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末天下大亂,御府所藏書畫,紛紛通過權臣和宦官流出宮外,如奸相賈似道便堪稱“國盜”,收藏品之富令人咋舌。賈氏敗落之后,他的藏品及一些宮廷繪畫大量地散失于民間,導致元代書畫交易逐漸繁盛。加上元初諸帝,他們不但在幼時就得到漢文化的啟蒙教育,即位后更是常乘興揮毫賜臣。尤其是元仁宗酷愛書畫,王振鵬在《龍舟競渡圖》中說:“儲皇(元仁宗)簡淡無嗜欲,藝圃書林悅心目?!痹缭谧鎏訒r,他就“遣使四方旁求經籍,識以玉刻印章,命近侍掌之”。
皇家對藝術的支持,極大地推動了元代書畫的發(fā)展與鑒藏之風的興起。由此出現(xiàn)了一大批書畫鑒藏家,如鮮于樞、周密、喬簣成、王芝、張謙、張斯立等,趙孟頫亦是其中重要的一員,并和他們保持著良好的交誼。
趙孟頫原籍大梁(今河南開封),為宋太祖趙匡胤十世孫,因四世祖受賜居湖州,遂為吳興人。據(jù)《元史》趙孟頫傳云:“宋太祖子秦王德芳之后也。五世祖秀安禧王子偁,四世祖崇憲靖王伯圭。高宗無子,立子偁之子,是為孝宗。伯圭,其兄也,賜第于湖州?!壁w氏不僅是一名出色的書畫家,同時也是一位知名的鑒藏家,收藏和鑒定了眾多的歷代名跡,歐陽玄《圭齋文集》卷九《魏國趙文敏公神道碑》稱他“鑒定古器物、名書畫,望而知之,百不失一”,其鑒定水平非同一般。
出色的書畫家,同時也是一位知名的鑒藏家,收藏和鑒定了眾多的歷代名跡,歐陽玄《圭齋文集》卷九《魏國趙文敏公神道碑》稱他“鑒定古器物、名書畫,望而知之,百不失一”,其鑒定水平非同一般。
一、法書名畫的收藏與來源方式
趙孟頫“曾祖師垂,祖希永,父字仲父,仕宋皆至大官”。作為皇族末流,家道中衰,少年喪父,他只在南宋末做了真州司戶參軍的小官,俸祿頗微。不久即與母居于里中,其母時常開導說:“圣朝必收江南才能之士而用之,汝非多讀書,何以異于常人?”趙氏從此便發(fā)憤讀書,直到三十三歲由程鉅夫舉薦入朝,開始了為官時期的收藏經歷,他的鑒藏活動始終與其經濟相掛鉤。
了真州司戶參軍的小官,俸祿頗微。不久即與母居于里中,其母時常開導說:“圣朝必收江南才能之士而用之,汝非多讀書,何以異于常人?”趙氏從此便發(fā)憤讀書,直到三十三歲由程鉅夫舉薦入朝,開始了為官時期的收藏經歷,他的鑒藏活動始終與其經濟相掛鉤。
為官的最初的幾年,沒有固定的經濟來源,時得朋友接濟資助。戴表元題孟頫所著《琴原律略》曰:“故子昂窮,余知之又窮,而人之好司農者方盛,故私其書,而勸子昂自重,以俟其定焉。”進京后不久,孟頫騎馬跌墮于河,事后“帝聞孟頫素貧,賜鈔五十錠”,以解其窘境。
三年后,奉詔至京,進國史院。這十年間(1286-1297年),官俸品秩均在四、五品之間,所得俸祿并不可觀。雖然不是很富有,但趙氏還是會去購買自己喜歡的書畫,如《式古堂書畫匯考》錄有趙孟頫的跋云:“此宋人寫本十帙,不知的出誰手,而筆法精勁,校讎不茍,殆典午氏之忠臣歟。余為購而藏之,以當識荊。若夫紙墨之精、收藏之善,特余事耳。時大德改元嘉平八日,吳興趙孟頫題。”大德元年為1297年,當時趙氏四十四歲,正在任江南儒學提舉。同時,他還于大德九年(1305年)在蘇州得唐人國詮《善見律帖》一卷。至延祐五年(1318年)再次赴京任職時,途中又獲月江學士所贈的《獨孤本定武蘭亭》,足振其作為書畫藏家之聲名。赴京后,仁宗將趙孟頫晉升為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官居從一品。至此,趙氏的政治地位達到了一生中的頂峰,這也為其鑒藏提供了極為便利的條件。
由于仁宗的青睞和趙孟頫在藝術上的出類拔萃,其晚年名聲顯赫,夏文彥《圖繪寶鑒》盛贊其“榮際王朝,名滿四?!?。期間又正值書法創(chuàng)作高峰期,書畫活動甚為頻繁,求書購畫者門庭若市,生活條件變得異常優(yōu)越。而經濟的富足,使他的收藏有了物質基礎。延祐四年(1317年)七月,趙氏以五十金購得宋人王居正之《紡車圖》,可見其出手之闊綽。
趙孟頫收藏的名跡還有很多,據(jù)周密《云煙過眼錄》記載,亦有王維山水、周昉《春宵秘戲圖》、李成《看碑圖》、李思訓《摘瓜圖》、董源《河伯娶婦圖》、崔白《兔》、黃筌《唐詩故實》、徐熙《戴勝梨花》等。藏品之豐厚可見一斑。
除書畫外,趙氏亦喜好法書名帖的收藏。家藏有蘇東坡的名跡《后赤壁賦》,如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說:“余三見子瞻自書《赤壁賦》,《后赤壁》則惟子昂有石本。”還有今藏故宮博物院國詮書的《善見律帖》,該卷后有趙氏題跋:“余十年前于吳中獲此卷,唐貞觀間國詮書,有褚、薛余風,……皇慶二年,歸之蘭谷,請善藏之,次年四月廿九日,子昂書?!被蕬c二年(1313年)的次年是延祐元年(1314年),以此上推十年乃大德九年(1304年),是為趙孟頫獲此卷的時間,皇慶二年它已歸藏家蘭谷。此外,據(jù)傳“王氏舊藏宋人小楷《史記》珍本一部,原是松雪翁物,計十帙?!笨芍詹氐姆〞痔?。但趙孟頫特別傾慕于《蘭亭》,曾藏有多本。僅就“定武本”而言,其跋于柯九思本《蘭亭》中指出:“《定武蘭亭》余舊有數(shù)本,散之親友間,久乃令人惜之?!逼渲凶钪哪^于“獨孤本”了。另有四卷北宋《淳化閣帖》,堪稱迄今為止價格最高的中國書畫作品之一,在元朝時就曾被趙氏收藏過。
以上是趙孟頫的收藏經歷,然要論他藏品的來源方式,主要有家藏、贈送、市購、交換等方式進行。
趙氏早年的書畫藏品應源自家傳,其家族向來富藏。遠者如生活在宋末的族兄趙孟堅,便是著名的大書畫家和鑒藏家,藏有落水本《蘭亭》等眾多名品。近者如趙氏的伯父,號稱蘭坡先生的趙與勤,乃繼賈似道之后收藏古代法書名畫首屈一指的藏家。據(jù)《云煙過眼錄》記載,趙與勤共收藏晉宋間法書一百八十四帖。趙氏父親趙與訔(1213-1265年),官至戶部侍郎兼臨安府浙西安撫使,善詩文富收藏,給趙孟頫以較好的文化熏陶,對他的收藏也產生深刻的影響。趙孟頫亦鐘愛古字畫,在出仕和居家期間都網羅過很多古玩書畫藝術品。從少年時期就開始臨習歷代書畫名跡,如在宋咸淳八年(1272年),趙氏十九歲時所作的行書《讀書樂趣》中有言:“……弄筆窗間,隨大小作數(shù)十字,展所藏法帖墨跡畫卷,縱觀之興到,則吟小詩,或草玉露一兩段?!彼缒陼懈咦隗w,正可透露家藏有先帝趙構法書的信息。還有《湘管齋寓賞編》中也說:“六傳而至孟頫,雖童而習之,白首而不得其原?!笨梢娝囆g藏品對他的影響。
當時以贈送方式獲得藏品也十分流行。趙孟頫交游廣泛,又身居高位,接受師友的饋贈亦是常事。其時收藏家之間互相交換彼此的藏品,乃是收藏圈內極為普遍的一件事情了。以畫換畫,以珍玩交換,是趙氏收藏的一個重要渠道,如上文提到過的“獨孤本”《蘭亭》,即是獨孤長老所贈。
隨著元代書畫市場繼續(xù)發(fā)展,商業(yè)意識、市場觀念在書畫家和收藏家頭腦中均更為強烈。這時期通過市購的方式進行藝術品交易亦十分頻繁。例如周密《志雅堂雜鈔》記道:“癸巳八月十四日,示余以喬仲山求售智永‘真草千文’,絕佳。欲鈔七定?!眴毯埑捎麑⒋颂叟c周密,“七定”便是智永《真草千文》在當時的銷售價格。又如倪云林(瓚)“雅趣吟興,每發(fā)揮于縑素間,蒼勁妍潤,尤得清致,奉幣贄求者無虛日?”由宋入元的大畫家龔開“家益貧”,只好按紙作唐馬圖,結果“一持出,人輒以數(shù)十金易得之,籍是故不饑,然竟無求于人而死”。這種風尚自然影響到趙孟頫,他亦經常去市場上購買藝術品。曾在“甲申歲五月,余書鋪中得古帖三卷,第二、第五、第八”。至第二明年五月“又得七卷,多第八,缺第九。六月,以其多者加公權帖一卷,與錢塘康自修許易得第九卷,始為全書”。上文中稱“得于書鋪”、“與錢塘康自修許易得”,可知此帖乃得于江南,正可反映出杭州一帶的書畫市場和文人私藏的一些情況。
此外趙孟頫也常與鑒藏家之間以物相交換而獲得藏品。如楊凝式《韭花帖》上張宴跋云:“宣和書譜載楊凝式正書《韭花帖》。商旅船渡紹興,以厚價購得之,故傳之于江南,可與參政浙西回,攜來相惠?!笨顬榇蟮掳四?,此時該帖已由參政張斯立給了大學士張宴。其上有趙孟頫私印五方,或許又曾歸趙氏。另有今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顏真卿《祭侄季明文稿》上,張宴寫道:“辛丑歲,因到江浙,得于鮮于家?!滨r于樞則稱:“至元癸未以古書數(shù)種易于東鄆曹彥禮?!笨梢钥闯鏊麄冎g藏品相交換的情況。
除了收藏外,趙孟頫有時還自己賣畫。他的書法、繪畫價位均很高,人稱其“亦愛錢,寫字必得錢,然后樂為之書”。如北京故宮博物院藏《致德輔近來吳門帖》提醒求書者“前發(fā)之《觀音》已專人納還,宅上至今不蒙遣還余錢,千萬付下以應用”。亦有《致達觀惠書帖》中記述因索書所贈涼筍“敬此奉納”等,均屬人之常情。
趙氏不僅收藏書畫,且精于鑒定。由于對所藏的書畫進行深入的鑒定研究和臨摹,由此影響到他的畫風,亦確立起個人獨特的藝術理論見解。
二、書畫鑒定臨摹與對其畫風的影響
很多人只知道畫家趙孟頫,卻不知道他也是一位鑒定家。從書畫著錄和傳世作品的情況來看,趙氏一生鑒定過的法書名畫數(shù)不勝數(shù)。如元初尚可見到的很多古書畫,流傳至今公認的一些晉宋間的名跡,大都經過趙孟頫的鑒定題跋。他的印章更是隨處可見。史載趙氏“尤善鑒定古器物、法書、名畫,年祀之久近,誰某之所作,與其真?zhèn)?,皆望而知之,不待諦玩也”??芍滂b定功力頗顯?!吨u文》則稱其“鑒品古器、玩物、法書、名畫,一經目,輒能識其年代之久近、制作之工拙,此又公學問文章之緒馀也”。趙孟頫鑒定過的不少書畫作品至今尚存于世。除上文名跡之外,還有宋趙伯骕的《萬松金闕圖》卷(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宋武宗元《朝元仙仗圖》卷(現(xiàn)藏于美國王季遷處),古摹晉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等作品。他鑒定過的書畫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延祐五年(1318年)四月,時藏元仁宗內府,趙氏奉敕題跋。唐陸柬之《文賦》(臺北故宮博物院藏)、五代楊凝式《夏熱帖》卷、宋蘇軾《治平帖》卷等名跡,其中有些原無作者款印,經他審定,信為瑰寶。
鑒定水平的高低與大量接觸古玩字畫息息相關。趙氏宦游南北、出入內廷,故所見甚廣,對“三代鐘鼎彝器,魏晉書法碑帖,隋唐古畫,兩宋硯印,寓目甚多”。特別是為官生涯及趙氏的身份,使他有條件鑒賞大量古書畫作品。
趙孟頫等二十余人是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第一批被征召而作為江南士大夫。其后,趙氏受到元代皇帝的特殊寵愛。仁宗崇儒,主張文治,曾對他說:“文學之士,世所難得,如唐李太白、宋蘇子瞻,姓名彰彰然,常在人耳目。今朕有趙子昂,與古人何異?”這樣的寵幸和對藝術的重視,為酷愛書畫的趙孟頫接觸大內秘藏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因此能為秘書監(jiān)的書畫題寫標簽?!睹貢O(jiān)志》說:“延祐三年五月初二日,木刺忽怯辟第一日,嘉禧殿內有時分,對速古兒赤也奴,院使呀不花與張彥清學士有來,叔固大學士對本監(jiān)官闊闊出少監(jiān)傳奉圣旨:‘秘書監(jiān)里有的書畫,無簽帖的,叫趙子昂都寫了者么道?!笨磥矸矊倜貢O(jiān)所藏法書名畫,趙孟頫是必然看過的。當時秘書監(jiān)所藏書畫無數(shù),“站車一十輛搬運”到大都的書畫珍品,也只是元內府藏品的一小部分。據(jù)統(tǒng)計,1272年裱褙匠焦慶安統(tǒng)計的需重裱書畫一千零九軸。1302年王芝負責裱褙的手卷六百四十六件。1316年秘書監(jiān)奉旨裱褙的趙子昂書千字文十七卷,也被收入內府。1318年趙子昂奉為《快雪時晴帖》題簽,合計已是一六七二件。因此《十百齋書畫錄》錄有黃淮識云:“嘗考仲穆生而穎異,甫周歲,便能分別數(shù)目。十歲,博習群書。及長尤喜書畫,常隨榮祿公入大內,多閱前代名家遺跡,蓋見人之所不得見者?!边@一記載應是當時情況的真實反映。趙氏鑒定過許多的書畫名跡,如韓滉的《五牛圖》,畫面上就有其題跋:“右唐韓晉公《五牛圖》,神氣磊落,稀世名筆也。昔梁武欲用陶弘景,弘景畫二牛,一以金絡首,一自放于水草之梁武嘆其高致,不復強之。此圖殆寫其意云。子昂重題?!庇秩珙}王子慶家藏閻立本《西域國圖》:“畫惟人物最難,器服、舉止又為古人所特留意者。此一一備盡其妙,至于發(fā)采生動,有欲語之狀,蓋在虛無之間,真神品也?!?/p>
趙氏鑒定過的書畫名跡除題跋外,往往鈐有諸印記,最常用的有“趙子昂氏”(朱文方印)、“趙孟頫印”(朱文方印)、“松雪齋”(朱文長方?。袝r也鈐“大雅”、“趙”(朱文長方?。ⅰ八珜m道人”(朱文大長方印)等。
但從實際情況來看,趙孟頫也曾有過鑒定上的失誤。例如,他在鑒定《思想帖》、《眠食帖》、《快雪時晴帖》、《七月帖》、《裹鲊帖》等法書時,均輕言為王羲之真跡,但在元初是否還有如此多的右軍真跡,確實令人懷疑。正像“又右軍《大道帖》十字,是米南宮所臨,至元中子昂跋為世間神物,有能龔片石刻以傳遠,仆愿供摹拓之役,是亦不知為臨本也,蓋世斷無晉人之跡?!庇直热珀P于《眠食帖》,據(jù)《孫氏書畫鈔》記載:“此即右軍豹奴帖之半耳,后人見有眠食二字遂題,若趙若馮皆一代偉人,不知何以亦有此誤耶?”指出了趙孟頫鑒定的不足之處。此外還有《裹鲊帖》與《大道帖》等法帖?!陡愉N夏錄》卷一稱:“趙松雪自負賞鑒者,如右軍《思想帖》,乃雙鉤本也,……子昂跋謂右軍真跡,有龍?zhí)扉T、虎臥鳳闕之勢,觀者咨嗟嘆賞神物之難遇,是不知為雙鉤本也”。這些均反映出鑒定之難和子昂之失。
然而,大量的書畫藏品,畢竟為趙氏提供了臨摹的實物來源,亦對他的繪畫風格和藝術思想均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趙孟頫從小就臨摹古人的書畫作品,長大后對書畫更是加以刻苦的揣摩和研究。正如《跋趙文敏貼》所云:“蓋文敏之書,根于英姿敏識,而成于清機絕鑒,非可以一蹴而就,猶記寒夕宿齋中,文敏談余,試濡墨復臨顏、柳、徐、李諸貼,既成,命取真跡一一復校,不惟轉折向背無不絕似,而精彩發(fā)越,有或過之,予問其何以能然。文敏曰‘亦熟之而已’?!睋?jù)記載,趙孟頫曾臨摹過北宋郭熙《溪山魚樂圖》、宋徽宗《水墨草蟲圖》、韓幹《牧馬圖》等歷代名跡。臨摹使他的畫作形神兼?zhèn)洌堆斜敝尽分赋觯骸疤迫伺R摹古跡,得其形似而失其氣韻,米元章得其氣韻而失其形似。氣韻形似俱備者,唯吳興趙子昂得之。”趙氏的山水畫繼承了五代北宋以來董源、巨然、李成、郭熙等人的傳統(tǒng),在繪畫風貌上追求深秀、蒼潤、含蓄的特點,力圖改變南宋后以斧劈皴為特征的挺拔剛健之畫風,為元代繪畫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如《重江疊障圖》,畫面的山石形態(tài)和皴染采用了李成、郭熙的山水畫程式,并用簡逸秀潤的筆法,表現(xiàn)出了遼闊綿延的江水與重疊逶迤的群山,畫境淡雅清新。故元仁宗稱他“操履純正,博學多聞,書畫絕倫,旁通佛老之旨,皆人所不及”。
趙孟頫的繪畫具有開創(chuàng)性,對元四家有著深遠的影響。倪云林(瓚)視趙畫為寶,謂“趙榮祿高情散朗,殆似晉宋間人,故其文章翰墨,如珊瑚玉樹,自足照映清時,雖寸嫌尺褚,散落人間,莫不以為寶也”。元大鑒賞家柯九思亦稱:“國朝名畫誰第一,只數(shù)吳興趙翰林。高標雅韻化幽壤,斷嫌遺褚輕黃金?!苯o以極高的評價。我們以趙氏的《水村圖》、《雙松平遠圖》為例,董其昌在《水村圖》卷后題:“此卷為子昂得意筆,脫盡董、巨案臼?!笨芍w氏臨摹古人又有創(chuàng)造,黃子久、倪云林的山水畫基本從這里變出。比《水村圖》更為典型的是《雙松平遠圖》卷(藏于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畫面上近處雙松,松下幾塊石頭,隔水對岸一片低緩山丘,左邊有趙氏對山水畫理解的題跋:“仆自幼小學書之余,時時戲弄小筆,然于山水獨不能工……”此圖構成已開倪瓚一河兩岸,空曠洗練的先河,畫面上簡括到幾乎沒有效染,筆勢更雜著飛白。事實上,趙氏的另一創(chuàng)造就是將書法引入繪畫,開創(chuàng)了“簡率尚意”的畫風。如在《枯枝竹石圖》作品中,就可以看出其用筆的頓挫自然,山丘樹石是以淡墨枯筆寫出,墨色的濃淡合理運用,形成了枯潤雅逸、松秀淡泊的畫面意境。
而他的書法,初學以王羲之《蘭亭序》、智永輯羲之《千文》為宗,后學王獻之、鐘繇、李豈、宋高宗等,雖泛濫百家,然一直以二王為本,追溯東晉之風。他臨摹過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字帖,集前代諸家之大成。誠如文嘉所言:“魏公于古人書法之佳者,無不仿學”。趙氏對王羲之十分崇拜,曾說:“右軍總百家之功,極眾體之妙,傳于獻之,超軼特甚。”其臨摹的《千文》,流入市場,幾乎可以亂真?!遁z耕錄》有這樣一段記載:“仆廿年來寫《千文》以百數(shù),此卷殆數(shù)年前所書,當時學褚河南《孟法師碑》,故結字規(guī)模八分,今日視之,不知孰為勝也。田君良卿,于駱駝橋市中買得此卷,持來求跋,為書其后。因思自五歲入小學學書,不過如世人漫爾學之耳,不意時人持去,可以鬻錢,而吾良卿又捐錢若干緡以購之,皆可笑也。元貞二年正月十八日,子昂題?!笨梢娖淠懙谋普娉潭?。故何良俊推崇他為王羲之后的另一位集大成者,“自唐以前集書法之大成者,王右軍也;自唐以后集書法大成者,趙集賢也”。趙氏的書法作品很多,有《千字文》、《歸去來兮辭》、《蘭亭十三跋》、《赤壁賦》、《臨蘭亭序》等,成為了繼歐、顏、柳以來的第四位影響后代的大書法家。在他的大力倡導下,宋代以來蘇、黃、米、蔡“書札體”獨領風騷的局面得到改觀,而王羲之式秀麗平正、蘊藉沉穩(wěn)的平和書風得以復興。
對古畫的深刻領悟,使趙孟頫提出了古意說。張丑《清河書畫舫》載其《自跋畫卷》有云:“作畫貴有古意,若無古意,雖工無益。今人但知用筆纖細,傅色濃艷,便自謂能手。殊不知古意既虧,百病橫生,豈可觀也!吾作畫似乎簡率,然識者知其近古,故以為佳。此可為知者道,不為不知者說也?!壁w氏認為當時畫壇“古意既虧,百病橫生”。因此,只有簡率高雅之筆才是佳作。他的人物畫自謂“刻意學唐人”。表現(xiàn)題材主要取自歷史人物、道釋人物,以描寫古代的高人逸士為多。技法效仿唐人,用線強調勁秀含蓄,畫面雅致,如《松蔭會琴圖》、《幽篁戴勝圖》、《秋郊飲馬圖》等,畫面格調都十分古雅。故董其昌在《容臺別集》中說:“晉人書取韻,唐人書取法,宋人書取意,或曰意不勝于法乎?不然,宋人自以其意為書耳,非有古人之意也。然趙子昂則矯宋之弊,雖己意亦不用矣,此必宋人所訶,蓋為法所轉也?!睂崬閷ζ渌囆g的中肯評價。
三、趙孟頫與鑒藏家之間的交游
元代的私人收藏較之宮廷顯得要活躍得多。文人士大夫和畫家大都熱衷于收藏和鑒別書畫。而趙孟頫在當時是作為一名書畫家兼鑒藏家而遠近聞名,且又官居高位,因此眾多的鑒藏家樂于與之交游。其中較著名的文人鑒藏家有郭天賜、鮮于樞、喬簣成、柯九思、倪瓚、龔開等人,他們既擅長書畫,又精于鑒定,并將書畫收藏與創(chuàng)作有機結合起來,使文人士大夫的收藏達到一個新的起點,從而在社會上形成了一股鑒藏之氣。
書畫鑒藏風尚的形成,與文人士大夫們鑒藏書畫的活動范圍是密不可分的。元初杭州的書畫鑒藏風氣十分興盛,為南方鑒藏活動的中心,形成了文人士大夫鑒藏書畫的集會之地。正如歐陽玄《圭齋文集》卷十八《跋鮮于博幾與仇彥中小帖》中說:“異時論至元間中州人物極盛,由去金亡未遠而宋之故老遺民往往多在,方車書大同,弓方四出,蔽遮江淮,無復限制,風流文獻,筆墨交相景恭,惟恐不得目睹也。故游仕于南,而最愛錢塘李仲芳、高彥敬、梁貢父、鮮于伯幾、郭祐之……”。此外,臨安(杭州)還設有專門的裱畫室,《式古堂書畫匯考》著錄的《歐陽率更子奇帖》卷后有郭氏跋:“乙酉獲于廣陵,甲午三月命工重裝于錢塘,金城郭天錫祐之審定真跡秘玩?!睆膫让娣从吵雠R安及江南地區(qū)書畫市場繁榮的程度。這自然吸引了大量知名的文人來到杭州,如遺民龔開;詞人周密、仇遠、鄧文原;書畫名家鮮于樞、李息齋;收藏家王芝、喬簣成等,莫不自四方匯集于錢塘。趙孟頫和他們經常一起流連山水,聚觀藏品,審定欣賞,并在一些書畫作品上留下題跋和印鑒。
除此以外,趙孟頫還與當時道釋名流多有往來。如在大德三年離江南赴京途中,孤獨長老相送并贈之以定武本《蘭亭帖》,趙大喜過望,展玩不已,于舟中一跋再跋而至十三跋之多,這就是趙孟頫著名的《蘭亭十三跋》。趙氏夫婦晚年與中峰禪師多有交往,來往詩札不斷,于中峰處獲益良多。
這些鑒藏家之間常以書畫為紐帶,相互交往,共享藏品。如大德二年(1298年),趙孟頫在杭州任江浙等處儒學提舉,時年四十五歲。是年二月,趙孟頫一行十四人聚于鮮于樞家,并同觀郭忠恕《雪霽江行圖》、王羲之《思想帖》。又據(jù)《式古堂書畫匯考》記趙孟頫跋《思想帖》:“大德二年二月廿三日,霍肅清臣、周密公謹、郭天錫右之、張伯淳師道、廉希貢端甫、馬昫德昌、喬簣成仲山、楊肯堂子構、李衎仲賓、王芝子慶、趙孟頫子昂、鄧文原善之集鮮于伯幾池上,右之出右軍《思想帖》真跡,有龍?zhí)扉T、虎臥鳳閣之勢,觀者無不咨嗟嘆賞神物之難遇也。”顏真卿《祭侄季明文稿》(今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上有諸公品題,該帖得于鮮于樞家,上有鮮于樞、周密、屠約等人題跋。張宴作長跋,并鈐有“張宴私印”兩枚、“端本家傳”三枚,可見其鐘愛之至。趙孟頫亦鈐有“趙氏子昂”、“大雅”二印,說明他亦曾拜觀。
他們還時常舉辦各種書畫雅集,如霜鶴堂之聚。以雅集聚會、品評優(yōu)劣,或賞奇析疑、砥礪學問,或吟詩作畫、感嘆人生,形成了一個比較固定的文化交游網絡。這樣濃厚的學術空氣及良好的人際關系,無形中促成了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以品鑒古書畫為主的特色文化圈。耳濡目染之中,無論是對趙孟頫審美能力的積累還是鑒賞水平的提高,都是一種極為重要的因素。
四、結論
元初的書畫鑒藏活動十分興盛,除了經濟和政治環(huán)境等客觀環(huán)境外,特別是與趙孟頫這類喜愛書畫的鑒藏家是分不開的。
綜上所述,趙孟頫由于其特殊的身份及為官生涯,為個人的收藏活動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經他收藏和鑒定過的法書名畫不計其數(shù)。通過對趙氏藏品的來源方式的分析,可以看出其時獲取藏品的途徑多樣化,這亦是鑒藏氛圍濃厚和商業(yè)經濟發(fā)達所致。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收藏外,趙氏也會賣畫,且書畫價位很高。
趙孟頫喜好收藏,并精于鑒定。他與元初公私法書藏品的關系十分密切,當時的法書名跡大都經過其鑒定與題跋,并具有相當高的可靠性。此外,趙氏獨領風騷的藝術成就與他書畫鑒藏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對藏品深入的臨摹和研究,由此影響到他的畫風,逐步確立起自己獨特的藝術理論見解,特別是提出了古意說的理論思想。再者,趙孟頫還與當時的文人鑒藏家廣泛地交往。他們舉辦各種雅集活動,圍繞藏品翰墨往來,鑒真駁偽,無形中提高了他的鑒藏水平和審美眼光。對其進一步提高書畫藝術水平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