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和班固都是中國史傳文學的領軍人物,他們用文字進行了一場從未謀面的較量。選自《史記》的《廉頗藺相如列傳》與選自《漢書》的《蘇武傳》,是他們最精彩的篇章之一。秉持著同一種情懷——愛國精神,他們寫出了哪些不一樣的精彩呢?
在選材方面,司馬遷和班固選取的都是最能表現人物性格、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司馬遷和班固筆下的人物一生都經歷了很多事情,圍繞主題,司馬遷和班固從人物一生繁多的材料中選取了典型事件?!读H藺相如列傳》寫藺相如時,選擇了三個事件,即“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將相和”,從不同側面進行描述。在表現藺相如愛國情懷的同時,也展現了他的大智大勇?!短K武傳》則選取了“兩次自殺、三次拒降”來表現蘇武的愛國精神,他的永不妥協、堅定執(zhí)著無疑成了他愛國精神的最好的注腳。
在筆法方面,小說筆法是司馬遷的一大特色,細膩傳神的語言、神態(tài)、動作、心理描寫,讓他筆下的人物更豐滿,更形象。如藺相如“持璧卻立,倚柱,怒發(fā)上沖冠”,形象、生動。藺相如對狡黠的秦王以彼之道,還之彼身,最終完璧歸趙。澠池之會上,酒酣耳熱之際,面對跋扈的秦王,藺相如發(fā)驚人之語:“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司馬遷筆下的人物總是讓人熱血賁張。這既像司馬遷自己在導演,又像他親自出鏡表演,似乎他本人就是歷史鏡頭里的一個群眾演員,目睹著現場的一切。
在這方面,班固就顯得寡淡。比起司馬遷現場感十足的畫面,班固的文章顯得冷清,但又給人更加客觀、真實、可信的感覺。我們之所以對蘇武的故事耳熟能詳,更多地得益于“蘇武牧羊”的傳說。但班固對這位“中國魯濱遜”孤島生涯的描寫只寥寥數語而已,“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e五六年,單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網紡繳,檠弓弩”。
雖然如此,但班固并沒有認輸,在某種程度上,他還反敗為勝了。藺相如和蘇武無疑都是偉大的,但偉大的程度則要靠其接受的考驗來衡量。司馬遷看中了藺相如智、勇、忍三大特質,的確眼光獨到,但與班固的蘇武相比,后者的力道更足。
司馬遷筆下的藺相如曾被人懷疑過,但對蘇武從來沒有這種情況,這便是班固的功勞。藺相如的種種表現只是說明:我愛國。對此,有人佩服,有人質疑。因為他“愛國”之后,國更愛他,被趙王“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而蘇武面臨的考驗就殘酷得多:我愛國,但國不愛我,我該怎么辦?這是更艱難更痛苦的心靈抉擇。
在蘇武孤獨的北海生涯里,老友李陵來訪,“為武置酒設樂”。李陵說,你大哥蘇嘉只因侍奉皇帝駕車時不小心折斷了車轅,就被指控大不敬,被迫拔劍自刎;你弟弟蘇賢沒辦好一件案子,也“惶恐飲藥而死”;你母親去世,妻子改嫁,剩下妹妹兩人,孩子三個,都下落不明,生死未卜。家都沒了,你還愛哪門子國呢?何況皇帝老了,法令無常,大臣無罪夷滅者數十家,身居朝廷者安危尚且不可知,你在這北海受苦,誰又看得見呢?李陵的分析非常現實,忠君愛國不投降,等來的可能是一無所有,更弦易轍投降匈奴,立刻榮華富貴。何去何從,一般人很容易判斷,但蘇武顯然不是一般人,他選擇的是“死了都要愛國”??梢哉f,貝加爾湖畔的蘇武牧的不是羊,而是一種無比強大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