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就像一場電影,看到最后一刻才可能明白;成長就像一部小說,任何時刻都可以峰回路轉;成長就像一米陽光,溫暖了自己又照亮了別人;成長就像一場球賽,在結束前,誰也無法預知結果……對于成長,我們自信而坦然。成長是艱難的跋涉,曲折的山路上,長滿荊棘,也開滿鮮花,只要勇敢地去追尋,路就會在我們腳下延伸。
【老師說成長】
李老師:成長是緩緩流淌的溪流。悄然間,我們已經(jīng)長大,學會了堅強,學會了坦然,同時,也學會了修飾與包裝。似水流年,流走了少年的純凈與質樸,正如葦岸在《白樺樹》中所述:在白樺樹的生長歷程中,為了利用生長,總是果斷地舍棄那些側枝和舊枝。可以說成長是—個蛻變的過程,由簡單到復雜,由幼稚到成熟。每蛻去一層軀殼,痛苦都在所難免。作家劉墉說,成長是一種美麗的痛。
郝老師:成長是一種色彩演變的過程。飄去了鮮艷的連衣裙,飛走了粉紅的蝴蝶結;換上的是一身凝重校服,不見了童話書上多彩的封面,看到的是教科書一臉的嚴肅,堆積的課本一如大山般深沉。一切浮躁歸于沉靜,昔日絢麗的色彩只去裝點青春的夢境。
【名人說成長】
在回憶自己的童年時,季羨林先生曾這樣說:“眼前沒有紅,沒有綠,只是一片灰黃。當我長到四五歲的時候,每到夏秋收割莊稼的時候,對門的寧大嬸和寧大姑總帶我去很遠的地方,到別人割過莊稼的地里去拾麥子或者豆子、谷子。一天辛勤之余,可以揀到一小籃麥穗或者谷穗。有一年夏天,大概我拾的麥穗比較多,母親把麥粒磨成粉,做了一鍋面餅子。我大概吃出味道來,吃完飯以后,又偷吃了一塊,讓母親看見了,她追著要打我。我當時渾身一絲不掛,就逃到房后,往水坑里一跳,母親沒有辦法來捉我,我就在水中把白面餅吃光。”他又說,“現(xiàn)在寫這些還有什么意思!但它使我終身受用。有時能激勵我前進,有時能鼓舞我振作。一直到今天,我對日常生活的要求都不高,對吃喝不計較,難道同我小時候的這一些經(jīng)歷沒有關系嗎?”接著他又說:“我看到一些獨生子女的父母那樣溺愛子女,頗不以為然。兒童是祖國的花朵,花朵當然要愛護,但愛護要得法,否則,無異于是坑害子女。”
【我們說成長】
郄林穎:今天媽媽給我買了一杯麥當勞的甜香玉米,但我覺得那只是一杯甜玉米,在家一樣能做,為什么要花那么多錢去買一個不值5元錢的零食呢?以前的1元錢能買許多東西,何況是5元,所以我覺得我們從小就應養(yǎng)成不亂花錢的好習慣,珍惜每1元。在我們身邊就有許多這樣的小例子:現(xiàn)在的公共汽車,有的改為空調車,票價為2元,而普通的車只需1元錢,我們完全可以坐不帶空調的車,一天省1元,兩天兩元,一百天就是100元。我希望自己能成為省錢小專家,想出更多的省錢好點子來。
陳鑫:暑假的一天,鄰居阿姨臨時加班,就把小弟弟帶到我家,讓媽媽幫忙照顧一天。沒想到爺爺來電話,說奶奶身體不舒服,叫媽媽陪著去醫(yī)院。無奈,照顧小弟弟的差事就交給我了。媽媽臨走時千叮嚀,萬囑咐,要我好好照顧小弟弟。
媽媽走后,頑皮的小弟弟一會兒在床上蹦來蹦去,一會兒又拿起笤帚揮舞,嘴里還嚷著:“俺老孫來也!”危險動作一個接一個。這樣下去可不行!我想,小弟弟平時最愛聽“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了,于是,我使出渾身解數(shù),哄他坐下來聽我講故事。我繪聲繪色地講著,不僅表情到位,而且還加上了夸張的動作,小弟弟聽得津津有味。接著,我又教弟弟拼圖,畫畫,做數(shù)學題……
中午,小弟弟嚷嚷餓了,我拿出蛋糕給他吃,還給他準備了一杯熱牛奶。下午,媽媽回來了,看到這情景,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從這件事情中,我懂得了這樣一個道理:遇到困難要勇敢面對,想辦法克服,磨煉自己的耐心和細心,這是成長過程中必須做到的。
【家長說成長】
吳雨霏的家長: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知道感恩的人。人生不過幾十年,無論有多大出息的人,都離不開父母的撫養(yǎng);無論成就多大的事業(yè),都離不開前人的經(jīng)驗;無論掙了多少錢,都利用了社會資源。所以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懂得感謝父母養(yǎng)育之恩,懂得感謝師長教誨之恩,懂得感謝朋友幫助之恩。
秦昊嘉的家長:我們期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自信和寬容的人。人這一生要經(jīng)歷許多事,會與許多人交往,難免會有人傷到自己;一個人不可能不遇到挫折,不可能不受委屈,不可能不犯錯誤,所以要學會寬恕別人,同時要嚴于律己。對待你身邊的事要學會欣賞,欣賞別人的優(yōu)點。你欣賞別人,別人也會欣賞你。只有自信并懂得欣賞的人,才能擁有豁達的胸襟,才能不斷地增長智慧,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結束語:成長的故事有很多很多,有歡樂也有悲傷;成長的歲月很長很長,需要我們一點一滴去感悟。歲月不會回頭,抓住今天的每一秒,把希望系于明天的彩云,成長就是希望編織的彩帶,串聯(lián)回憶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