綴繡在明清官服上的補子,作為一種識別官員等級的標識,源于唐代武則天時期以禽獸紋樣來區(qū)分官員等級的方法。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規(guī)定:“公、侯、駙馬、伯服,繡麒麟、白澤。文官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鷴,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黃鸝,九品鵪鶉,雜職練鵲;風憲官獬廌。武官一品、二品獅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羆,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蔽墓倮C禽,以示文明;武官繡獸,以示威猛。一至九品所用禽獸尊卑不一,藉以“明貴賤、別官品”也。
泰州市博物館收藏了數(shù)百件明代服飾,其中各式補服有十多件,補子的工藝、質(zhì)地、紋飾也各具特色,現(xiàn)介紹如下。
孔雀補子(圖1),徐蕃墓出土,長、寬均為39厘米。分別綴于前胸和后背,上繡一對上下對飛的孔雀,中間襯托以云紋,云紋分別由四朵或七朵云紋組合成花形復合云紋,相鄰云紋彼此相互勾連,孔雀的頭、頸、腹部以及少數(shù)云紋局部呈墨綠色。主次分明,構(gòu)圖豐滿。孔雀頭頸部按斜絲理戧針繡出;眼睛用黃線鋪針繡地,用白線滾針繡眼眶;下頜用細銅絲釘出輪廓,用短針腳纏針繡沒;背部用戧針繡地,再用銅絲釘出羽毛;翅膀用鋪針繡地,用銅絲釘出羽片輪廓,再用短針腳纏針繡沒,分出一片片羽毛;尾羽先用粗略的線條繡出輪廓,再用接針繡出羽干;尾上復羽眼斑順絲理用纏針繡出;云紋用反戧針,由內(nèi)而外繡出,無扣線,顏色內(nèi)深外淺,過渡自然。
仙鶴補子(圖2),張盤龍墓出土,高36厘米,寬37厘米。補子上織一對凌空飛翔的仙鶴,周圍飾如意云紋,云紋由四朵云紋組合成菱形云團,四邊有云腳,補子下部為海水、江崖。單幅,綢質(zhì),補子單獨織繡,然后縫合到袍服上。
麒麟補子(圖3),張盤龍墓出土,長、寬均為32厘米。補子中部一麒麟朝右側(cè)奔跑,扭頭回視,雙角朝前方,瞪目張口,須發(fā)飄動,尾部上揚呈火焰狀,補子上部填飾朵朵相連的云紋,下部飾海水、山巒,中間填以雙勝、銀錠等雜寶圖案,分別繡在素緞上,然后對合縫制。
獅子補子(圖4),丘淑賢墓出土,高38厘米,寬40厘米。用捻金線以緯線起花,中央有一獅子朝右側(cè)蹲坐,回首,雙目圓睜,頭上有卷曲鬢毛,短須,頸部有項圈,腦后有飄帶,腿后有飄揚的腿毛,尾端呈火焰狀。補子上部填以密集的小云紋,下部為海水、山巒圖案,有銀錠等雜寶紋,分別繡在素緞上,然后左右兩塊對合縫制。
麒麟補子(圖5),丘淑賢墓出土,高33厘米,寬35厘米??椃ê涂棯{補子相同,圖案為麒麟,朝右側(cè)跪臥,回首,雙角朝前方,瞪目張口,須發(fā)飄動,尾部上揚呈火焰狀。上部填以密集的小朵云紋,下為海水、江崖,填以銀錠、火珠、犀角等雜寶紋,分別繡在素緞上,然后左右兩塊對合縫制。
麒麟補子(圖6),森森莊許氏墓出土,長(左右)31.5厘米,寬29.7厘米。補子的紋飾為麒麟,其朝右側(cè)跪臥,回首,雙角朝前方,瞪目張口,須發(fā)飄動,尾部上揚呈火焰狀。上部填以密集的小朵云紋,下為海水、山石,上為云朵,填以磬、火珠等雜寶紋,分別繡在素緞上,然后左右相拼。
麒麟補子(圖7),儲淑貞墓出土,長29厘米,高26.5厘米。補子為整塊,圖案為一麒麟作蹲坐狀,昂首,直視右前方,須發(fā)飄動,尾部呈火焰狀。麒麟前后有花卉紋,補子上方填以密集的小云紋,下為海水、江崖,填以磬、火珠等雜寶紋,單獨繡制,然后縫制到袍服上。
麒麟補子(圖8),儲淑貞墓出土,高29厘米,寬31.5厘米。麒麟朝左側(cè)蹲坐,回首,須發(fā)飄動,腦后有飄帶,尾部呈火焰狀,補子上方為四朵云紋,下為海水、江崖、云紋,麒麟前有山石、花卉紋,該補子為直接在素綢上織成,亦為左右兩部分拼對而成。
麒麟補子(圖9),儲淑貞墓出土,高30厘米,寬31厘米。左向蹲坐的麒麟作回首狀,須發(fā)飄動,尾部呈火焰狀。補子上方為壬字形云紋,下為海水、江崖、云紋,麒麟前后有山石、花卉紋,該補子為直接在素綢上織成,亦為左右兩部分拼對而成。
麒麟補子(圖10),劉鑒妻田氏墓出土,高30.5厘米,左、右兩部分均為15.5厘米寬。補子圖案為一向左側(cè)奔跑的麒麟,其回首向天,須發(fā)飄動,腦后有飄帶,尾部呈火焰狀。補子上部填以朵朵相連的云紋,下為海水、江崖,填以銀錠、寶珠、金錢和磬等雜寶紋,周圍刺繡出輪廓。
棉布補子(圖11),劉鑒墓出土,縫于劉鑒棉袍胸前,高48厘米,寬48.5厘米。整幅,沒有紋飾,只有一枚印文,字跡不清。
泰州市博物館收藏的這批明代補子,從花紋團案分,有孔雀、仙鶴、獅子、麒麟;從織造方法分,有刺繡和織補;從縫合方法分,有制作完成后縫綴到袍服上,直接在緞綢上織造后拼對的,也有直接在緞綢上刺繡的;從質(zhì)地看,有絹、緞、綢之別。徐蕃的孔雀紋方補子以平針、正戧、反戧、套針、接針、刻鱗等針法刺繡而成,針法豐富、新穎,繡工精細,代表了明代刺繡的技術(shù)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