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個造型夸張、著色明艷的小面人活靈活現(xiàn)地上演起一出又一出的精彩故事,這些小小的面團,是怎樣華麗變身的呢?
一團面在手隨意搓揉,用小竹簽靈巧地刻畫,短短幾分鐘,動物、花草、人物、吉祥物等各式面塑作品躍然指尖。
九十組面塑各不相同,一個個造型夸張、著色明艷、風格粗獷的面人活靈活現(xiàn)的上演起一出又一出的精彩故事。在山西陽泉農(nóng)村,面塑這一藝術,因伴隨著民間祭祀而原汁原味兒地保存流傳,具有更強藝術性和觀賞性。
組裝造型有看頭
從陽泉出發(fā),近一個小時后,來到了地處偏僻的西南舁村,這里的面人祭祀活動遠近聞名。到達時,面塑組裝的龐大工程已經(jīng)開始了。
在臨時當作工作間的一眼窯洞里,有兩張并在一起的大桌子,充當起了工作臺,桌子中間擺滿了作為底座的大饅頭,旁邊擺著一堆堆的彩繪好的面塑綠葉、紅花等各種配件,桌子下還有幾個裝得滿滿當當?shù)拇笙渥樱總€箱子里都躺滿了等待亮相登場的戲曲人物、十二生肖等不同造型、栩栩如生的面塑工藝品。
我從小生長在山西陽泉,小時候每逢農(nóng)村的祭祀活動上,都會看到五彩繽紛、斑瀾絢麗、造型逼真的面塑,印象深刻。但是看著這堆積如一座座小山的物件,我不禁心里暗暗疑惑:這雜七雜八的場面,怎么能和我小時候想象中的擺在桌上的精美面塑故事聯(lián)系在一起呢?
但見屋子中間,一個梳著馬尾辮的精干女士,麻利地舞動著堆在桌上、地上的各式面塑,只見她先拿過一個直徑近二十厘米的大饅頭,取過幾支下方帶有硬木條的紅花和根葉,高低錯落地插在饅頭上,又拿過來兩支形態(tài)各異的喜鵲看似很隨意地插在綠葉紅花間。我定睛一看,一幅“喜鵲登枝”的喜慶圖案活靈活現(xiàn)地出現(xiàn)在我的面前,綠油油的葉子,紅艷艷的花,喜鵲枝頭叫喳喳,這不是喻示著好日子好光景的到來嗎?
旁邊打下手的人不停地遞各式面塑元件,中間的女士飛快地組裝著,不一會就誕生了“鼠摘葡萄”“孔雀看牡丹”“鴛鴦戲水”“八戒吃瓜”“彩蝶撲菊”等一幅幅蘊藏著美好含義的立體民間傳統(tǒng)圖案。
制作過程有講究
胡女士今年四十出頭,眼光炯炯有神。她從小愛美,小時候在娘家跟著長輩學會了這門手藝,婚后自己獨立做起了面塑的事業(yè)。這是一件很費功夫的事,從發(fā)面、和面到捏造型、蒸制,再到晾干、上色,直到今天的組裝、擺設,都全憑一雙手,而且,一個圖案一個樣子,即使今天用到的九十組面塑也不會重復。
面塑亦稱面花,作為風俗節(jié)令祭品與饋贈禮品在陽泉頗為盛行,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了。它在人民民俗活動中占有重要地位,一般都以群塑形式出現(xiàn)。每組或是一出傳統(tǒng)戲劇,或是一簇寓意吉祥的花草魚蟲。它們按一定的需要,高低參差,疏密相間地插在以石榴、花饃、壽桃、蓮花、元寶、花糕或獅虎為造型的基座上。
用于面塑的面粉,過去一般用頭籮面或二籮面,現(xiàn)在普遍使用精粉。其作法是先將三分之一的面發(fā)透,再加三分之二的生面兌適量堿面和勻,其軟硬以捏塑后不走形為度。蒸熟后稍冷卻,隨即著色,太熱易揮發(fā),太涼易流色。色劑多以品色為主,經(jīng)水、白糖水或白酒溶化后使用,顏色調好后,用雞毛或小楷筆蘸蛋清或香油涂刷面塑。經(jīng)過這道工序,面塑的色彩更艷麗奪目,似金鎂玉雕一般晶瑩可愛。
造型傳神見功夫
聊了一會兒,胡女士又開始忙碌了,接著要組裝的是這次展示的重頭戲——戲劇人物面塑,剛才還在箱子里沉睡的一個個古代人物,經(jīng)胡女士靈巧雙手的指揮后,一出出耳熟能詳?shù)膫鹘y(tǒng)劇目就活靈活現(xiàn)地出現(xiàn)在眼前,有《楊門女將》《西游記》《蘆花》《春草闖堂》《秦香蓮》等,題材真是豐富。細看,美麗的衣服、靈活的手指、傳神的表情……這些面人雖形態(tài)各異,卻神形兼?zhèn)洹?br/> 單看楊家將中的幾個主要人物的胡須造型,就可見異彩紛呈的一斑,楊六郎是灰胡子、寇準是白胡子、焦瓚的黑胡子、孟良的紅胡子,雖然幾個人物都有胡須,表現(xiàn)手法卻各不相同,人物性格躍然而出,再看楊家眾位女將的造型,不僅服裝圖案色彩各不相同,定格亮相也精彩各異,佘老太君的威嚴,穆桂英的大氣,八姐的執(zhí)著,九妹的調皮,楊排風的倔強無不鮮明生動。每一出戲,每一個人物,都是這樣性格特征呼之欲出,讓人目不暇接,陶醉其中。
我忍不住感嘆:“一個小小的面團,是怎樣華麗變身的呢?”
面對我的疑問,胡女士娓娓道來:“面塑因為其原料的原因,講究的是小巧玲瓏,從細微處見功夫。無論是動物還是人物,要求以形傳意,表情逼真,把感情放進去,要有‘神’”。這九十組作品中,不僅有流傳久遠的“龍鳳呈祥”一類的民間喜慶圖案,有大眾喜歡的“對花槍”一類的戲曲故事,還是現(xiàn)代時尚的“米老鼠和唐老鴨”,有小學課本中的“小貓釣魚”一類的新創(chuàng)造型,這些新奇的創(chuàng)作靈感來源于哪里呢?胡女士笑著說,最初就是看到什么東西以后,自己想把它捏出來了,腦子這樣一過,靈感就來了。平時的細致觀察也是必不可少的,日??措娨暎磻騽?,甚至走在街上,都會刻意去觀察,思考他們的樣子和特征,服飾和造型。
老子曰:“神生形,形成神,形不得神,不能自生神,神不得形?!边@即是對生活在民間的胡懷英女士對面塑藝術最好的說明。
編輯 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