形之中烙上了絲綢文化的印記。顯現(xiàn)出學校獨有的精氣神。所以,我們以為特色學校應該是學校獨有的一種文化風貌和品格。你整體遠看是鮮明的,而局部細看卻若有若無,正如韓愈詩句所寫的那樣“草色遙看近卻無”。或許,這是特包學校發(fā)展的文化境界吧!
2001年。我們將10年前教改目標中的“開發(fā)潛能”作為深化素質教育的核心目標。我們在實踐中形成了這樣的共識:教育的核心價值就在于發(fā)現(xiàn)并培植人的智慧潛能。使人得以充分而自由的發(fā)展,獲得完滿的人生。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又啟發(fā)我們。每個人的智慧優(yōu)勢潛能是不一樣的。學校教育和教學要盡可能地提供豐富的課程,力求讓每個孩子的可能性都得以成為可能。正是基于這樣的共識,我們提出了“智慧教育”的思想。這是素質教育“絲綢之路”的延伸與拓展。這樣的特色發(fā)展之路是有根基的。是在原有基礎上自然生長出來的,而非刻意外加的。一所學校的特色發(fā)展要有承繼性,不能割斷、撕裂學校和地域的文化傳統(tǒng),特色是在文化這片土壤上長出的一棵樹,根深才能葉茂,不扎根就無以生長。當然。學校的特色發(fā)展之路必定具有開創(chuàng)性。是在傳承基礎上的發(fā)展和演進,具有生長性。
縱觀我們學校20年來從素質教育的“絲綢之路”到“智慧教育”的特色之路,如果說有什么獨特之處的話。我以為在于體現(xiàn)了學校特包發(fā)展中“普適性”與“獨特性”、“傳承性”與“牛長性”的內在統(tǒng)一。不偏不倚。始終前行在基礎教育的大道上,始終徜徉在素質教育的長河中。
趙贊:不管是什么樣的特色學校,都應該“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而你們學校提出培養(yǎng)“秀外慧中的陽光兒童”,是出于什么樣的考慮?
薛法根:何謂特色學校?就是你培養(yǎng)的學生和別人培養(yǎng)的學生不一樣?!芭囵B(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我們所有學校都必須堅持的共同目標。體現(xiàn)了教育的國家意志:但教育須以人為本。要體現(xiàn)學生意志,教育應該讓每個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今天你培養(yǎng)了什么樣的學生。就是給未來留下一個什么樣的社會。由此,每所學校就應該傾其所有、盡其所能,辦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來。培養(yǎng)具有學校特質的學生。我們地處絲綢重鎮(zhèn),家家戶戶都與絲綢行業(yè)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20年前,我們所確立的培養(yǎng)目標是“心靈、眼明、于巧、體健”,偏重于適應絲糾產(chǎn)業(yè)的優(yōu)秀勞動者:10后。我們所確立的培養(yǎng)目標是“秀外慧中的陽光兒童”,致力于人生兒童階段的身心發(fā)展。為孩子的未來奠基?!靶阃狻奔磽碛薪】档纳眢w:“慧中”即擁有內在的智慧:“陽光”即擁有積極的心態(tài)。健康、聰慧、陽光,是我們理想中的學牛的三個標志。
本著這樣的培養(yǎng)目標。我們提出了兩個維度的具體同標。以培養(yǎng)出有別于其他學校的學牛。一是著眼于孩子六十年的目標:好讀書、知禮儀、健身心、遠志向。我們一致認為,一個孩子如果在進入我們學校時滿懷著對讀書的渴望,六年之后走出校門時仍然滿懷著對讀書的熱情,那么,我們的教育就可以說是智慧的,因為我們讓一個孩子始終保持著對學習的美好情感,這種情感將會讓孩子終身受益。也是我們培養(yǎng)的孩子一個與眾不同之處。同樣,知禮儀、健身心、遠志向,每一個都是我們培養(yǎng)的學生所應該獨具的特質。二是著力于孩子六年的目標:會傾聽、善思考、厚基礎、有潛能。著眼于孩子的終身成長。更要著力于孩子的當下發(fā)展。致力孩子具備后續(xù)學習的基礎:學會學習、厚實基礎、開發(fā)潛能。讓每一個孩子在六年的學科教學中獲得最充分而閂由的發(fā)展,越學越聰慧。
我一直認為,學校的特色發(fā)展成果,最終應該體現(xiàn)在學生身上,你培養(yǎng)了什么樣的學生,就證明你具有什么樣的特色。從西點軍校走出來的軍人,就烙下了“22條軍規(guī)”的印記,與其他軍校走出來的軍人自然就有本質的不同。盡管我們都是基礎教育階段的小學。都有共通之處,但并不影響我們每個學校以其自身特有的文化及影響。培養(yǎng)出各具風采的學生來。從鄉(xiāng)村小學走出來的孩子與從城市小學走出來的孩子。在諸多方面都有鮮明的特點。我們所追求的,是盡我所有、盡我所能,培養(yǎng)對我而言是最好的孩子。從這個意義上說。學校的特色發(fā)展就是為了你所能培養(yǎng)的最好的學生。離開了培養(yǎng)什么樣的學生這個核心目標,特色就失去了應有的價值。
趙贊:特色是學校長期實踐積淀的結果,你們學校的“智慧教育”將以何種方式傳承下去、沉淀下來?
薛法根:學校的特色可以體現(xiàn)為某個項目。也可以體現(xiàn)為某類活動。還可以體現(xiàn)為某種文化。但尤論哪一種形式,都需要長期堅持實踐,持續(xù)改進。乃至做到極致。方能從中凝聚出體現(xiàn)學校的某種風格和特質,并投射到學校的其他方面,積淀為學校特有的精神與文化,耳濡目染,浸潤其中的每一個人。我們的“智慧教育”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漸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價值觀,如“知人者方能體慰他人,自知者猶可堅守自己”?!俺錆M熱情,立即行動。持續(xù)改進”?!斑t開的花一樣鮮艷”等。這種文化價值觀源自于絲鍘文化,是對絲綢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當然,學校的特包發(fā)展不能僅僅停留在思想與文化層面,還要“落地生根”,要固化為具體的形態(tài)才能堅持與傳承。我們圍繞“秀外慧中的陽光兒童”這個培養(yǎng)目標,構建了“慧心課程”,將特色“課程化”,以校本化的特色課程為載體。整體推進特色發(fā)展。
我們的“慧心課程”規(guī)劃了三層面:第一個層面是“校本課程”。我們根據(jù)學校的培養(yǎng)目標,充分發(fā)掘學?,F(xiàn)有的教育資源,設置相應的課程。我們認為。課程結構決定孩子的素質結構。學校設置什么樣的課程,孩子就會具備什么樣的素質。比如,為讓孩子“擁有健康的身體”,針對孩子運動平衡能力弱的現(xiàn)狀,我們增設了輪滑、滑板、小自行車課程作為我校學生的必修課。每個孩子到三年級都要學會這三個運動項目:在此基礎上,我們又增設了學生喜愛的其他運動項目,如跆拳道、門球、健美操等課程,讓每一個孩子能在六年中找到一種終身喜愛的運動項目。伴隨健康的一生。其他如鋼琴、陶藝、萬能機床、機器人實驗等校本必修課程。都是因培養(yǎng)“健康、聰慧、陽光”的學牛這個核心目標而設。第二個層面是“師本課程”。我們認為學校最為豐富和寶貴的教育資源是“教帥”。每個教師身上蘊藏著巨大的教育潛能。而我們看到的僅僅是這個教師所任學科的那一部分教育智慧,尚未發(fā)現(xiàn)這個教師在其他領域的才華和智慧。如果學校能讓每一個教師將自己所擅長的領域加以提煉、整理,從孩子學習的視角加以開發(fā),就能成為這個教師所獨有的課程。比如一個數(shù)學老師,他以前當過木匠,擅長做木工,他將自己的木工手藝編制成一門適合學生學習的木工課程。于是。這位教師就擁有了木工課程“專利”:又或者,一個語文老師,他對《淪語》有獨到的研究,他就可以將《淪語》滲透進他日常的語文教學,每學期辟出一兩周,專門給他班級的學生講《淪語》,如果他能在六年的語文教學中嵌入一部《淪語》的教學,那么,他教j“來的學生是裝著一部《論語》fH校門的,怎么會和其他班級的學生一樣呢?這樣的課程,源于教師自身的學識和智慧,我們稱之為“師本課程”。我們除了在校教師的“師本課程”之外。還準備打造“第二支教師隊伍”。即充分發(fā)揮學生家長中蘊藏的課程資源。如此,“師本課程”就有了源頭活水,有了不竭的動力。第三個層面是“生本課程”。我們認識到,學牛身上也蘊藏著巨大的潛能。學生的發(fā)展需要預示著課程建設的必要。我們根據(jù)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發(fā)展需要,組建了各類“慧心社團”。在教師的輔導下,學生一己組建社團。招募社員。制定活動項目,聘請指導教師……創(chuàng)造了以生為本的課程,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盡管這類課程五花八門,此消彼長。但卻是順應孩子的成長需要。呈現(xiàn)出一派生機與活力。更可貴的是在這種自由而開放的課程學習中。學生的智慧潛能得以充分地展現(xiàn)。個性特長自然生長。
學校的特色僅僅靠幾項活動??繋讉€有特長的教師或者學生。只能是星星之火。尚未起燎原之勢。運動式的特色學校建設是急功近利,依賴幾個特長教師的特色不能持久。而唯有讓每一個教師、學生甚至家長都投入到具有學校特色的課程建設中來。才能呈現(xiàn)出一種“燎原之勢”。才能稱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特色學?!?。這樣的“特色”,才可以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趙贊:你說過“特色不是說在嘴上、掛在墻上的,是可以帶得走的”。這如何理解呢?
薛法根:學校的特色不僅僅是屬于學校的,更重要的是屬于學生的。如果我們的學生身上看不到這種“特色”。沒有百姓對學和的好“口碑”。那么,這樣的特色學校還僅僅停留在淺層次。或者還停留在“獎牌”和“獎杯”上。我所理解的“特色”,應該如同在學生心田播下成長的特別“基因”,成為學生的一種潛質。會隨著成長的歲月而日益生長、日漸鮮明。君不見,從小浸潤在藝術氛圍濃郁的家庭中的孩子。長大后就自然會有一種獨特的氣質。浸潤在一所有特色的學校中整整六年,應該或多或少地印染上這種特色的印記。學生走出校門的時候。是可以帶得走的。甚至是可以伴隨一牛的。比如,我們“智慧教育”所開設的“慧心課程”,不是非得讓孩子學到某項技能。而是讓孩子獲得一種人生的智慧。就拿“輪滑、滑板、小自行車”等體育課程來說吧,并非每個孩子都擅長或者都喜歡這些體育課程。也并非每個孩子都能具備這些運動技能。而是讓孩子從眾多的體育運動項目中。發(fā)現(xiàn)一種適合自己的、有利于健康的、終身喜愛的運動,能養(yǎng)成鍛煉的習慣,從而擁有健康的身體。這樣,一個孩子從我們學校走出去。就會與其他學校走出去的孩子不同。他帶走的是一種對健康人生的態(tài)度和鍛煉的習慣,即保健智慧。愛因斯坦說過:把在學校里所學的都忘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那么,我們也可以說:歷經(jīng)歲月而磨不掉的,才是特色。如果我們的特包建設致力于此。那么特包學校就進入了一種全新的境界:人格化!
趙贊:目前,特色學校的建設似乎進入了高原期,你們學校未來如何突破呢?
薛法根:的確。特色學校的進一步發(fā)展需要突破現(xiàn)有的狀態(tài),提升到更新更高的境界。就我們自身而言。可能要在三個方面尋求新的突破:
一是兒童立場。從兒童的立場認識學校的特色發(fā)展,改變目前特包發(fā)展中的學校立場。比如有的學校高揚藝術特包。提出“班班有特色。人人有特長”,有的班級以“蛋殼畫”為特色。要求人人都要學習“蛋殼畫”。殊不知,有的學生并非喜愛也不擅長“蛋殼畫”,但因班級、學校的特色需要,于是“被特色”了。這就如同耍鴨子學習飛行一樣,未免強人所難了。這樣的做法是將特色發(fā)展簡單化、機械化、功利化了。唯有確立兒童立場,才能將特色發(fā)展與兒童的個性發(fā)展統(tǒng)一起來。順應兒童的天性與成長規(guī)律。走一條科學的特色發(fā)展之路。我們嘗試的“生本課程”是一種兒童立場的體現(xiàn)。
二是培養(yǎng)模式。特色學校所培養(yǎng)的學生應該具有這所學校的烙印。因此我們在培養(yǎng)目標的確定、校本特包課程的設置上加以整體的構建。然而課程最終得以實施才能真正轉化為學生的素質,因此。選擇什‘么樣的培養(yǎng)模式,尤其是選擇什么樣的課堂教學方式顯得尤為關鍵。我們提出創(chuàng)造適合學生成長的“智慧課堂”。從課堂結構、教學方式、學習評價等方面積極尋求變革。以激發(fā)師生的智慧潛能。我們相信:課堂改變,學生才會改變。培養(yǎng)模式不變,學生就難以改變。
三是文化建構。學校的特色建設必須基于項目又超越項目。用文化來關照。以課程為載體,取整合作策略,實現(xiàn)特包發(fā)展常態(tài)化。我們從絲綢文化中汲取的精神、品質。日漸改變我們日常的行為方式、思維方式,由內而外地改變著每一個人,且是潛移默化地改變著。教育,有一個名字叫“智慧”;智慧的教育,其實就是一種悄悄的影響。因為它將文化的基因。在不知不覺中植入了你的身體?;蛘呖梢赃@么說:特色,應該成為一件令人賞心悅目的禮物,讓每一個人欣然悅納。
當然。每一條特色學校的發(fā)展之路。雖有共通之處,但絕無重復之嫌。每個學校的特色發(fā)展,具有不可復制性。因此,特色學校的發(fā)展之路,就是素質教育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之路。對此,我們充滿無限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