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教師特別羨慕那些在講臺上總是從容不迫、揮灑自如、縱橫捭闔、妙語連珠的同仁,并將這一表現(xiàn)譽之為“大師風度”。殊不知,大師亦非“緊張”的絕緣體,不少的教育大師在課前竟然與我們這些無名小輩一樣,其內(nèi)心也常常會被一種莫名的“緊張感”所籠罩。
一位知名的特級教師在介紹自己的教學體會時說:“我在每一次上課之前心情總會習慣性地緊張,這時我都要把自己的情緒努力調(diào)整到最佳狀態(tài)才敢走進課堂——因為課堂是神圣的地方,容不得我有絲毫的懈怠?!边@位名師的學識不可謂不淵博,教學經(jīng)驗不可謂不豐富,對教學內(nèi)容的把握、對學生的了解更是在常人之上,但每到課前仍然會感到一種壓力、一種緊張,這是緣于他對教育事業(yè)近乎神圣的態(tài)度,緣于他對工作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敬業(yè)精神。對于這樣的“緊張感”,我們只能報之以深深的敬佩之情。
課堂是教師傳道、授業(yè)的主陣地,同樣也是我們對學生進行“身教”的地方。在這里,我們不僅要傳授給學生知識、能力,促進他們智能的成長,還要以我們自身的品行、人格完成另一項“潛在課程”——對學生人格品質的培養(yǎng)。正如教育家凱洛夫所說:“教師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可資仿效的榜樣。但是決定著孩子們對教師的進一步的關系的,還是教師的工作作風和他的人格?!币簿褪钦f,教師在“教書”的同時,也在以自身的表率作用引導著學生做人,而且,這一點更為重要。試想,如果我們在課堂上時不時地犯一些科學性的錯誤,我們又如何去培養(yǎng)孩子們嚴謹求實的學風?如果我們在課堂上只會照本宣科,成為教參的宣讀者、“標準答案”的“傳聲筒”,我們又如何去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創(chuàng)新能力?如果我們在課堂上信口開河,“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我們又如何要求學生在學習上認認真真、扎扎實實?由此看來,在走進課堂之前,我們確實需要一些“緊張感”。
還有一位生前總是被“課前緊張感”所困擾著的名人——朱自清先生。在朱先生一位同事的記憶中,朱先生把上每一節(jié)課都當作大事對待,“哪怕上的是很熟的教材,在上課之前,他還是要精心設計,仔細預備,一邊走上課堂,一邊還是十分的緊張”。按說以朱自清先生的學識修養(yǎng)、業(yè)務功底,什么課都應當駕輕就熟,何以總是“緊張”而至于“十分”?無他,是一種強烈的事業(yè)心和責任感使然。面對那一雙雙求真、求善、求美的眼睛,一位具有高尚的職業(yè)道德的教師又怎能不“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生怕自己“失之毫厘”而致學生“謬以千里”?
其實,課前的“緊張感”與課上的“大師風度”兩者之間乃是一種因果關系。正是這種課前的緊張感,促使我們更為嚴謹、審慎地對待自己教學中的每一個枝節(jié)、每一個細節(jié),使自己的教學日趨佳境,使我們與大師更為接近。從某種意義上說,課前的緊張、焦慮正是在為課堂上的從容、灑脫蓄勢。緊張感來自于追求盡善盡美的工作態(tài)度,而課堂上的從容自如乃是在這一根基上綻放的花朵。
所以,“緊張感”應該是所有嚴謹治學的人(即便是一些“大師”也不能例外)的一種普遍心態(tài)。當年胡適之先生提出“大膽假設,小心求證”,那“小心”之中豈不正透著一種“緊張感”?而且心理學研究成果顯示:適度的焦慮和緊張會更好地激發(fā)我們的潛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力。如此看來,“緊張感”既有益于我們的身心健康,更有利于我們的事業(yè)發(fā)展,于公于私,我們都實在有必要“緊張”起來才是!■
□編輯 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