疰夏,俗稱為“苦夏”,是指患者一到夏天則全身不適、頭暈頭痛、倦怠乏力、心煩多汗、不思飲食、胸悶氣短,或有低熱等一系列癥狀。若到醫(yī)院檢查,心、肺、胃、腸、肝、脾、腎都沒有什么毛病,透視、化驗結果也都正常,使用藥物治療,往往也難以收到較好的效果。
究其機理,首先是夏天出汗較多,容易造成機體體液代謝失調。水與電解質的平衡是機體內環(huán)境保持相對恒定的重要因素,夏季氣溫較高,若大量出汗,則會使體內水分、氯化鈉、水溶性維生素(主要是維生素B1、維生素C)喪失過多,引起水鹽代謝紊亂,體內酸堿失衡,滲透壓失調。大量排汗和氯化物的損失,使形成胃酸所必需的氯離子儲備減少,導致胃液酸度降低。同時因口渴而大量飲水,會稀釋胃酸,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消化功能,引起食欲下降。此外,由于高溫,身體毛細血管張開,血液多集中于體表,易引起消化道缺血,并抑制唾液分泌,使淀粉酶活性降低,胃液分泌減少,造成食欲不振和消化功能紊亂。
疰夏主要發(fā)生于體質較弱的人,加之夏季睡眠不足,從而導致體力過度消耗而發(fā)病。疰夏有著明顯的季節(jié)性,具有周期性發(fā)作的特點。每當夏季來臨或氣候炎熱之時開始發(fā)病,夏季過后病情自然緩解或痊愈。
由于疰夏的發(fā)生與體質有密切關系,因此預防方面,首先要加強鍛煉,改善體質;其次要調節(jié)飲食,可常服一些消暑食物,如西瓜、荷葉粥、綠豆粥、冬瓜湯等。另外,可常按摩或用艾條灸足三里、中脘、天樞、脾俞、三陰交、關元等穴位,每次取2~3穴,每穴按摩或灸10分鐘左右,也可預防疰夏的發(fā)生。還可用藥物預防:既往脾胃癥狀嚴重者,可在春末夏初或剛入夏時服用香砂六君子丸,每次6克,每日2次,連服10~15天;倦怠乏力,出汗較多的患者,可服用黃芪精口服液、生脈飲之類,每次1支,一日2次,每周2~3次即可。
“疰夏”癥狀較輕的人,只需注意飲食調理即可。首先應多吃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鮮魚、瘦肉、雞蛋、豆制品等,以補充人體在夏季過度消耗的能量;其次若食欲欠佳,可多食些瓜果,尤其是西瓜,可以起到清涼解暑的作用。同時注意適量飲水,少食油膩難消化的食物。
至于“疰夏”癥狀較重的人,可選用一些中成藥,如生脈飲、蒲地藍口服液、藿香正氣液等,在夏至以后,每周服用二三日,每日2次,每次1支,一直服到秋涼,可以預防疰夏的發(fā)生。年老體弱者和兒童可減半服用。已發(fā)生疰夏者,也可服用,療效明顯。若以上治療未能奏效,患者還有多汗、惡心嘔吐等癥狀,可到醫(yī)院輸液治療,給予葡萄糖注射液、黃芪注射液、生脈飲注射液、維生素C等,同時對癥治療,并及時補充含鹽的清涼飲料。
(編輯林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