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瞻遷于齊安,廬于江上。齊安無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諸山,陂陀②蔓延,澗谷深密,中有浮屠精舍,西曰西山,東曰寒溪。依山臨壑,隱蔽松櫪,蕭然絕俗,車馬之跡不至。每風(fēng)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載酒,乘漁舟亂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聞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攜徜徉而上,窮山之深,力極而息,掃葉席草,酌酒相勞,意適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齊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將適西山,行于松柏之間,羊腸九曲而獲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蔭茂木,俯視大江,仰瞻陵阜,旁矚溪谷,風(fēng)云變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廢亭焉,其遺址甚狹,不足以席眾客。其旁古木數(shù)十,其大皆百圍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輒睥睨終日。一旦大風(fēng)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據(jù),亭得以廣。子瞻與客入山視之,笑曰:“茲欲以成吾亭耶?”遂相與營(yíng)之。亭成,而西山之勝始具,子瞻于是最樂。
昔余少年,從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③裳先之。有不得至,為之悵然移日。至其翩然獨(dú)往,逍遙泉石之上,擷林卉,拾澗實(shí),酌水而飲之,見者以為仙也。蓋天下之樂無窮,而以適意為悅。方其得意,萬物無以易之;及其既厭,未有不灑然④自笑者也。譬之飲食,雜陳于前,要之一飽,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無愧于中,無責(zé)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樂于是也。
(選自《欒城集》)
[注]①此文作于元豐五年,當(dāng)時(shí)蘇氏兄弟貶官黃州與筠州已經(jīng)三年。②陂陀(pōtuó):不平坦。③褰(qiān)裳:提起衣服。④灑然:驚異的樣子。
1.解釋下列各句中黑體詞的意思。
(1)子瞻遷于齊安,廬于江上()
(2)林麓向背()
2.與“蓋天下之樂無窮,而以適意為悅”的意思最為接近的一項(xiàng)是()
A.其實(shí)天下的樂事無窮無盡,而以使人心情暢快的事最叫人喜愛。
B.其實(shí)天下的樂事無窮無盡,但能夠適合人的心情的事最叫人喜愛。
C.原來天下的樂事無窮無盡,而以使人心情暢快的事最叫人喜愛。
D.原來天下的樂事無窮無盡,但能夠適合人的心情的事最叫人喜愛。
3.從文中畫橫線句子“惟其無愧于中,無責(zé)于外,而姑寓焉”可以看出蘇軾具有__________________與品性。
4.結(jié)合全文內(nèi)容,概括作者寫作本文的用意。(不超過6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結(jié)合全文內(nèi)容,說明本文在立意、構(gòu)思上的特點(diǎn)。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許織云/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