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程教學中認知認識是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必要條件,是考查學生學習現(xiàn)象是否發(fā)生的重要依據,并為教師科學準確地把握新課堂教學的本質提供了新的依據。認知認識理論已被老師在教學中運用,要促進學生的認知認識,達到較高層次的平衡,必須掌握認知認識的原則,且不斷地創(chuàng)新和努力。
一、把握“準”
“準”就是找準教學的起點,調整教學順序。學生對從事特定的學科內容或任務的學習,已經具備了有關知識與技能的基礎,以及對有關學習的認識水平、態(tài)度等,稱為起點行為或起點能力。它是影響學生學習新知識最重要的因素,即使是一年級的學生,他們也有一定的生活經驗,特別是運用體育解決問題的策略。
學習動作的一般步驟是教師先示范、講解動作要領,學生按老師的要求、步驟練習,然后,教師再糾正學生錯誤的動作……這種傳統(tǒng)的教學步驟,使得教師主宰了整個課堂,而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則被剝奪了,學生的個性,特別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在一定的程度上被遏制了。如在教學接力傳接棒時,就可以改變傳統(tǒng)教學順序。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一個問題:“大家思考并且實踐一下,在迎面和同向接力中,怎樣交接棒,才能做到既快又穩(wěn)呢?”它給了學生一個比較寬松的自主選擇范圍,能激發(fā)全體學生參與學習的課堂教學新格局的形成。其間,教師的主要任務只是對學生的理解和感悟作出相應的啟發(fā)、指導的幫助。
二、注意“巧”
“巧”就是運用認知認識的時機要巧,令人有自然、恰當、水到渠成之感,使學生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
例如,在學習頭手倒立時,教師可做這樣的提示:“同學們想一想,當身體倒立時,頭和兩手應處在一個什么幾何圖形時最有利于控制重心、維持身體平衡?”于是學生們個個躍躍欲試,不甘落后,人人都想成為一個發(fā)現(xiàn)者,通過初步嘗試,學生提出,頭與兩手的支撐點成等邊三角形所形成的倒立姿勢最穩(wěn)定,也有的學生提出是等腰三角形。這樣既開發(fā)了學生的思維,又活躍了學生的思維;既養(yǎng)成了學生勤于動腦的良好習慣,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發(fā)現(xiàn)力、創(chuàng)造力。
三、崇尚“主”
“主”即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生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努力構建自主學習的課堂教學流程,為學生營造一個自主學習、獨立探究的空間。
依據自主學習的課堂教學流程,最重要的一環(huán)是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刺激,引起學生的認知認識,從而引起學生主體主動實踐探索,使教師真正從“獨奏者”的角色過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引導學生而非塑造學生,這是實現(xiàn)“教是為了不教”的有效舉措。
四、追求“活”
“活”就是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靈活運用教學方法,指導學生學習,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
例如,在蹲踞式起跑一課前,教師把設計任務(技術要領、場地設計、輔助練習)交給全班8個小組,要求每組完成一份設計方案,提前一天上交。不少同學不清楚技術要領,紛紛向老師借閱資料、圖片進行研究,有的干脆跑到操場上練習以“尋找感覺”。當8份方案交到老師手上時,教師選擇了其中一份較好的略作修改后,定為明天正式上課的教案,并讓學生協(xié)助教學。這樣做不僅體現(xiàn)了學生意愿,使學生感受到了自己的責任感,他們在練習時互相理解、支持、專心投入,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提高了他們的組織、管理能力,教學效果顯著。
另外,教學中,評價要以不斷鼓勵、表揚為主,多讓學生相互評價,自我評價。
?。ㄗ髡邌挝?河北省唐山市第二十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