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篇報道,介紹一個名叫文卓的中學生由“壞孩子”變成“好孩子”的經(jīng)歷,由此聯(lián)想到國內(nèi)中小學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
文卓生于北京也長于北京,父母雙親都是留美歸來的高級知識分子,他在家庭受到的教育和熏陶都完全是西方式的,民主、開放、平等,可謂是以人為本,人性至上,所以他的個性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和尊重。在這樣寬松放達的家庭環(huán)境孕育下,文卓漸漸形成了一種熱情大方、無拘無束、甚至逞強好勝、樂善好施且動不動還愛打抱不平的性格。然而,他這種性格與他所在的學校所推行的教育方式卻格格不入,他先后就讀的幾所學校,老師們都一律用“中小學生手冊”的行為規(guī)范來要求學生、看待學生,另外還動輒以學習成績論高低,文卓的個性顯然不能適應,許多“弱點”或“毛病”都一一暴露在老師們的眼皮底下,諸如頑皮、好斗、不服管、自以為是、頂撞老師甚至打架、逃學、與學校對立等等,于是,便被老師們視為“壞孩子”“問題學生”,不斷受到批評、譏諷、體罰甚至勸其退學,使其自尊心受到極大傷害和刺激,終致形成嚴重的逆反心理,把學??闯墒亲约旱摹暗鬲z”,學習成績一落千丈,以至進入“惡性循環(huán)”,直到最后輟學回家。
深諳教育之道的父母面對這種情況,并沒有責怪孩子,認為國內(nèi)中小學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孩子的個性成長與發(fā)展,經(jīng)過考慮,便決定把孩子送到美國西雅圖的一所大學預科班繼續(xù)讀書。到了這所學校之后,文卓感到美國的教育方式跟國內(nèi)的教育方式完全不一樣,在那里,考試不再是教師的法寶,分數(shù)也不再是學生的命根;無論是什么個性的學生,都會受到學校和老師的尊重。更讓文卓感到解放的是,自己在國內(nèi)學校里被老師們作為“壞孩子”性格特征來看待的那些“缺點”或“毛病”,在美國這所學校里似乎都被化解了,在美國老師的眼皮底下,孩子們有熱情、愛表現(xiàn)、甚至出風頭、逞強好勝,竟都變成了優(yōu)點,而且還經(jīng)常受到鼓勵和贊許,這讓文卓感到很快樂,也很自信,在國內(nèi)喪失掉的自尊心又被自己重新找了回來。美國教師與學生的關(guān)系很融洽,也很平等,在課堂上,教師從來不把自己講授的知識或觀點視為“天經(jīng)地義”,因此經(jīng)常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讓每個學生都直陳自己的認識或觀點,無論你說得在譜還是不在譜,都會受到尊重和鼓勵,決不會受到批評和嘲弄,老師在意的似乎不是你說得對與錯,而是活躍的課堂氣氛以及你敢不敢說或怎么說,目的是借此去了解學生、走近學生,以便與學生交朋友。另外,美國學校特別重視課外活動和大型聚會,并把這作為一個平臺,讓學生有機會充分地表現(xiàn)自己的個性,展示自己的才干,即便學習成績最差的學生,只要在諸如此類的實踐活動中能表現(xiàn)出異于他人、優(yōu)于他人之處,就會被老師視為寶貝。如此種種順應孩子天性自由自在成長的教育方式,讓文卓如魚得水,進步飛快,不僅愛學習、能吃苦了,而且也養(yǎng)就了一種自立、獨立的精神;不僅懂得了感恩回報一切對于自己有益的人,而且也懂得了愛國及其祖國的真正含義;更為令人驚喜的是,在競選該校國際學生會主席的活動中,文卓竟以精彩的演講、得體的答辯以及鼓舞人心的“施政”誘惑,而贏得多數(shù)選票,一舉當選國際學生會主席一職,一時間成為該校各國學生中最富有轟動效應的新聞亮點。而美國的一些好的大學看重的正是這一點,有知識,而且又有社會活動能力的學生,往往就會被美國最好的大學收到自己的“囊”中,文卓無疑會成為這樣的幸運兒。連他的美國老師斯蒂福也對此深信不疑??梢姡@個在國內(nèi)學?!皦摹钡贸隽嗣摹皢栴}少年”,卻在美國的學校里很快就成了出了名的“好孩子”,這不能不讓國內(nèi)的教育工作者們認真加以反思:我們到底做錯了什么?是錯在了孩子身上,還是錯在了自己的身上?與其說錯在了自己的身上,還不如說錯在了教育體制和教育方式的身上。
的確,國內(nèi)的中小學乃至包括一些大學,其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往往都是扼殺孩子“天性”的“罪魁禍手”,與美國各類學校所普遍體現(xiàn)出來的那種思想開放、尊重個性、關(guān)系平等以及管理體系完善的素質(zhì)教育、啟發(fā)性教育方式可以說風馬牛不相及,所以國內(nèi)學校培養(yǎng)出來的“壞學生”就不說了,即便是“好學生”,也不過都是些靜態(tài)考試的“能工巧匠”、死記硬背的“拼命三郎”,結(jié)果都變成了“下筆如有神”的寵兒,動手實踐的低能兒。而美國的教育視角卻注重發(fā)掘?qū)W生的獨立見解及其潛在的能力,使其有思想、有個性并富有好奇心和探秘精神,既敢想、也敢做,最終都能成為“兩手都過硬”的“這一個”。這些品格在美國教育家的眼里都是“一流學生”所應具備的素質(zhì)。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教養(yǎng)出來的學生自然也就不一樣,文卓在國內(nèi)的學校幾乎到了不可救藥的地步,而到了美國還不到一年時間就站了起來,就成了留美學生中的佼佼者,不能不讓我們對國內(nèi)的教育體制及其教育方式產(chǎn)生懷疑和反省。國內(nèi)的中小學生也包括大學生的自殺率、犯罪率之所以逐年上升,與現(xiàn)行的劣跡斑斑的教育體制及其教育方式不無關(guān)系。特別是在一些國家級、省級示范高級中學里,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更為突出,這些學校往往只一味地抓升學率,不抓綜合素質(zhì),即使抓也不過是浮光掠影,蹈空襲虛,不著邊際。成績面前,壁壘森嚴,只要學習成績好,又守紀律,你就是老師們眼里的“心肝寶貝”;而那些成績差又頑皮的學生,常常就會被老師們視為“問題學生”,將其打入“另類”,動不動就挖苦體罰,要么停課檢查、再不行就勸退回家,從而造成“好學生”則“一榮俱榮”“壞學生”則“一損俱損”,再加之家庭教育方面的不健全和社會上不良文化的負面影響等等,于是,“網(wǎng)癮少年”成群結(jié)隊地誕生了,“自殺少年”一年比一年多了,“犯罪少年”的犯罪手段越來越成人化了,如此種種令人憂心的后果究竟是誰之錯?
應當承認,現(xiàn)行的教育體制及其教育方式存在的諸多缺失,是造成國內(nèi)類似文卓的一代青少年成為“壞孩子”的重要根源之一。當然,這一切也與社會就業(yè)壓力大、家長的期望值過高以及周圍惡俗文化的侵襲等因素有一定關(guān)系。如果要上升到責任承擔分配,竊以為學校要承擔40%,社會承擔30%,家庭承擔20%,學生承擔10%?;蛟S有人會對這種責任承擔分配比例不以為然,其實這是筆者經(jīng)過縝密而理性的思考與分析得來的認識“賬單”。對于一個孩子來說,教育就是一雙無形的“手”,起著把他一點點“拉扯”成人成才的作用。而學校的教育是主體性的,家庭教育是輔助性的,社會環(huán)境影響是平衡性的,孩子自身與生俱來的天性是可塑性的。而最致命的根源還在于國內(nèi)的教育思想體系與中國代代傳而統(tǒng)之的文化體系息息相關(guān),從孔子的“學而優(yōu)則仕”到如今的“一考定終身”甚至“一分定終身”的高中考制度,都強調(diào)的是“升學率高于一切”的教育理念,這樣以來,每年的高、中考就成了一根強力指揮棒,它操縱著應試教育的風向標,直指“考考考,教學的法寶;分分分,升學的命根”這一最高法則,誰跟上了這股千軍萬馬大比拼的“颶風”一路搏殺登上了大學特別是名牌大學的殿堂,誰就成了“學校的寵兒”“家庭的驕子”“社會的人上人”,一旦如此,接踵而來的便是就業(yè)有門,高薪有望,乃至成家立業(yè)、榮光耀祖、子孫三代都幸福的好兆頭也都就跟著來了。這就是現(xiàn)行的應試教育所帶來的連鎖誘惑。作為家長,自然擋不住這種誘惑,所以從孩子走進幼兒園的那一天起,就把孩子的“考試成績單”看得比自己升官發(fā)財都重要,于是,就自覺不自覺地向孩子灌輸現(xiàn)行的教育思想,不斷把升學難、就業(yè)難的壓力施加給孩子,久而久之,就與學校、社會一道形成了一種“合力”、把孩子的天性給毀壞了。可見,家庭的輔助性教育是被動性的、屈從性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是由于學校的應試教育不當、社會風氣影響不良的客觀原因造成的,家長和學生始終是也只能是圍著應試教育轉(zhuǎn)、圍著社會風氣轉(zhuǎn),而不可能是學校教育、社會風氣圍著家長轉(zhuǎn)、圍著學生轉(zhuǎn),倘若如此,家庭教育、學生成人成才的過程也就不會出那么多的問題了。追根溯源,我們不能不清醒地認識到,幾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制約著現(xiàn)行的應試教育,現(xiàn)行的應試教育制約著家長和學生,加之現(xiàn)代社會一些不良文化的介入,“救救孩子”就成了當下的一大難題。學校作為實施應試教育的主體,當然要承擔主要責任;社會許多方面失去平衡,造成就業(yè)難、吃飯難、貧富懸殊、分配失序以及惡俗文化無孔不入等,自然也要承擔相當?shù)呢熑?。家庭教育雖然是輔助性、屈從性的,但畢竟也存在一個方式方法的問題,所以也不能站到干凈地方去。孩子終究是孩子,有如一棵小樹苗,什么樣的教育方式就造就什么樣的孩子,這一點毋庸置疑。但孩子畢竟是人而不是植物,特別是已經(jīng)進入青春期的花季少男少女,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自己對自己負責的主觀因素,不能說一個孩子在不當?shù)膶W校教育、家庭教育和不良的社會風氣及其文化面前栽了,與孩子自身與生俱來的先天因素和客觀條件就毫無關(guān)聯(lián),最起碼與身體是否健全、智商是否超過正常線、各方面的天賦是否具備等因素有關(guān)。只是孩子“靠天收”的這一點空間是十分有限的,所以他在成人成才的過程中能夠“自主沉浮”的責任比例只有10%,如果各個外在的因素和環(huán)節(jié)都達到了和諧匹配的程度,他也就有可能沖出去了;一旦受挫,結(jié)果就可能與此相反,那就是連帶著這10%的責任一起栽在了“狼群”之中。由此可以說,任何孩子的成長都是因人而異,不盡相同的,后天因素固然很重要,但先天因素乃至主觀因素也不可以完全排除。
文卓終究還是幸運的,他的父母并沒有因為他在國內(nèi)的學校里栽了而責怪他甚至打罵他,也沒有繼續(xù)依賴國內(nèi)的教育來拯救他,而是毅然決然地把他送到了美國接受西方教育。文卓的父母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是因為他的父母都在美國學有所成,今天的自立與成功皆得益于美國的教育,他們自身受益不淺,自然就會把這種教育方式傳承給孩子;孩子栽了,他們又把孩子扶了起來,讓他漂洋過海、去另尋成人成才的獨立空間。就此而言,文卓的父母算不上是“問題家長”吧,可他們卻無奈孩子遇到了“問題學?!蹦酥霖撁嬗绊懱嗟摹皢栴}社會”,倘若他們無力送孩子赴美留學,那么,文卓豈不是也就在他們的眼皮底下活生生地垮掉了嗎?由此我又想起時下讓家長、學校、社會揪心的“網(wǎng)癮少年”,他們到底都栽在了誰的手下?筆者很不贊同一些專家、學者把青少年上網(wǎng)成癮的癥結(jié)都統(tǒng)統(tǒng)推在了家長身上,殊不知家長手里的那根“棍”,也是從現(xiàn)行的教育體制和學校不當?shù)慕逃绞揭约吧鐣栴}紛紛介入的“大風口”上撿來的,問題的根子并不完全都在家長身上,“問題教育體制”和“問題教育方式”一天不轉(zhuǎn)變,“問題家長”就會繼續(xù)“問題”下去,“問題學生”也就會越來越多,所以教育體制的改革和教育方式的轉(zhuǎn)變才是解決家長“問題”、拯救“問題學生”的當務之急,別無選擇。
總之,文卓由“壞”變“好”的例證是鮮活的,對國內(nèi)的教育現(xiàn)狀頗有啟示和借鑒的意義。然而,任何事物的轉(zhuǎn)變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xiàn)的,主觀地要求國內(nèi)的教育體制和教育方式很快就能達到西方教育的先進水平,也是不現(xiàn)實的。但筆者倒希望中國的教育家們不妨先去讀讀老子的《道德經(jīng)》,深入研究并領(lǐng)悟其“無為”之大義中的某些“道法自然”的精髓,或許會對更新教育觀念、改革教育體制、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先進的教育方式靠近有所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