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視察調研活動是地市黨報的重要內容,既包括本市領導活動,又有上級領導來調研視察工作。做好此類報道,能夠更好地服務讀者,貼近群眾,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聯系。對于地市級黨報,更是不惜拿出足夠版面來做領導活動的報道。然而,這類新聞總是得不到讀者甚至是領導的滿意。對于改進會議新聞報道的探索,他人之述多矣,本文著重以《南陽日報》為例,從領導視察調研活動入手,探索地市黨報如何寫出讀者喜聞樂見的領導活動新聞。
當前地市黨報領導視察調研活動新聞報道存在的主要問題
記者報道的主觀能動性受客觀因素制約。領導活動往往受到領導本人、領導機關和新聞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而領導視察調研活動更是體現了領導的思想作風、工作作風等。因此,記者采寫的很多報道都要經過相關部門或領導的審稿。記者為了保險不出錯,往往不主動思考有價值的新聞線索,只是就事論事按常規(guī)來報道此類活動。
程式化嚴重,新聞性不夠。領導視察調研活動的新聞報道長期以來形成了一定的模式,較為程式化。比如,什么時間,什么領導,到了什么地方,通過什么樣的形式,視察調研了什么事情,這是導語;然后就是領導認真聽取了相關匯報,對當地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之后就是領導指出、領導強調之類的大話、空話。這種沒有新聞性的新聞見報后,不僅群眾和領導不喜歡看,就連記者自己恐怕也棄之一邊。
新聞報道生動性較差。領導視察調研活動的報道多是居高臨下的角度,多用原則性很強的標準語言。比如,“給予充分肯定”、“強調要統(tǒng)一思想、提高認識”等這類生硬詞語,讓讀者覺得,每個領導的講話都是千篇一律,沒有個性。實則不然,領導視察調研活動與參加會議不同,會議中的領導講話多是念稿子,但領導在視察調研中一般都是看到聽到之后隨機講出許多極富個性化的語言,然而,生動的細節(jié)記者往往視而不見,使得報道的生動性較差。
地市黨報做好領導視察調研活動報道的途徑
上文中,筆者對當前地市黨報領導視察調研活動新聞報道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了列舉,那么,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呢?筆者認為,從大的層面講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黨報的外部因素造成的,也就是黨報指令性的任務較多。這個問題已經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視,中央曾多次召開會議研究進一步改進會議和領導同志活動新聞報道等工作,相信隨著改革的深入,黨報的外部環(huán)境將逐步得到改善。二是黨報自身的內部原因引起的。如一些會議和領導活動本身具有很強的新聞性,但一些黨報記者寫出來后卻成了程式化和原則性的報道。
地市黨報要做好領導視察調研活動報道,筆者認為主要有四個途徑。
擯棄程式化的束縛,努力“求新”。某些時政記者總是抱怨領導活動報道的條條框框太多,事實上,這是記者多年形成的習慣性思維模式,他們一旦接到跟隨領導視察調研的安排,馬上會自覺或不自覺地聯想到:哪個領導調研、有沒有其他領導陪同、到哪些地方調研、調研內容是什么、是否召開座談會、這個級別的領導應該寫多少字的報道等。記者更為關注的是有沒有相關材料,很多記者得到材料后就萬事大吉。尤其是不太重要的領導,他們會覺得寫長了也不一定發(fā)得了。這種思想便是受了程式化的束縛,磨滅了自己的創(chuàng)新意識。其實,在視察調研中,領導的言行舉止是一個關鍵細節(jié),許多新聞性的東西都是由領導不經意的一句話或一個動作產生的。如《南陽日報》2010年1月10日刊發(fā)的《宣傳部長痛斥墻體廣告》一文,本來是宣傳部長檢查“六創(chuàng)一迎”工作,當宣傳部長看到工人辛辛苦苦剛剛刷白的墻體上被刷滿廣告語時,他非常生氣,指著這些廣告語痛斥不已。記者抓住了這個細節(jié),一改傳統(tǒng)的寫作模式,把領導視察活動寫成了言論的形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得到了一致認同。因此,記者在采訪時要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擔負好報道領導活動的職責,要敢于突破傳統(tǒng)思維定式,善于創(chuàng)新報道模式,牢固樹立從領導活動中抓新聞的意識。
運用多種寫作手法,努力“求活”。領導視察調研活動與會議新聞不同,它本身就不應該“沉悶”、“呆板”,然而許多記者卻把本應該鮮活的報道寫成了呆板的新聞。所以,要改進領導活動的報道,可以運用多種寫作手法,讓新聞報道生動活潑起來。如,運用側記、特寫,甚至是花絮、目擊、新聞提要等多種形式把新聞寫活。在這方面,《南陽日報》也做了不少嘗試。如《堅決打贏大規(guī)模搬遷這次硬仗——穆為民在淅川庫區(qū)調研移民工作側記》(《南陽日報》2010年5月14日頭條)。這篇報道用側記的形式寫市長穆為民動員移民搬遷,文中用了許多細節(jié),包括時間、行為等,既寫了領導現場與移民拉家常的感人情景,又交代了搬遷任務的重大與刻不容緩,同時,還寫出群眾對市長工作的支持等。文筆細膩,生動感人,反響較好。試想,如果這條新聞還是采用老模式寫領導指示什么、要求什么、強調什么之類的,那么,這條本身充滿鮮活新聞事實的領導活動的報道將會黯然失色。
標題制作要鮮活。標題是新聞稿的眼睛,領導視察調研活動新聞標題的制作一定要改變過去那種“某某領導在調研視察時強調”之類的模式,要把最富新聞性的東西拎出來放在新聞標題上。如《我市青年集會慶五四,賈崇蘭寄語——胸懷大志勤奮學習勇于創(chuàng)新》(《南陽日報》2010年4月29日)。本文在標題制作上清晰明了,不再寫市領導參加活動時的要求,而是用“寄語”的形式來寫,較為親切。再如,《南陽日報》嘗試在領導活動的報道中多運用小標題,將大塊的文章分成小塊,每塊由小標題作“航標”,引導讀者讀下去,這樣,即使讀者沒有時間詳讀,看看這些小標題也就大體明白了新聞的主要脈搏。
舍棄“大而全”,努力“求細”。記者在報道領導視察調研活動時常?!扒蟠蟆薄扒笕保逻z漏了新聞,實際上,“大而全”的報道只會產生“胡子眉毛一把抓”的毛病,沒有主題性。在領導視察調研活動的報道中,要著眼于領導體察民情、傾聽民聲、聽取民意,樹立“細中求勝”的思想,很多時候,領導在視察中的一皺眉、一抬手就是一篇好文章。另外,要突出領導的個性言行。每個領導都有自己的個性思維和處事情趣,黨報記者要善于發(fā)現、記錄領導在現場活動中的個性思想、個性言論、個性行為,將最重要、最精彩、最精華的細節(jié)部分提煉出來在稿件和標題中著重體現。如,南陽市委主要領導楊其昌到新野視察移民新村建設,他進入移民的廁所,用力才擰開了沖水的閥門,然后他皺著眉頭說:“如果這戶住的是年輕人倒還好,如果有老年人,這么難擰的沖水閥門,老年人上完廁所后能否擰開?是否應該換成其他更為方便的閥門?”僅僅這個細節(jié),就體現了楊其昌對移民的關心。記者以《這個閥門老人是否能擰開》為題,寫出了一篇反響較好的報道。
站在群眾角度寫稿,努力“求近”。筆者常常聽到讀者議論,黨報的領導活動離我們太遠了,看了會浪費時間。為什么會這樣呢?一言以蔽之:不貼近群眾。何為不貼近群眾?其實就是沒有站在群眾關心的角度寫稿,而是站在領導需要的角度寫稿,用領導的眼光去選擇、陳述、解釋事情,自然會出現領導喜歡看的就大肆宣傳,領導不愿意看的就不予報道。這種做法既違背了新聞規(guī)律,又嚴重脫離了群眾。
報紙最大的受眾群是人民群眾,因此,記者一定要擺正立場,選擇群眾視角、選擇合適位置,寫出既讓群眾喜聞樂見,又讓領導滿意的新聞報道。所謂群眾視角就是站在群眾的角度去觀察生活、審視事態(tài),決定報道什么、怎樣報道;從思想上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從領導視察調研活動中挖掘群眾關心的話題。只有這樣,才能讓人民群眾得到更多他們應該知道和希望知道的消息,真正讓他們樂于接受領導視察調研活動的報道。同時,也能更有效地傳遞黨和政府的聲音,真正地發(fā)揮黨報的紐帶和橋梁作用。如《南陽日報》在報道市領導查看城市游園建設時,記者用群眾視角來報道,大篇幅報道了城市將建設多少個游園、將綠化改造多少條道路、具體位置如何等,因為這些和群眾的生活密切相關,這樣的報道群眾肯定喜歡看。如果用常規(guī)報道方法,站在領導視角,肯定要寫成領導指出建設游園的重要性、領導強調要如何如何加快進度、提高認識等,這樣的新聞群眾肯定是不感興趣的。
(作者單位:南陽日報社)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