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典
《責任與判斷》,(美)漢娜·阿倫特著,陳聯營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7月
這是漢娜·阿倫特的講演、報告和隨筆文章合集。本書原著由阿倫特用英語寫成,她在35歲時逃難到美國后開始學習英語。
全書分為兩部分,上篇主題是“責任”,下篇主題為“判斷”。作者在上篇的《獨裁統(tǒng)治下的個人責任》中指出,不參與獨裁統(tǒng)治下的公共生活的人,通過逃避“責任重大的”領域來拒絕為極權提供支持,而政府在服從的名義下要求在這些“責任重大的”領域得到支持。如果有足夠多的人“不負責任”地行動并拒絕提供支持,不需要積極的抵制和反抗,就能想象得出任何形式的獨裁政府會發(fā)生什么。因此,向那些參與罪行并服從命令的人提出的問題不應該是“你為何服從”,而應是“你為何支持”。
《消費社會學》(第二版),王寧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7月
消費是“聯結經濟與文化的社會活動”,是經濟生活、文化生活與社會生活的聯結點和匯聚地。
作者認為,消費是生產的邏輯延伸,是經濟運行過程中的一個邏輯鏈條。消費生活向我們展示,人們不但通過自己的“生產者”角色,而且也通過自己的“消費者”角色,與他人結成一定的分工、合作、交換和互動的社會關系。消費不但是經濟學意義上的消費者追求個人效用最大化的過程,而且也是社會學意義上的消費者進行“意義”建構、趣味區(qū)分、文化分類和社會關系再生產的過程。作者還指出,消費揭示了個人自由與社會控制之間的矛盾。隨著現代化的發(fā)展,消費和自由選擇的權利大為提高,但各種結構性力量對消費者的影響和控制仍然存在。
知識與情趣
《法律與文化:一位法律人類學家的邀請》,(美)勞倫斯·羅森著,彭艷崇譯,法律出版社2011年4月
作者是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其主要研究領域為社會和法律關系中的文化觀念及其要素間的相互關系。
作者在本書中系統(tǒng)地思考作為文化的法律,并且在比較的過程中,從理論和現實兩個方面,探索它們在所有社會不同領域中的相互關系。他試圖引導讀者將法律看成由文化構成的,而文化在一定意義上由法律構成。通過將法律視為文化,法律中內在固有的神話將會被更為合理的觀點所取代。作者認為,法律深刻嵌入每種文化的特質,如果僅僅將法律作為一種單獨的領域而從文化中切分出來,忽視它們的文化關聯,就會曲解法律與文化兩者的本質。而生活和法律的相互作用并不是抽象的,存在于日常經驗的具體形式之中。
《民族的構建:亞洲精英及其民族身份認同》,(加)卜正民等編,陳城等譯,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8年4月
20世紀,民族國家主導了各種政體和民族的組織方式和身份認同,其權威性和力量非其他的觀念可比。民族國家成功地證明了它組織世界的能力,將社會團體限制在其疆域內,屏蔽了所有可能質疑事物當前狀態(tài)的觀念。但在全球化快速發(fā)展后,全球資本流通突破國家疆界,民族國家正在逐漸喪失將貿易和信息流通控制在其境內的能力,其作為人類認同的出發(fā)點的力量也在弱化。
但本書作者認為,“民族國家衰退”的論點,更多代表著西方人的看法。對亞洲人而言,19世紀和20世紀,國家的邊界就已經從很多方面被滲透了。這種滲透勾畫著國家邊界,其所形成的疆域正是民族身份認同所依據的地理空間。作者還指出,東西方關系并不是亞洲民族國家和民族主義出現的唯一動因,往往還與亞洲內部的張力有關。
《讀者時代》,唐諾著,世紀出版集團2011年8月
作者本名謝材俊,1958年生于臺灣宜蘭,曾長期從事出版工作,專注于閱讀和自由寫作,曾出版《世間的名字》《閱讀的故事》等。
本書是作者過去幾年閱讀和觀賞許多經典圖書和電影等作品,并體悟作品后面那些書寫者的思想與精神后,“認真寫成的文字”。這是一本閱讀者的書,而不是評論者的書。作者表示,這些文章設定的位置是進入,而不是褒貶點評,其尋求的是可能性,而不是只此一種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