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2日,圣火再耀羊城,第十六屆亞洲殘疾人運動會在廣州舉行。這座美麗城市再次迎來了一場關于友誼和拼搏的盛典。當體育散發(fā)的拼搏進取氣息和殘疾人身上體現(xiàn)的自強不息的精神結合在一起,就沒有什么能比這更讓人為之振奮、激動的了。本次亞殘運會的圣火點燃儀式更是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震撼了人們的心靈。兩名同樣失去左腿的運動員張立新和張海原,只用一條右腿支撐著在陡峭的巖壁上努力向上攀登。亞殘運圣火在他們手中輪流擎起,接力傳遞,直到頂峰,兩人共同點燃亞殘運會主火炬。陡峭的巖壁上,他們用殘缺的身影詮釋了“我們分享,我們共贏”的理念。
廣州亞運會和亞殘運會的成功舉辦,極大地促進了廣州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極大地增強了城市的凝聚力和影響力,有效地改善了人民群眾的生活環(huán)境,有效地激發(fā)了人民群眾的熱情和斗志,為廣州的發(fā)展留下了豐富的物質遺產和寶貴的精神財富。而亞殘會的成功舉辦也使廣州的城市建設邁向了一個新的臺階,也為再次貫徹我國城市設計的無障礙理念進行了努力。城市的無障礙設計并不是附加的額外的設施,而是城市必備的一部分。殘疾人不應該為出行,購物等生活問題而擔憂、煩惱。殘疾人和健全人一樣,都應該同等地享受到城市帶來的便利。這也正是“我們參與、我們分享、我們共贏”所喊出的聲音——城市的陽光應該照在每一個人的身上。
全球的聲音
20世紀初,由于人道主義的呼喚,建筑學界產生了一種新的建筑設計方法——無障礙設計。它運用現(xiàn)代技術建設和改造環(huán)境,為廣大殘疾人提供行動方便和安全空間,創(chuàng)造一個“平等、參與”的環(huán)境。國際上對于物質環(huán)境無障礙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初,當時在瑞典、丹麥等國家就建有專供殘疾人使用的設施。
2006年12月13日,第6l屆聯(lián)合國大會以協(xié)商一致的方式通過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殘疾人權利公約》,這也是進入21世紀以來,國際社會第一個人權公約。根據(jù)《殘疾人權利公約》的原則,為了保障殘疾人享有充分和切實地參與和融入社會、機會均等、無障礙等的權利,締約國承諾確保并促進充分實現(xiàn)所有殘疾人的一切人權和基本自由,使其不受任何基于殘疾的歧視。為此目的,締約國承諾從事或促進研究和開發(fā)本公約第二條所界定的通用設計的貨物、服務、設備和設施,以便僅需盡可能小的調整和最低的費用即可滿足殘疾人的具體需要,促進這些貨物、服務、設備和設施的提供和使用,并在擬訂標準和導則方面提倡通用設計。
無障礙設施是指保障殘疾人、老年人、孕婦、兒童等社會成員通行安全和使用便利,在建設工程中配套建設的服務設施。包括無障礙通道(路)、電(樓)梯、平臺、房間、洗手間(廁所)、席位、盲文標識和音響提示以及通訊,信息交流等其他相關生活的設施;以及建筑物內部的無障礙改造,如無障礙樓梯,無障礙廁所(廁位),殘疾人扶手等。還包括對殘疾人住宅的無障礙改造。
幾種普及率比較高的無障礙設施:
盲道:是我們最熟悉最常見的無障礙設施了,它指為方便盲人出行,有特殊凸起紋路的地磚鋪成的道路。
緣石坡道:位于人行道口或人行橫道兩端,是避免了人行道路緣石帶來的通行障礙,方便乘輪椅者進人人行道行駛的一種坡道。在城市的主要干道上也很常見。
無障礙通道與無障礙樓梯:也是為方便肢殘人士出行而用,便于輪椅出入建筑物。就是我們常見的沒有臺階的樓梯。
無障礙廁所(廁位):為方便肢殘人士而設計,比一般廁位稍矮,坐式且有扶手,在地鐵,商場等公共場所比較常見。
中國在行動
1985年3月,在“殘疾人與社會環(huán)境研討會”上,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北京市殘疾人協(xié)會、北京市建筑設計院聯(lián)合發(fā)出了“為殘疾人創(chuàng)造便利的生活環(huán)境”的倡議。北京市政府決定將西單至西四等四條街道作為無障礙改造試點。1985年4月,在全國人大六屆三次會議和全國政協(xié)六屆三次會議上,部分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提出,“在建筑設計規(guī)范和市政設計規(guī)范中考慮殘疾人需要的特殊設置”的建議和提案。1986年7月,建設部、民政部、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共同編制了我國第一部《方便殘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設計規(guī)范(試行)》,于1989年4月1日頒布實施。自此我國有了自己的城市無障礙設施建設的規(guī)范文件,填補了這方面的空白。
大力推進無障礙設施建設,是維護和保障殘疾人等社會特殊群體的切身利益和合法權益的大事,是落實科學發(fā)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件實事。各級政府始終非常重視無障礙設施建設的工作,經(jīng)過建設、民政、殘聯(lián)等部門和社會各界的不懈努力,我國的城市無障礙設施建設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不斷完善機制,出臺相應的法規(guī)政策,將無障礙設施建設納入城市建設的總體規(guī)劃中。特別是2005年確立命名的全國12座無障礙設施建設示范城市,在城市無障礙設施建設工作上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基本實現(xiàn)了無障礙化。同時也普遍提高了公眾的助殘意識,為殘疾人為代表的社會特殊群體解決了許多實際的問題。這十二座城市是北京、天津、上海、大連、青島、南京、杭州、廈門、廣州、西安、蘇州和秦皇島。
“十一五”期間,創(chuàng)建城市在城市建成區(qū)的主干道,市區(qū)級商業(yè)街、步行道,城市公園、廣場,重點公共建筑的人行道口,公交車站設置盲道3200多條,總長度3980公里,占道路總長度的24%,建成區(qū)新建和改建道路在交叉路口,人行橫道,城市主干道、次干道、支路、街道的人行道設置緣石坡道和進行坡化改造56420處,改造率達67%,在1160處主要路口設置了盲人過街提示音響裝置。
在建筑物無障礙設施建設和改造方面,創(chuàng)建城市自2002年開始在新建的辦公建筑、商業(yè)建筑、文化體育建筑、醫(yī)療與交通建筑、學校、社會公共場所等全部按照無障礙設計標準進行了建設與改造。政府及司法部門辦公建筑,醫(yī)院,機場與火車站、地鐵、碼頭、汽車客運站、城市廣場、公園無障礙設施改造率達82%,大中型商場、星級賓館、郵局、銀行無障礙設施改造率達41%,文化館、圖書館、展覽館、博物館、影劇院、體育場館、高等院校建筑無障礙設施改造率達26%。
十二座城市對于無障礙設施建設卜的開拓創(chuàng)新也體現(xiàn)了對無障礙設計理念的重視和社會觀念的不斷進步。如南京的盲人植物園、西安兵馬俑博物館改造、北京的銀齡中心、青島的環(huán)海步行道,等等??梢哉f,全社會都懷著美好的期待和投入極大的熱情,要為以殘疾人為代表的有障礙人員扣造一個無障礙的環(huán)境,讓溫暖的陽光照進城市的每一個角落。
以北京為例,北京是我國最早開始無障礙設施建設的試點城市。我國最早的肓道就誕生在西單。這座古典與現(xiàn)代交會的都市不但演繹著快節(jié)奏的現(xiàn)代生活,也彰顯中華民族“仁”的情懷和以人為本的精神。特別是借助2008年奧運會和殘奧會舉辦的契機,北京加快了無障礙設施建設的步伐,將無障礙設施建設納入“新北京、新奧運”的戰(zhàn)略目標?,F(xiàn)如今,走在北京的街頭,盲道和緣石坡道幾乎無處不在,在醫(yī)院、電影院、圖書館等公共場所無障礙坡道也隨處可見??梢哉f在北京,只要是健全人能去的地方對殘疾人一樣暢通無阻。北京市的地鐵站無障礙建設與改建也是國際級的水準。而且北京是最早出臺相關法規(guī)的城市。2009年北京市政府頒布《北京市無障礙設施建設管理規(guī)定》,以法律法規(guī)保障無障礙設施建設的工作成效卓著,成為全國工作的典范。
新的起點
在“十二五”建設中,關于國家助殘事業(yè)的規(guī)劃也對城市無障礙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增強全社會扶殘助殘意識,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全社會大力弘揚人道主義思想和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倡導“平等、參與、共享”的現(xiàn)代文明社會殘疾人觀,消除對殘疾人的歧視和偏見,形成人人理解、尊重、關心、幫助殘疾人的良好社會風尚。宣傳、文化、新聞、出版等部門和單位要采取有效措施,積極宣傳殘疾人事業(yè),宣傳殘疾人自強模范和扶殘助殘先進事跡。教育部門要結合中小學德育等課程,開展人道主義、自強與助殘教育。結合群眾性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活動,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扶殘助殘活動。組織好“全國助殘日”、“國際殘疾人日”等活動。激勵廣大殘疾人自尊、自信、自強、自立,融入社會,參與發(fā)展,共享發(fā)展成果。
同時,法制建設也被正式提上日程。加強殘疾人事業(yè)法律法規(guī)和制度建設,認真貫徹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和相關法律法規(guī),加強執(zhí)法監(jiān)督檢查,進一步完善殘疾人事業(yè)法律法規(guī)體系。制定、修訂各項相關法律法規(guī)和政策規(guī)定,要充分保障殘疾人的平等權益,尊重殘疾人對相關立法和殘疾人事務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jiān)督權。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依法維護殘疾人權益的法制觀念,提高殘疾人依法維權的意識和能力。建立殘疾人法律救助體系,做好殘疾人法律服務、法律援助、司法救助工作。加大對侵害殘疾人合法權益案件的查處力度。
隨著城市無障礙設施建沒工作的推進,無障礙示范城市將擴充到百座。記者采訪獲知,中國殘疾人聯(lián)合會與住建部正在對百座無障礙示范城市中的部分城市進行驗收。殘聯(lián)方而的相關人士充滿信心地表示:無障礙示范城市的工作在國家的大力支持和各部委的積極行動中,還將繼續(xù)開展下去,將城市無障礙的理念推行下去,從無障礙城市擴大到無障礙社會,切實讓殘疾人感受到關愛和平等。
而讓殘疾人感受到關愛、平等已經(jīng)作為公民的尊嚴,并非一蹴而就。身心無障礙才是無障礙設計的終極理想。而讓殘疾人的生活不會感到被區(qū)別對待,讓幫助殘疾人成為全社會共同努力奮斗的事業(yè)。
改變人們對于無障礙設施的認識,讓無障礙的城市設計理念被普遍接受。無障礙設計的理念就是將無障礙設施作為城市整體有機的一部分而不是附加的部分。這樣的想法現(xiàn)階段還不是被社會大眾普遍接受。盲道被占用和無障礙通道被挪作他用的報道不時出現(xiàn)在媒體上;無障礙設施的維護問題也是各方面認為比較棘手的問題。而和無障礙設施相配套的無障礙服務也很缺乏。
現(xiàn)代城市是工業(yè)文明的標記,同時也是我們生活的家園。無障礙設計的理念不只是為了幫助殘疾人、老年人,而是讓每個人心中充滿陽光。當我們漫步在霓虹燈下,這些盲道、扶手、坡道也能讓我們感受到城市散發(fā)著溫情的味道,人性的味道。九障礙設施為城市雕刻下了陽光,讓每一個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感受著城市的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