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綜合實踐活動越來越引起社會和學校的普遍關注。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的角色意識非常重要。從教師應具有的再學習意識、積極參與意識、課程開發(fā)意識三個方面進行了探析,并提出了獨到的見解,這對教師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教師;角色意識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綜合實踐活動越來越引起社會和學校的廣泛關注,而越來越多的教師已經(jīng)、正在或即將積極加入到綜合實踐活動中來。教師作為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者,其中大多都是“半路出家”“倉促應戰(zhàn)”,因此在實施綜合實踐活動中普遍覺得是“趕鴨子上架”,較為棘手。
綜合實踐活動是一種以學生的直接經(jīng)驗與生活為主體的實踐性課程,它突破了傳統(tǒng)的課程形態(tài),讓學生走出課堂,融入社會,強調教師、學生、課題的統(tǒng)一與相互影響,形成一種新型教學的立體動態(tài)情境。這與一般學科的教學既有相通之處,又具有其自己的突出特點。因此,教師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如何扮演、扮靚自己的角色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
筆者認為,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應具備以下三種角色意識:
一、角色意識一:教師應具有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再學習意識
綜合實踐活動是一門既與一般學科有相通之處,但也大大區(qū)別于傳統(tǒng)學科的教學,因此,大多教師都缺少綜合實踐活動的經(jīng)驗與能力,這就注定了教師必須從頭學起。事實上,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的潛能得到了開發(fā),在活動的許多方面都表現(xiàn)出了超乎尋常的才干,甚至有許多學生的才干要遠遠超出了教師的實際水平,這時就要求教師必須降低“身價”,甘愿當一名虛心好學的“學生”。教師只有這樣做,才能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具備一些綜合實踐活動的基本素養(yǎng),盡快提高綜合實踐活動的實踐能力和組織技能。此外,教師“甘心情愿”當個“好”學生,這不僅不會“掉價”,反而能更強烈地激發(fā)學生自我展示的欲望,更好地推動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
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的再學習意識主要表現(xiàn)在:一是多鉆研新課程標準,弄清楚新課程對綜合實踐活動的具體要求,搞明白綜合實踐活動在新課程背景下如何開展才更有效;二是主動接受新的教育理念,盡快拋棄傳統(tǒng)“照本宣科”式的教學思路。在網(wǎng)絡飛速發(fā)展的今天,理念能否適時跟進決定了教師是否能夠很好地開展綜合實踐活動;三是積極主動虛心地向學生求教,要發(fā)揚“不恥下問”的精神,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身上體現(xiàn)出來的優(yōu)秀品質和實踐能力;四是要勇敢地戰(zhàn)勝自己,克服困難,“摸著石頭過河”,積極主動地適應綜合實踐活動,把綜合實踐活動當做自己人生的一片“處女地”去積極開墾。
二、角色意識二:教師應具有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積極參與意識
“參與”,其本意一般是指主體以主人身份參加,并加入處理某事物的具體活動,是個體投身于實踐活動的過程和基本形式。無論何種形式、何種目的的教育教學活動,只要有真實的教育教學情景,教師實際上就參與其中了,只是參與的方式、途徑和有效性不同罷了。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只有當教師主觀上具有積極的參與意識時,才能真正促進綜合實踐活動的有效實施,也才能真正促進綜合實踐活動邁入良性運行的軌道。
美國教育家彼得克萊恩說:“學習的三大要素是接觸、綜合分析、實際參與?!痹诰C合實踐活動中,作為參與其中的教師而言,其參與的深度、廣度、力度是搞好綜合實踐活動的重要保障。其一,教師要想指導學生搞好綜合實踐活動,就必須要全面了解綜合實踐活動課的目的、特點、實施步驟,做到心中有數(shù)、“胸有成竹”。這也就要求教師必須親自參與課題的全過程,在參與中了解學生各方面的動態(tài)和研究情況。其二,教師的積極參與能夠引發(fā)學生的自主性。在選擇課題之初,教師就應該以一個參與者的身份出現(xiàn),和學生共同選擇課題。教師要和學生一起研究課題,聽學生的活動計劃,征求學生的實施意見,再和學生共同探討活動的有效性,學生就會覺得是在做自己想做的事,自主性就容易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其三,教師的參與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合作精神。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活動往往不是一個人所能夠完成的,大多需要學生共同承擔、共同組織,尤其當學生無從下手、一籌莫展時,此刻,教師的積極參與就會點亮學生思維的火花,增強學生自信心,樹立學生良好的合作理念和精神。
三、角色意識三:教師應具有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開發(fā)意識
課程開發(fā)是指通過需求分析確定課程目標,再根據(jù)這一目標選擇某一個學科的教學內(nèi)容和相關教學活動進行計劃、組織、實施、評價、修訂,以最終達到課程目標的整個工作過程。我國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早就明確指出:“學校在執(zhí)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同時,應視當?shù)厣鐣?、?jīng)濟發(fā)展的具體情況,結合本校的傳統(tǒng)和優(yōu)勢、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開發(fā)或選用適合本校的課程”。由此可見,教師進行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開發(fā)是有必要的,也是必需的。
當前,綜合實踐活動一般都沒有固定的課程,即使有課程,這個“課程”也大大不同于傳統(tǒng)學科課的課程模式。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編排體系完全不同于學科課的課程,它不是按照學科的邏輯體系來組織,而是以主題(如環(huán)保、低碳、社區(qū)、世博、世界杯、黃河等)單元組織起來。這個“課程”對學生來說,不是要求他們?nèi)ハ到y(tǒng)學習和掌握,而只是在活動時用來參考的指南;對于教師來說,不是用來講授的課程,只是了解自己該準備或做哪些工作。在備課時,教師更多地考慮的是“課程”以外的東西,如查閱相關資料、準備工具材料、安排活動場所、聯(lián)系聘請專家等。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選擇、修改、調整乃至重新設計活動主題。
參考文獻:
?。?]郭元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設計與實施[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張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理念與框架[J].上海:教育發(fā)展研究,2001.
?。?]熊梅.當代綜合課程的新范式:綜合性學習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03.
?。?]范蔚.實施綜合實踐活動對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利用.教育科學研究.[J].2002(3).
[5]高峽.活動課程的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萍冀逃霭嫔?,1997.
(作者單位 河南省鄭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