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目標的延伸
為克服“應試教育”帶來的弊端,在教學中指導學生確定多元化的教學目標。讓學生明確語文學習不僅要擴大知識面,更要培養(yǎng)提高各種能力,知識點和能力點都應作為教學的目標。學生要有較好的心理思維品質(zhì),較高的讀寫聽說能力。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改變了以往“一課一得”的做法,努力實現(xiàn)“一課多得”。這樣做,課堂容量增大了,效率也提高了。
一般來說,每個課時至少要確立一個基本能力點為主目標,而以一般能力、基礎知識為從目標,并且注重情操陶冶、思想教育的滲透。例如教學《大自然的語言》第一課時,我以學生學會編寫內(nèi)容提要為主目標,在課堂上通過教師點撥,學生勾畫、標批、小組討論,使學生學會了三百字以內(nèi)的提要的編寫。在這一教學過程中,了解物候和物候?qū)W知識,找中心句、重點句,理解說明的條理等教學從目標也相繼實現(xiàn)。
二、教學領域的拓展
1.在教學班內(nèi)要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除完成人教社出版的語文教材的教學任務外,還應根據(jù)班級的實際情況,開展一些課內(nèi)語文活動,例如:(1)開設聽力課。我在指導學生完成教材聽說訓練任務的基礎上,按“聽前提出要求—聽后小組交流、討論—口頭、書面回答相結(jié)合”的程序進行聽話能力的訓練。(2)在課前五分鐘堅持說話訓練。形式力求新穎多樣,如講故事、讀詩文、課文朗讀,介紹日用品,新聞評論、專題辯論、聯(lián)句等。
2.應立足課內(nèi),輻射課外,通過語文課外活動,拓展語文教學領域。(1)個體活動,例如課外閱讀(主要是人教社編的配套教材《自讀課本》及報刊和作文輔導書)、制作讀書卡片、積累名句成語、辦手抄報等。這些活動不需要什么場地、條件,人人都能參與?;顒忧斑m當指導,活動中督促檢查,活動后及時講評,保證活動的效果。(2)集體活動。這種活動帶若有競爭性,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應變能力,而且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如演講比賽、辯論比賽、聯(lián)句比賽、語文智力競賽等。比賽在各組之間進行,選手由各組選拔。(3)走向社會的活動。如消除錯別字、參觀訪問、采訪活動、社會調(diào)查活動等,這類活動便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4)其他活動:要求學生讀文學名著,并寫出讀后感;鼓勵學生通過新聞傳媒了解國內(nèi)外大事,提高思想認識水平和語文素養(yǎng),開展“每日一名言”“每周一歌”等活動,日積月累,學生的語文素質(zhì)明顯提高。
三、學法的設計與指導
在閱讀教學中,首先指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教師提出具體要求,學生按要求圈點標批勾畫出重點、難點;其次指導學生學會編寫自學提綱和各類知識表格,指導學生通過分析、比較、歸納,形成他們自己的知識體系。再次是指導學生學會獨立獲取信息,并將新信息與原有知識體系相結(jié)合。通過學法指導,培養(yǎng)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并養(yǎng)成學語文的良好習慣。此外,適時開展學法介紹和交流活動,使全體學生都學會學習??傊?,從教學目標、教學領域及學法指導等方面人手,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有助于提高語文教學效率,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zhì)。
四、以教材為本,全方位、多層次滲透素質(zhì)教育
1.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與道德素質(zhì)。語文教材具有顯著的思想性,如道德修養(yǎng),理想追求,集體主義,愛國主義思想等。如朱德《回憶我的母親》中有這樣一句話:“母親知道我所做的事業(yè),她期望著中國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們黨的困難,依然在家里過著勤苦的農(nóng)婦生活?!边@幾句話粗看樸實無華,但仔細挖掘,我們不難看出:一個偉大的母親識大體,有寬闊胸懷,作為兒子,有對母親的由衷敬佩、感激之情。咀嚼這樣的文字,一個崇高、偉大的慈母形象就會巍然站立在每個同學的心中。又如都德《最后一課》中韓麥爾先生向?qū)W生告別的場景,是發(fā)生在19世紀的法國,然而場景中飽含的愛國主義精神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之一,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熱愛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培養(yǎng)學生艱苦奮斗,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獻身的精神,有助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確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為教師對全體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提供了廣闊的天地。
2.提高學生的多種語文能力素質(zhì)。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很強,它不僅是其他學科的基礎,而且對學生將來的學習和工作乃至人生都有不可估量的奠基意義,從語文教學的基本目的來看,培養(yǎng)學生具有讀、聽、說、寫能力和現(xiàn)代生活所需社會交際能力是實施素質(zhì)教育的基本任務。因此,語文教學就應把握好這一點,給學生創(chuàng)造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誘導學生愛學,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強烈感情,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讓學生會學。在此基礎上,拓寬學生視野,讓學生進一步了解語文學科在四化建設中的社會地位及使用價值,從而促使學生自覺學好。
總之,在教學中必須樹立大語文的教學觀念,利用課內(nèi)與課外,校內(nèi)與校外,利用社會、家庭、學校三結(jié)合的方式來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zhì)。
(作者單位 河北省邯鄲市磁縣岳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