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可謂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一場宴會。在這場劍拔弩張的政治宴會上,劉邦處于極端不利狀況,然而實力遠不如項羽的劉邦,卻成為最終的勝者。在這場暗藏殺機的宴會上,劉邦之所以能化險為夷,取得勝利,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能屈能伸,大度,不拘小節(jié),是劉邦的制勝法寶。劉邦雖出身沛縣小吏,但他天生具備成大事者的優(yōu)良素質(zhì)。他的能屈能伸,他的大度,他的不拘小節(jié),都是英雄氣度的表現(xiàn),也是劉邦在關(guān)鍵時刻能化險為夷的原因。鴻門宴上,面對強大的敵人,劉邦主動示弱,承認(rèn)自己不如項王,愿意臣服于項王,以此麻痹對方。當(dāng)項莊拔劍起舞,直指自己之時,他聽從樊噲的話,“大行不顧細謹(jǐn),大禮不辭小讓”,成大事不拘小節(jié),當(dāng)機立斷:跑。留下張良與項羽周旋,自己則帶了貼身的幾個人,手持劍盾,徒步急行,從驪山下,抄小路急匆匆地逃跑。可以想見當(dāng)時劉邦的狼狽與匆忙。但這正體現(xiàn)了他的能屈能伸,這實在是一種上乘的智慧。正是靠著這樣的機智,劉邦才能化險為夷,反敗為勝,一步步變大變強。
其次是知人善任,善于聽取他人意見。劉邦自己雖然沒有什么本事,但他尊重人才,而且善用人才,他能讓當(dāng)時最優(yōu)秀的人才為他服務(wù),為他出謀劃策。如張良,陳平,韓信,蕭何……劉邦能領(lǐng)導(dǎo)這樣的優(yōu)秀人才,是因為他天生具備領(lǐng)袖的資質(zhì),他的判斷力、洞察力、悟性,簡直就是天生的。鴻門宴上,靠著一句“為之奈何”,他得到了張良的幫助,得到了樊噲的指點,這些都成為他在這場宴會上取勝的原因。
善于審時度勢,正確估量自己,是劉邦取勝的又一個原因。劉邦先一步入關(guān),但他很快發(fā)現(xiàn)自己犯了一個錯誤,那就是:他的軍事力量還不夠強大,還不能跟項羽集團平起平坐,而他太急了,把自己的野心暴露了。關(guān)鍵時刻,劉邦善于審時度勢,及時調(diào)整方向,主動向項羽低頭示好,處處抬高項羽,打消了項羽的疑慮,也為自己迎來了曙光。
團結(jié)一切可以團結(jié)的力量,善于拉攏人,利用人,哪怕是敵方陣營中的力量,這一點,也是劉邦取勝的原因。劉邦身上絕無項羽的自高自大,看不起別人,他甚至連看門的人和最底層的小兵,一見面都能成為好朋友。即使是敵方陣營中的人,只要能利用,照樣可以拉攏來,為我所用。劉邦顯然非常懂得人情人性,而且很細心。當(dāng)他聽說張良與項伯有舊交,馬上請項伯進來,“我得兄事之”。一見項伯,先是敬酒,然后套近乎,拉關(guān)系,打聽家里的情況,并且和項伯定為兒女親家。這一招真是太有才了!鴻門宴上,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正是這位新結(jié)下的親家,救了劉邦的命。至于說將來成不成親家,那是后話。正因為劉邦懂得人情人性,能最大限度地團結(jié)一切可以團結(jié)的力量,所以他能化險為夷,最終贏得天下。相反,項羽不識人,不識己,目空一切,聽不進他人的意見,又優(yōu)柔寡斷,放虎歸山,最終養(yǎng)虎為患。
綜上所述,鴻門宴上,弱小的劉邦和強大的項羽交鋒,劉邦能勝出,是和他本身的人性特點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