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上畫著憨態(tài)可掬的主人公黑多多和花點點,翻過扉頁,黑多多和花點點的故事就這么躍然紙上,好像生動立體地在眼前發(fā)生了。這是一套將成長貫穿于小事的繪本故事,在孩子們的眼里,那些事熟悉又新鮮。是什么促成了這一套故事的誕生?創(chuàng)作的背后蘊藏著怎樣的設計心思呢?帶著這些問題,《父母必讀》專訪了這套書的推行者,聯(lián)合利華大中國區(qū)副總裁曾錫文先生和著名媒體人洪晃女士。
主人公形象的誕生
父母必讀:為什么想到用兩個熊貓來做主角?
洪晃:當時考慮了很多動物,覺得熊貓是最有特色的,很可愛,很有親和力,整天樂呵呵,傻乎乎的,也是中國孩子熟悉的動物。我們一是想尋找有中國特色的形象。二是希望孩子看見了之后,沒有任何排斥,而是覺得好玩親切。于是,我們選擇了大熊貓。
曾錫文:無論選擇熊、羊,或者是別的小動物,我們都希望它帶給人們的是與世無爭的感覺。這樣的感覺會比較符合孩子的天性,我們希望這個形象所發(fā)生的故事單純一些,而不要類似喜羊羊式的斗智斗勇的部分。
洪晃:這樣的角色性格,很容易引起孩子認同。
誠實,是最重要的小事
父母必讀:這一套書主要適合哪個年齡段?
洪晃:應該是學齡前。比如,孩子1歲多的時候,他就是看畫,他覺得畫面好玩,五彩繽紛的很有意思,他一邊看著,家長就可以一邊給他講一講。到了3歲多,4歲多的孩子,一樣可以讀這個小故事,因為里面的事情都是他感興趣的,但是他可能會更注意細節(jié),或者可以自己閱讀。
父母必讀:很感謝聯(lián)合利華的這種做小事情的感覺,其實很多小事情對孩子的影響真是一生的?!陡改副刈x》也有一個理念,就是陪伴孩子,陪伴家庭,把一個健康、快樂、有良好道德感與價值觀念的孩子帶入成人社會。我覺得這和“小行動,大不同”的概念,有共通的地方。
曾錫文:沒錯,真這樣,我們做就值了,哪怕投多少錢也值了。
洪晃:我們問了很多媽媽,他們覺得最困難的事情就是不知怎樣跟孩子交流價值觀。因為這是抽象的,不是具象的。很多具象的東西教起來是容易的,因為都是看得見的。但是怎樣傳達自己的價值觀?比如遇到一個事,需要怎樣去處理,為什么要有禮貌,為什么要對所有的人同樣有禮貌?有的時候不是講道理能講清楚的。
曾錫文:實際上,我們最想做的,是在孩子的心里播下一粒種子。他們學到的東西可能是內在的,要到以后才能顯現出作用。但是這粒小種子要在他們小的時候就幫助他們種下去,這樣,才能內化成他們自身的品質。
父母必讀:你們都有孩子,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你們認為最重要的一件小事是什么?
洪晃:最重要的就是誠實,誠實是最根本的事情。你如果不誠實,就沒有誠信,現代社會里有很多特別急功近利的事情,但是只要你覺得為了能得到就可以撒一個小謊,那么孩子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學會不誠實。比如說《下雨啦》故事中,黑多多真的想干好事,但是干得很糟糕、很糟糕,他媽媽問他的時候,他就承認了,他說我知道我這事辦砸了。這一點特別重要,我們要教會孩子承認“做錯了”的勇氣,而不是永遠有一種畏懼感。這就需要確保他在承認以后不會受到特別大的懲罰。
中國很多孩子看到錯誤不敢承認,為什么呢?因為爸爸會跟他嚷嚷,或者就是一頓打,于是,孩子干脆就去隱瞞,然后蒙混過關,其實這是一個特別不好的習慣。這套書里面的父母,多是以鼓勵孩子為主,而不是以懲罰孩子為主,哪怕孩子做錯了事情,在這一套書里,也沒有任何讓他害怕的因素。
父母必讀:能分享一個您和女兒之間關于誠實的小事嗎?
洪晃:有兩個小男孩,是她的朋友,上學比她早,干了一件事,那就是學校留了家庭作業(yè),但是爸爸媽媽問有沒有作業(yè)的時候,那個最大的就說沒有作業(yè),于是他們就什么都不做,一直到老師打電話給家長,問孩子為什么一個禮拜不做作業(yè)。當這位小榜樣做了這事以后,另外那位比他小一歲的男孩子也做了這事。我們家閨女聽說了有這么一光玩不做作業(yè)的招,于是她也學會了。回到家以后,我們問她:“有作業(yè)嗎?”“沒有?!蔽覀円汇渡瘢骸翱隙]有嗎?”然后她想了一下說:“好像有吧?!边@個時候,我就真得跟她說:“你拿出來做了就沒事了。”她以后就知道,她說實話是沒關系的,在很多問題上,她就不會再說謊了。當孩子說了實話,哪怕錯得一塌糊涂,也最好用一種合適的態(tài)度去對待他,畢竟,他說了實話。
柔軟的童心最有力量
父母必讀:這個故事對于父母很有借鑒。曾總您認為童年最重要的是什么?
曾錫文:我覺得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最重要的,是盡量保住心里最柔軟的一塊,那就是童心?,F在,咱們的孩子一直在上這個班、那個班,學了一大堆技術課,但是他的心里面,沒有了天真那一塊。我記得我孩子小的時候,我們每個周末都讓她玩。一個星期天,她寫作業(yè)已經寫到4點了,說:“我今天沒玩?!蔽艺f晚上帶你去玩,于是晚上我們就跑到八大處,爬到山上去。天是黑的,一路上挺嚇人,但是我們一路唱著歌,就走下來了,到現在她還記得這一段。她老是記著“我有童年,我可以在黑洞洞的野山上走,我認識很多小動物,還有蟲子?!?br/> 洪晃:我覺得孩子就要像個孩子。我的孩子學了兩年芭蕾,很多人都說,這孩子學了兩年芭蕾,形體什么的都很好,有中國人所謂的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我有一個朋友的孩子也學芭蕾,她就問我:“她會劈叉嗎?”我說好像不會。“學了兩年的芭蕾了,連劈叉都不會,那不白學了嗎?”后來我就比較了兩所學校的芭蕾課,結果發(fā)現女兒學的芭蕾,完全就是在玩。老師認為每一個日常生活的動作,都會有一個美好形態(tài)的表現,會教孩子怎樣將擦玻璃、起床、洗衣服用一個特別美的動作去做。她不教劈叉,也很少教那些技術層面的東西,但是處處都透著美。
父母必讀:我覺得這是把藝術融入生活,并且從生活的小事中積累藝術素養(yǎng)的過程。
曾錫文:我不希望人們都是急功近利的,包括孩子。很多孩子疲于奔命地學各種各樣的東西,有時候還是強制性的。結果,孩子的技術可能是一流的,但是不一定會做人做事。我們能做的事情不多,只能做這么一點,推動“小行動,大不同”的活動,希望能給孩子帶來些好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