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隨火車遠行”,就像走進了一道美麗的風景:有關教育,有關校園,有關師生生活,有關閱讀和行走,有關生活的歡喜和憂傷。他的文字,樸實,委婉,平靜,淡泊,卻有著豐厚的意韻,引發(fā)綿長的回味——他是一個小學教師,他專注于自己的職業(yè)生活,專注于職業(yè)生活里的人、事、風景:學生,同事,女兒,他經(jīng)歷或路過的孩子,那些幼小的生命和心靈;當然,也包括他自己,他的課堂,經(jīng)歷,閱讀,思考,記憶,感受——細膩的、纖敏的、柔情的、豐富的感受。
閱讀這樣的文字,心里非常溫潤、柔軟,仿佛被明凈的水浸潤。揣想里,文字背后的人,那雙敲打鍵盤的手,應該是南方的,溫婉的南方,柔情的南方。卻不料,居然是一壯碩的山東大漢:在博客里看到他的照片,30多歲的樣子,高高大大,微微發(fā)福的身板,結實,敦穩(wěn),心里不免疑惑,那樣人高馬大的漢子,怎么會有那么敏銳的觀察、細膩的感觸、紛紜的情懷?
想來,原因或許只在愛——對孩子的愛,對生命的愛,對教育的愛,對遠方的愛。
因為這種愛,他行走著,關注著。他愿意“把心放在孩子那里”,他“愿意做一個站在孩子一邊的人,愿意嘗試著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個的驚喜,愿意像讀一本書一樣去讀一個孩子”;他“愿意嘗試著走進孩子的世界,與他們一起編織屬于當下的幸福”,他愿意給孩子以“細膩的關愛和小心的呵護”——他的博客里,大多是這樣的故事,也大多滋潤著這樣的氣息:對孩子的溫情脈脈、善解人意。
因為這種愛,他用心地“解讀與編織著”他的教育故事。通過那些溫暖的文字,他不斷地到達遠方。又仿佛,他跟隨著教育這列不斷遠行的火車,看著路過的風景,而他自己,也成為別人眼里的風景,成為教育溫暖、柔情的象征。
我曾經(jīng)感嘆:現(xiàn)在的教育,時常讓人感覺到機械,生硬,冰冷,麻木——層出不窮的考試,應接不暇的檢查,錙銖必較的考核,現(xiàn)代車間式的機械操作,單調緊張的校園生活,使教師步履匆匆、灰頭土臉、形容枯槁,哪里還有什么人文的氣息,哪里還有什么人的氣息,哪里還有什么溫暖、溫情、溫馨?
但是“隨火車遠行”不一樣。
他始終珍惜生命中的相遇,珍惜他與孩子的美好緣份。他始終珍藏那一張張笑臉,那一句句話語,那些讓人怦然心動的細節(jié)——哪怕在他作了校長后,他依然堅持閱讀和寫作,堅持解讀孩子的故事,編織孩子的故事。他的溫情與善意,他對教育的悲憫與希冀,都彌漫在那一個個美好的故事中,在那一篇篇溫情的文字里:那樣誠摯而熱切,讓人覺得安慰和溫暖,讓人覺得,即使是在今天,教育居然還可以這樣的濕潤無比。
曾經(jīng)在QQ里問過他,為什么會取這樣一個網(wǎng)名,他說:原來家在火車道旁,不斷遠行的火車,曾讓他生出很多遐想,而取這個名字,是“想給自己一種始終在路上的感覺”——火車,總與遠行有關,而遠行,總與前方的風景有關。
“火車還在隆隆前行,故事正一個個跳進來,裝滿,我就成了最富有的人?!彼f。在我看來,他就是一列滿載著愛和溫情的火車,行走在通往美好教育的長路上。
“隨火車遠行”博主侯登強,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qū)韓倉小學校長。
博客地址:http://www.edu11.net/space.php?uid=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