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回放:
劉某系某民辦學校的任課教師,1990年中專畢業(yè)后一直在該學校工作,其間并未訂立任何書面合同。2001年10月,劉某在騎自行車上班途中被一輛小轎車撞成重傷,事后該肇事車輛逃逸。劉某在住院治療期間,學校以劉某不能上班為由,將其解雇。劉某認為自己雖然沒有與學校訂立勞動合同,但是在工作過程中,學校對其進行管理,自己亦接受了學校的考核和約束,應確定雙方之間存在事實勞動關系,故提起勞動爭議仲裁,要求按照勞動法的規(guī)定享受相應的工傷待遇。而當地的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以不屬于勞動爭議的受理范圍為由沒有受理該案。之后,劉某又將該學校起訴至法院,法院同樣以劉某與學校之間的關系不屬于勞動關系為由,駁回了劉某的訴訟請求。劉某的維權之路陷入了困境。
一、《勞動合同法》將民辦學校教師納入適用范圍
上述案例凸顯了《勞動合同法》頒布實施之前民辦學校教師的尷尬地位。教師與學校之間可能存在著人事關系、勞動合同關系、勞務關系等,不同的法律關系對教師的保護是不一樣的。人事關系更多地采用行政手段調整教師與學校的關系,勞務關系基本上采用民法手段保護勞動者,勞動合同關系對勞動者的保護力度最大。
《民辦教育促進法》第二十七條規(guī)定:民辦學校的教師、受教育者與公辦學校的教師、受教育者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第二十八條規(guī)定:民辦學校聘任的教師,應當具有國家規(guī)定的任教資格。這意味著民辦學校教師也必須經過專門的培訓考核并取得相關的教師資格證書以后,方能上崗執(zhí)業(yè)。就其職業(yè)性質來說,民辦學校教師同公辦學校教師一樣,也是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專業(yè)人員,因此,民辦學校教師與公辦學校教師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也應當享受國家關于教師的基本法律的平等保護。然而,民辦學校的舉辦人不是國家機構,辦學資金也并非來源于國家財政性經費,且民辦學校教師不能列入國家教員編制,這就決定了民辦學校教師無法適用公辦學校教師的人事關系進行保護。
那么,對民辦學校的教師是否能夠適用勞動合同關系進行保護呢?
我國司法實踐中,在勞動法律適用范圍問題上實行的是“雙重界定”,即先界定“用人單位”范圍,然后再界定“勞動者”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