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也叫互辭,是古詩文中常采用的一種修辭手法。古文中對它的解釋是:“參互成文,含而見文。”具體地說,它是這樣一種形式: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的兩個部分,看似各說兩件事,實則是互相呼應(yīng),互相闡發(fā),互相補充,說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義互相交錯,互相滲透,互相補充來表達一個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辭手法。
《孔雀東南飛》中有這樣一段:“媒人去數(shù)日,尋遣丞請還。說有蘭家女,承籍有宦官?!闭n文下面對“媒人去數(shù)日……承籍有宦官”的注釋是:“這里可能有文字脫漏或錯誤,因此,這四句沒法解釋清楚。有人認為‘說有蘭家女,承籍有宦官’兩句當在‘阿母謝媒人’之后,是阿母辭謝媒人的話。意思是有蘭家之女,出身于做官人家,可配太守之子,而自己的女兒出身微賤,不能相配。但這兩句后邊,恐仍有脫漏之句。”按照這樣的解釋,“說有蘭家女”應(yīng)當調(diào)整到“阿母謝媒人”之后,那么,緊承其后的“云有第五郎”便失去了承接的內(nèi)容,不知所云,不知應(yīng)該調(diào)到何處。后面的“有此令郎君”的“此”又有何指,對應(yīng)的詩句是什么,更無從得知。可見,這樣的解釋雖然局部勉強講得通,但整體很難通順。這段話如果字字落實,確實是很難解釋得通,一會兒是“蘭家女”,一會兒又是“第五郎”;一會兒是“遣丞為媒人”,一會兒又是“主簿通語言”,人物似乎有些混亂。筆者以為,此處應(yīng)是使用了“互文”這種修辭手法。
首先,我們說說這段中是誰來說媒這個問題?!懊饺巳?shù)日,尋遣丞請還”這里應(yīng)該理解為“尋遣丞請(媒人)還”,是說“遣丞”請媒人去劉家說媒?!扒藏笨梢岳斫鉃樘嘏汕瞾淼墓賳T。筆者認為媒人還是前面說媒的人,上面存在爭議、不好理解的話應(yīng)該還是前面給縣令家做媒的那個媒人說的?;蛘咴谶@里理解為是媒人和遣丞一起前來說媒也能講得通,但主要說話的還是前面那個媒人。當劉蘭芝在家兄的逼迫下答應(yīng)婚事以后,由遣丞稟報府君。
其次,我們要弄清楚說誰家姑娘和給誰家說媒的問題。詩歌在這里,是寫劉蘭芝被遣回家后不時有人前來提親說媒。筆者理解為,先是縣令派媒人提親,劉蘭芝沒答應(yīng)。媒人離開不久,遣丞又請媒人去劉家提親?!罢f有蘭家女,承籍有宦官。云有第五郎,嬌逸未有婚”這里用了互文的修辭手法,“說有……云有……”就是合說一個意思,意思是說,有一戶官宦人家有個年輕英俊的未婚青年。這里不能盯住“蘭家女”和“第五郎”單獨解釋。而緊接的兩句“遣丞為媒人,主簿通語言”也是互文,意思是這戶官宦人家讓遣丞和主簿傳言做媒,向劉家求婚。那這戶人家是誰家呢?接著“直說太守家,有此令郎君”,說出了太守家有這樣年輕英俊的未婚青年?!凹扔Y(jié)大義,故遣來貴門”,就是說是太守家派他們來提親的。這樣的說話方式很符合民間媒妁說媒的特點,先是模糊地說有戶人家如何如何,把基本情況說完之后,他會察言觀色,根據(jù)對方的反應(yīng)再具體說這樣的人家是某某家。而如果一上來便明確地說是張三李四家看上你們家姑娘了,要是對方愿結(jié)這門親事還好,要是一口回絕就會讓人感到提親的一方很沒面子,所以媒人說媒時會注意到這些問題。
除此之外,《孔雀東南飛》這首詩歌中用互文這種修辭手法表達的句子還有不少,如“十三能織素,十四學(xué)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指劉蘭芝出嫁前已具備了很好的才能與品德,不必拘泥于哪年學(xué)了什么;“左手持刀尺,右手執(zhí)綾羅”中的“左手”與“右手”成互文,意為兩手中一手拿刀尺,一手拿綾羅;“朝成繡夾裙,晚成單羅衫”中的“朝”與“晚”成互文,意為一天之中就做成了繡夾裙和單羅衫;“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中的“東西”與“左右”成互文,意為四面八方都種植了松柏梧桐。既然這么多的句子都能按互文理解,前文提到的又為何不可呢?
不少版本的教材注解及許多資料上都認為是此處有遺漏或者有錯誤,或者把這里解釋得很復(fù)雜,讓人感到很費解。如果按互文理解,這段話就通順、簡潔了,也更符合實情。所以,筆者認為這里是用了“互文”這種修辭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