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的種類何止萬千,但復雜的事物也大多可以歸納分類。疾病的分類方法很多,如可分成傳染病與非傳染病、急性病與慢性病、輕病與重病,或者也可按患病的器官分心臟病、胃腸病,按治療的方法分內(nèi)科病、外科病等。
據(jù)我國衛(wèi)生部調(diào)查,我國如今嚴重危害民眾健康的疾病為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其中嚴重的、可致命的為三類:心腦血管病、癌癥與慢性呼吸道疾病。此三類疾病構成了我國居民死亡的前三位病因,占全部死因的80%以上,在城市甚至占85%以上。這實在是應該引起國民充分關注的事。
除了關注如何治療、提高療效,避免嚴重后果,其實更要關注如何預防。要預防心腦血管病就要控制脂肪飲食、減少鹽的攝入,增加運動、避免肥胖;要預防癌癥就要避免攝入腌漬、熏烤的食物,少飲酒,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要預防慢性呼吸道疾病就應該治理環(huán)境污染、避免吸入塵埃,多多增強免疫力。許多疾病的發(fā)生,病因往往是多重的。
心腦血管病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腦梗塞、腦溢血等,正如“心腦血管病”的病名一樣,問題出在血管上。通向這些器官的動脈發(fā)生粥樣硬化了,是指脂肪類的物質(zhì)阻塞在動脈血管中。動脈里有足夠壓力的血液無時無刻不在流動,這些脂肪如何能在動脈血管中停留下來、形成“粥樣硬化”?近年的研究證實,問題首先出在動脈本身。假如將動脈比作一個棉襖的袖子,那么這棉襖的“里子”,便是血管的“內(nèi)皮”,棉襖舊了,這里子會“烊了”,內(nèi)皮一旦有了破損,血中的脂類物質(zhì)便會鉆入內(nèi)皮,得內(nèi)皮庇護,脂肪便在血管中停留下來,于是粥樣硬化形成。這血管的內(nèi)皮之所以容易“破損”,年齡大了、用久了是原因之一,高血壓和糖尿病也是原因之一,吸煙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煙霧之中含有許多一氧化碳,一氧化碳進入人體后,與紅血球中的血紅蛋白結合,形成碳氧血紅蛋白,使紅血球喪失運送氧的能力,以致人體組織缺氧,而缺氧恰恰是血管內(nèi)皮損傷的一個重要原因。故吸煙者動脈粥樣硬化往往發(fā)生得早和嚴重。組織缺氧又刺激骨髓制造出更多的紅血球來,試圖彌補,但在缺氧情況下的紅血球往往呈“錢串”狀,使血液的黏度增高,導致血液容易在血管中凝聚、形成血栓,腦梗、心梗常因此而起。煙霧中的尼古丁還能收縮血管,本來已經(jīng)不甚通暢的冠狀動脈,再加血管收縮,冠心病能不發(fā)作嗎?控煙宣傳中常說,吸煙的人發(fā)生肺癌的危險比不吸煙的人高出8~10倍,其實吸煙的人發(fā)生心肌梗死的危險比不吸煙的人至少也高出8倍!
煙霧中已被確定有致癌作用的物質(zhì)有40余種,包括苯并芘、亞硝胺、放射性氡與釙等“著名的”致癌物質(zhì)。吸煙的人每天不斷地將這些物質(zhì)吸入體內(nèi),怎能與癌無緣?當然,一支煙里的致癌物質(zhì)有限,但日積月累可就多了。而且致癌物質(zhì)致癌,是通過損傷細胞核里的遺傳物質(zhì),即DNA實現(xiàn)的。細胞里的遺傳物質(zhì)受傷了,這個“傷”還會遺傳下去,老的細胞經(jīng)新陳代謝“代謝”掉了,新生細胞的細胞核里“生來”就帶著這個傷!它再繼續(xù)受著致癌物的傷害,再傳下去,終于從量變到質(zhì)變,癌發(fā)生了!吸煙的人豈止肺癌的發(fā)生率比不吸煙的人高8~10倍,喉癌也高8倍、食管癌高6倍、膀胱癌高4倍、肝癌也高2倍,都是有據(jù)可查之事。甚至有人估計,全世界的男人生癌2/5應歸罪于吸煙,女人生癌1/3應歸罪于吸煙或被動吸煙!
預防慢性呼吸道疾病,治理大氣污染自然是重要的,但是專供個人享用的、直接吸入的“小氣”污染能不重視嗎?煙霧中的種種有害化學物質(zhì)姑且不論,單就從煙霧中吸入的微粒就足以致病。人的氣管、支氣管的“內(nèi)皮”與血管不同,能分泌一種黏液,所以稱為“黏膜”。氣管、支氣管的黏膜分泌黏液的作用是粘住隨空氣吸進來的微粒,使其不致深入更細的支氣管與肺泡之中造成危害。人體的構造真是巧妙極了,氣管、支氣管的黏膜上還長有細細的“纖毛”,而這纖毛還能向上擺動,將粘著微粒的黏液向喉嚨口輸送過來,到達之時喉嚨一癢,咳了出來,便是痰。所以咳點痰,本是身體的一種保護性的安排。但吸煙吸入了大量的煙塵微粒,氣管、支氣管的黏膜被迫大量分泌黏液,甚至淹沒了纖毛,微粒倒是粘著一些,但卻不能輕松咳出。這些黏液中富含黏多糖等營養(yǎng)物質(zhì),又在人體內(nèi)保持37℃的恒溫,是細菌繁殖的溫床。煙霧之中固然無菌,但氣管、支氣管卻是“對外開放”的空間,細菌隨時可以闖入,得此優(yōu)厚的待遇,焉有不大發(fā)展之理?于是氣管炎和支氣管炎就這樣形成。吸煙不停,炎癥不消,于是形成慢性氣管炎和支氣管炎。一旦形成,細小的支氣管因黏膜腫脹、痰液阻塞而通氣不良,部分肺泡不能擴張,“肺不張”的部分喪失了氣體交換的能力,氧氣吸不進、二氧化碳呼不出?;蚴窃谖鼩鈺r胸廓擴張,吸了進去,呼氣時胸廓收縮,卻呼不出來,在肺里形成不能更新的“死氣”。死氣占據(jù)的肺泡大多腫脹,名曰“肺氣腫”。“肺不張”、“肺氣腫”皆因細支氣管阻塞所致,所以稱為“阻塞性肺病”。慢性氣管、支氣管炎、阻塞性肺病,以及進一步發(fā)展導致的肺源性心臟病、呼吸衰竭等統(tǒng)稱為慢性呼吸道疾病。在我國這種慢性呼吸道疾病,十之六七是由吸煙或被動吸煙造成的。
我國居民死因的前三位疾病竟然無一例外皆與吸煙有一定的、而且是肯定的關系。故欲預防此類疾病,若不控煙,恐必勞而無功。據(jù)估算,目前我國每年約有100余萬人因吸煙死于相關疾病。最近,我國控煙協(xié)會為紀念我國政府加入世界衛(wèi)生組織《煙草控制框架條約》五周年,發(fā)布《控煙與中國未來》的文件,該文件預測,到2030年這一數(shù)字可能將達300萬!
300萬條人命,豈能漠然視之。我們的社會應該怎么做,我們每個人應該怎么做,很值得我們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