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思路混亂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文體不倫不類、行文隨心所欲、層次繁雜。
現(xiàn)在的高考作文題一般都要求“文體不限”,其本意是要求學生寫作時選擇自己最擅長的文體來展示自己的才華。但從具體的寫作情況來看,很多學生都誤解了“文體不限”這一要求,致使所寫的文章文體特征不明顯,文體界限不明了。有些文章開頭像議論文,論點明確,論據充足,可學生寫著寫著就“鳳凰變成了雞”,議論文變成了記敘文;有些文章前半截是記敘文,可又缺少細節(jié)描寫等要素,結尾又以議論或抒情句子來“湊字數”。這就是文體不倫不類的表現(xiàn),歸結為一點,就是因思路混亂而導致文章無法講清道理,無法寫清故事。
無論是平時作文還是考場作文,都要求學生能夠迅速切入主題,突出主題。如此一來,重點突出,主線清楚,文字簡潔,是作文最基本的要求。高強度、高節(jié)奏的環(huán)境造成了作文中思路混亂的另一“怪相”:因寫作外延的擴大,學生覺得有話可說,但常常因時間緊迫,來不及深思細想就匆忙下筆。結果是想到什么就寫什么,寫到后來覺得還漏掉些什么,就補寫什么,導致文章前言不搭后語,思路不清。
要避免文章思路混亂,學生就要使文體明確,行文思路集中,層次結構清晰,特別是要使文章層次清楚。
文體明確不必多言,即要做到記敘時脈絡清晰、主線清楚、要素明顯,議論時觀點鮮明、素材新鮮典型、論證充實等。
解決行文思路混亂的問題,關鍵在于寫作前要有一定的寫作思路。只要清楚了文章的脈絡、銜接、首尾和照應之間的關系,行文就不會“兩個黃鸝鳴翠柳”(離題萬里),“一行白鷺上青天”(不知所云)了。也就是說,學生要在寫作前養(yǎng)成“打腹稿”、列寫提綱的好習慣。這個過程多則十分鐘,少則三五分鐘就可以完成。再者,就是要講究文章的構思。文章的構思,是一個“消化”生活素材的過程。文章的構思首先是要吃透題材內容,而題材內容又來源于生活。因此,沒有活生生的材料,就無從構思。在文章構思過程中,隨著對生活理解的深入,文章的主題思想會逐步明確。然后根據主題的需要,對材料加以整理、選擇,分出主次,進而深化主題。
文章結構層次混亂,是學生應特別注意的問題。學生所寫的考場作文,就是要讓閱卷老師能快速而準確地把握住思路,看懂文章的中心和思想。這就顯示出文章結構的重要性了。因為再新穎的題材,再優(yōu)美的語言,如果各自游離,“起、承、轉、合”生硬,作文是很難得高分的。那么,怎樣才能避免思路混亂,使結構清晰呢?
首先,從整體上而言,文章的結構只要中規(guī)中矩即可。記敘文只要緊扣主題,突出線索,要素清晰,首尾相扣,就能獲得不錯的分數。而議論文則要做到觀點鮮明,最好“開門見山”,中間段落要善于從不同角度來論證,最后照應論述中所涉及到的素材和前面所出現(xiàn)的觀點,從而使文章結構清晰。
其次,在正文的行文過程中,思路顯得更加重要。為此,學生可以考慮用小標題、對比段來使文章結構清晰。當然,學生在擬小標題時,要做到提綱挈領,抓住內容要點,言簡意賅。采用這種形式的文章,一般要有三到四個小標題。小標題能使各個層次內涵清楚明了,更能使文章顯得簡短,整齊,呈現(xiàn)出勻稱醒目的結構之美。而運用對比段,則能使文章結構嚴謹,還會使文章思路清晰。學生寫作時,還應注意各段句首的銜接和照應,其結構、語氣等要相同或大致相同,最好形成排比句或排比段。
在結構方面處理好了上述問題之后,學生還要從文章結構內部考慮以下三個問題,以使文章思路混亂問題得以解決。
一是要講究文章的勻稱美。將哪些材料放置前面,將哪些材料置于后面,學生要考慮周全,從而使材料“有序”;對哪些材料要詳寫,對哪些材料要略寫,學生也要通盤考慮。恰當地劃分自然段,是分解層次的基本要求。該分段處學生就要分段,不要老是開頭、正文、結尾“三段式”,這種老套的層次結構顯得呆板,會影響文章的表達效果。
二是要力求文章的波瀾美。學生寫的文章內容應該有張有弛,有起有伏,富有波瀾。這樣才能使文章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吸引讀者。
三是要爭取文章的圓合美。文章的開頭與結尾要遙相呼應,學生把開頭描寫的事物或提出的問題,在結尾處用各種方式加以深化或回答,給人以首尾圓合、相互照應的感覺。
行文至此,筆者還要針對議論文的思路再說幾句:議論文的寫作既需要學生有獲取信息(材料)的能力,又需要有控制行文的功夫;既需要有宏觀的構建能力,更需要有微觀的精雕細琢的功夫。這就要求學生把握從整體到局部、從宏觀到微觀這一寫作規(guī)律,同時學生還要善于深入社會實踐,提高辯證思維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從而打開寫作思路的閘門,激發(fā)寫作靈感。這樣,學生就會不斷創(chuàng)作出思路清晰、富有個性的議論文來。
思路混亂雖然體現(xiàn)在文體不倫不類、行文隨心所欲、層次繁雜三個方面,但關鍵還是要處理好文章的層次結構。如若解決了關鍵問題,避免思路混亂也就不成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