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中要點的課堂提問,有助于引導學生深入課文內容,體悟作者的情感,從而產生心理共鳴,達到語文課堂的教學目標。那么,如何以文本為基礎,設計課堂提問呢?我認為要抓三點:
首先,抓文本的切入點,設疑問難,營造情境。小學語文教材所選文本都是專家學者經過認真甄別挑選的精華,借助文本解讀,旨在提高學生的語文涵養(yǎng)。教師要在認真剖析文本的基礎上,抓切入點。比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一課,切入點是追悼會現場。我設計了三個問題:(1)追悼會現場怎樣?用課文中的話描述。(2)你看到此場景,心情怎樣?(3)作者的心情怎樣?通過問題的查找、思考、回答,魯迅的高尚人格得到印證。但這僅僅是文本采用倒敘的方法設置的懸念,一個受人愛戴和尊敬的人,到底做過什么事呢?
其次,就要抓文本的關鍵點,重點理解,舉一反三。在學生對文本有了初步理解的基礎上,重點提問:課文寫了魯迅幾件事?畫出段落并總結。同學們總結出文本寫了讀《水滸傳》、笑談碰壁、救助車夫、關心女傭四件典型事例。這四個事例就是文本的關鍵點,需要老師和同學們一起感悟體驗。借助事例的描述,魯迅鮮活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
最后,抓文本的落腳點,前后呼應,整體理解。通過前兩部分的學習,學生會不由自主地想到一個問題,也是教學設計中的一個問題,沒有難度:魯迅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可以讓學生朗讀最后一段,得出結論: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在此基礎上,聯系學生課外閱讀過的魯迅文章,比如《少年閏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等,加以深化理解,從而水到渠成,使學生情感得以凈化、升華,產生對魯迅的佩服與敬仰之情。
由此可以看出,課堂提問時,教師只有在全面解讀文本的基礎上,抓住文本的切入點、關鍵點、落腳點,巧妙設問,讓問題像一串勾人食欲的糖葫蘆,激起學生非逐個品嘗不可的欲望,才能使他們產生學習主動性,收到最佳課堂教學效果。所以,抓點帶面,的確是課堂提問的一種有益方法。
?。ū緳谪熅?再 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