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潮》2011年第6期刊登的《毛澤東對辛亥革命的評價》一文,比較詳細地記述了毛澤東一生對辛亥革命的論述,并進行了深入分析,筆者讀后很受啟發(fā)。其實,毛澤東關(guān)于辛亥革命的論述還有一些,本文補充如下。
毛澤東多次對辛亥革命的成功與失敗進行過辯證分析。1925年10月20日,時任國民黨中央代理宣傳部長的毛澤東在《廣東省黨部代表大會會場日刊》發(fā)刊詞中寫道:“本黨自同盟會以至中國國民黨歷二十年,而有去年一月之改組;自辛亥革命垂成而敗歷十四年,而有現(xiàn)在之領(lǐng)導(dǎo)全國國民反帝國主義反軍閥之革命?!彼麑⑿梁ジ锩糯鎳顸h歷史中進行闡述和評價其成和敗。1938年3月3日,在《對陜北公學畢業(yè)同學的臨別贈言》中,毛澤東指出:“國民黨歷史上經(jīng)過許多次的失敗與成功,歷史是艱難曲折的。辛亥革命失敗,國民黨經(jīng)過改組才有大革命的新局面。”他通過對辛亥革命的評價和分析,啟迪青年正確面對革命進程中的挫折。1939年5月1日,毛澤東在《五四運動》一文中提出:“中國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的過程,如果要從它的準備時期說起的話,那它就已經(jīng)過了鴉片戰(zhàn)爭、太平天國戰(zhàn)爭、甲午中日戰(zhàn)爭、戊戌維新、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北伐戰(zhàn)爭、土地革命戰(zhàn)爭等好幾個發(fā)展階段?!痹诖?,他把辛亥革命放在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階段中加以論述,并且將其看做是新舊勢力斗爭歷史中的一個時段的分界點。后來,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chǎn)黨》、《新民主主義論》等著作中,毛澤東反復(fù)強調(diào)這一點。如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中國社會的新舊斗爭,就是人民大眾(各革命階級)的新勢力和帝國主義及封建階級的舊勢力之間的斗爭。這種新舊斗爭,即是革命和反革命的斗爭。這種斗爭的時間,從鴉片戰(zhàn)爭算起,已經(jīng)整整一百年了;從辛亥革命算起,也有了差不多三十年了?!痹凇吨袊伯a(chǎn)黨第七次代表大會的工作方針》中說:“近代中國最著名的斗爭,有鴉片戰(zhàn)爭、太平天國運動、中法戰(zhàn)爭、光緒二十年的甲午戰(zhàn)爭,后頭又有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以后接著是辛亥革命。”
1942年3月30日,毛澤東在《如何研究中共黨史》中,對辛亥革命有許多論述,《毛澤東對辛亥革命的評價》一文已經(jīng)對此作了闡述。但是我覺得還有一些闡述,也值得重視。例如:“說到革命的準備,一九二一年開始的第一階段,實際上是南辛亥革命、五四運動準備的?!薄拔覀冄芯奎h史,只從一九二一年起還不能完全說明問題,恐怕要有前面這部分的材料說明共產(chǎn)黨的前身。這前面的部分扯遠了嫌太長,從辛亥革命說起差不多,從五四運動說起可能更好?!薄睹珴蓶|對辛亥革命的評價》一文引用了毛澤東“從辛亥革命說起差不多”一句,但是沒有引用下面的一句,似難窺毛澤東話語的全貌。對這個問題,毛澤東在這篇文章中還有進一步的說明:“不說明以前的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對于中國共產(chǎn)黨的成立和以后的歷史,也就不能說得清楚。”
還是在這篇文章中,毛澤東不僅分析了辛亥革命發(fā)生的國內(nèi)背景,還分析了國際背景。“在說到辛亥革命時,如不說到當時國內(nèi)國際的情形,就不能說明革命的發(fā)生?!薄靶梁ジ锩l(fā)生在中國無產(chǎn)階級還沒有覺醒,中國共產(chǎn)黨還沒有形成的時候;全世界無產(chǎn)階級在巴黎公社失敗以后,還沒有實際革命行動,只是準備革命的時候;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革命運動,還是世界資產(chǎn)階級革命后備軍的時候?!?br/> 毛澤東從不同角度、不同側(cè)重點對辛亥革命進行了分析和評價。1949年6月30日《論人民民主專政》:“中國人向西方學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總是不能實現(xiàn)。多次奮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樣全國規(guī)模的運動,都失敗了?!边@是從向西方學習的角度評價辛亥革命。在這里,側(cè)重點是說失敗的一面。而1953年2月7日,毛澤東在全國政協(xié)一屆四次會議閉幕式上的講話中指出:“在帝國主義壓迫我們的時候,特別是中日戰(zhàn)爭我國失敗到辛亥革命那一段時間,就是說從一八九四年到一九一一年那一段時間,全國學習西方資本主義的文化,學習資產(chǎn)階級的民主主義,學習他們的科學,有一個很大的高潮。”在這里,側(cè)重點是說向包括西方國家在內(nèi)的外國學習的必要性。1949年9月16日,在《唯心歷史觀的破產(chǎn)》中,毛澤東指出:“辛亥革命為什么沒有成功,沒有解決吃飯問題呢?是因為辛亥革命只推翻一個清政府,而沒有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和剝削?!边@是從解決民生問題的角度評價辛亥革命。1954年6月14日,毛澤東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30次會議的講話中,講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時說:“這個憲法草案也總結(jié)了從清朝末年以來關(guān)于憲法問題的經(jīng)驗,從清末的‘十九條’起,到民國元年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到北洋軍閥政府的幾個憲法和憲法草案,到蔣介石反動政府的《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一直到蔣介石的偽憲法。這里面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比如民國元年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在那個時期是一個比較好的東西;當然,是不完全的、有缺點的,是資產(chǎn)階級性質(zhì)的,但它帶有革命性、民主性。”這是從憲法的角度評價辛亥革命。
毛澤東同國際友人和訪華代表團談話時,也多次提及辛亥革命。1956年7月14日,毛澤東在和危地馬拉前總統(tǒng)的談話中指出:“清朝,早被推翻了。什么人推?孫中山領(lǐng)導(dǎo)的黨和人民一起推。孫中山力量很小,清朝的官員看不起他。他多次起義總是失敗。最后,還是孫中山推翻了清朝”?!巴品宄院?,孫中山失敗了。因為他沒有滿足人民的要求,比如沒有滿足人民對土地的要求,對反帝的要求。他也不曉得鎮(zhèn)壓反革命,當時反革命到處跑。后來,他就失敗于北洋軍閥首領(lǐng)袁世凱之手?!?960年6月21日,毛澤東在同日本文學代表團的談話中指出:“一九一一年的辛亥革命也失敗了,袁世凱要做皇帝。”1964年6月23日,毛澤東同智利新聞工作者代表團的談話中指出:“一九一一年,我們推翻了清朝皇帝。接著就是各派軍閥混戰(zhàn),那時中國還沒有共產(chǎn)黨。”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第一,毛澤東在評價辛亥革命時,基本觀點是一以貫之的,那就是辛亥革命既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敗的地方。成功的地方是推翻了封建王朝,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失敗的地方是沒有能夠鞏固勝利成果,沒有徹底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第二,毛澤東在評價辛亥革命時,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時間和場合,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評價,從政治角度進行評價較多,但也涉及到從法律、民生等角度;評價的側(cè)重點也有所不同,有時是全面評價,有時是側(cè)重于成功之處,有時則是側(cè)重于失敗的地方。但是,基本觀點沒有改變。第三,毛澤東在評價辛亥革命時,有時和對孫中山的評價聯(lián)系在一起,有時單獨評價辛亥革命。研究者要有意識地區(qū)分這一點。辛亥革命和孫中山密不可分,這是眾所周知的。但是,辛亥革命作為一個歷史事件,畢竟和孫中山這個歷史人物還有區(qū)別。特別是毛澤東評價國民黨一大及其以后歷史時期的孫中山,嚴格地說,已經(jīng)不能納入毛澤東對辛亥革命的評價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