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山中訪友》的題目來看,這個“友”字代表的應該是人,而文章開頭,作者還聲稱他要獨自去訪問老朋友,這更讓讀者誤以為作者要去山中尋訪一位多年未見的故人??稍偻伦x,你會發(fā)現(xiàn),原來作者的老友竟然是山里的橋、樹、花、鳥、瀑布、山泉等。作者就是這樣,把自然當成自己的朋友,在作者的眼中,自然里的一切都是有生命力的。
作者寫橋,不寫橋的外形,因為無論拱橋,還是斜拉式橋,都只是一種科學計算后的設計;作者也不寫橋的材質,因為無論石橋,還是鋼架橋,都只是一種冷冰冰的材質;作者也不寫橋的具體修建年代,那只屬于悠遠的歷史。作者寫橋,只寫它老,老得像一位老人,將“無數(shù)人馬渡到對岸”,卻從無怨言,靜靜凝望著橋下“水中的人影、魚影、月影”。這不是說明文的寫法,它更適用于抒情。作者寫橋,筆調沉穩(wěn)平靜,就像在寫一位飽經風霜、堅韌無言、默默奉獻的老人,因此橋的形象在作者筆下分外令人感動。
寫到樹林,作者以自己為中心,將樹、鳥、露珠當做迎接自己的朋友,將走進樹林時看到和聽到的一切寫成了好友歡迎自己到來的場面,“鳥兒呼喚我的名字”“露珠與我交換眼神”、樹“迎面送來無邊的青翠”,作者還幻想自己成了樹林里的一棵樹,腳下長出根須,頭發(fā)長成樹冠。這種擬人與聯(lián)想相結合的寫作方法,就是要讓讀者與作者一同沉醉在樹林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接下來的第五、六段,作者都采用排比句的形式向我們展示山中的風景。第五自然段,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方法,一一呼喚他山中的朋友,山泉、溪流、瀑布、懸崖、白云、云雀,你們都在做什么?第六自然段,作者依舊使用排比句,但卻沒了上一段對朋友大聲呼喊的熱情,轉而細膩溫柔地寫起了落花、落葉和石頭的美。兩段排比,一段昂揚,一段輕柔;一段直接,一段蘊藉,相得益彰,使得文章的結構布局更顯精巧。
之后作者寫到雨。山中游覽遇到雨,原來會破壞游玩的好心情,可作者卻能從中發(fā)現(xiàn)美。“我站立之處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誰能說這不是天地給我的恩澤?”作者豁達的心境為文章增添了樂觀的色調。
文章的結尾,作者寫回家,不說自己要回,而是說“幽谷里傳出幾聲犬吠,云嶺上掠過一群歸鳥”,犬吠是因為它的主人回來了,歸鳥更是告訴“我”天色已晚的訊息。這種寫法使得文章開頭與結尾互為映襯,“我”的朋友就是大自然。大自然告訴“我應該回家了”,“我”就告別大自然,帶著月光踏上了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