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中醫(yī)養(yǎng)生,各種書籍浩如煙海,理論博大精深。但其中的本源都不外乎天人相應,效法自然,即《黃帝內(nèi)經(jīng)》所說的“法于陰陽,和于術數(shù)?!蔽覈怨磐瞥纭绊槙r攝生”,所謂“攝”,就是養(yǎng),就是按照時間的變化來調(diào)節(jié)自我的作息,以達到調(diào)養(yǎng)身心的目的。
古人講究平日跟著太陽走,每月常向月亮看。就是把一天分為陰陽兩個部分,即白晝?yōu)殛?,黑夜為陰。又根?jù)白天太陽的變化,將陽加以細化,即上午時分的太陽持續(xù)上升,陽氣漸盛,此為“陽中之陽”;午后,太陽已由升轉降直至西斜,陽氣漸衰,陰氣開始積蓄,此為“陽中之陰”。
天人相應,順時養(yǎng)生古已由來。當東方既白,火紅的太陽漸漸溫暖了遠方的地平線,湛藍的天空投射出萬道金光時,人們一天的活動便開始了。披發(fā)舒展,慢步于庭,呼吸室外的新鮮空氣,接受大自然新一天的祈福。隨著太陽徐徐升高,陽氣越來越盛,而一夜的休息,使世間萬物重又恢復了活力。所以,古人總把一天中最消耗體力的勞作安排在上午九十點鐘來完成。
早上七八點鐘最宜鍛煉身體
按照中醫(yī)理論,最適宜鍛煉身體的時間是一天中陽氣最盛的上午,而不是陽氣初現(xiàn)的凌晨?,F(xiàn)代科學研究也表明,由于夜間萬物休眠,許多植物吐故納新,停止了凈化空氣的功能,空氣質(zhì)量較白天有所下降。大地初醒霧霾未散時,空氣質(zhì)量無疑最為糟糕。每日晨曦中,常見愛好晨練的人們趕早而起,朝霞未現(xiàn),已在街頭綠地、公園河畔舞劍行拳、跑步做操……其實,此時鍛煉身體弊大于利,應該選擇在太陽升起后的七八點鐘更適宜。
到了正午時分,升發(fā)到極致的陽氣開始漸減漸弱,陰氣則乘虛而入,此時的陽陰開始逐漸交接。古人主張效仿夜晚陰陽交接而眠,中午時分小睡片刻以調(diào)養(yǎng)身體,保持精力,適應外界環(huán)境的變化。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英國首相丘吉爾精力充沛,即使晚間只睡三四個小時,第二天仍然干勁十足,這正是得益于他讀書時期養(yǎng)成的每天午睡半小時的習慣。
午后階段陽氣漸衰,陰氣漸盛。養(yǎng)生家們會擇時抽暇讀書品茗,多不安排太劇烈的活動,陶冶性情恰到好處。到了晚間,陰氣盛極,屬陽的人體當躲避陰氣,按時而眠,靜息養(yǎng)身。古人強調(diào)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便是平日跟著太陽走的詮釋。
月相亦影響人體健康
人有七情六欲,而這情欲又與月亮一樣有圓缺的變化。人是自然界的一個組成部分,人的情緒變化與月相關系密切。農(nóng)歷每月的上半月情緒屬于上升期,而到了下半月情緒開始低落,如潮汐受月亮的影響一樣潮漲潮落,情隨起伏。
中醫(yī)認為,月亮的陰晴圓缺對人的健康有著重要的影響。月亮從初八至十五漸圓,人的精氣也由初八至十五漸盛,而其余時間都處在相對衰減的狀態(tài)。據(jù)此,古人提出,月初至上弦月(初八、九),下弦月(二十二、三)至月末這段時間,尤要注重養(yǎng)護精氣。生活中的大事小事都要豁達相對,樂觀處世,和氣為人。道家基于這點認識,也提出人的修行應當與時間相順應。這便是每月常向月亮看的哲理。
另外,古人認為四季的更迭與生活習性及養(yǎng)生也是息息相關的。比如夏天,酷暑高溫,夜短晝長,萬物生長迅速,陽氣旺盛。在夏季適當晚睡早起,使人體的陽氣與大自然陽氣相適應,靜心怡神,于偏盛的狀態(tài)中尋得一絲清涼與平和。到了冬季,溯風白雪,夜長晝短,百草折地,百獸蟄伏,陰盛陽衰,人體的生理狀況也相對低弱,同樣亦應效法自然,早睡晚起,呵護陽氣,養(yǎng)精蓄銳,迎接又一個春天。不僅睡眠如此,飲食也應該與四季植物的生長狀況相適應,采食當季成熟的菜蔬水果有利健康,孔子所講的“不時不食”便是這個道理。
中醫(yī)的養(yǎng)生觀念是極為寬泛的,也是非常具體的。人是自然界的一分子,《黃帝內(nèi)經(jīng)》曰,正氣存內(nèi),邪不可干。只要遵從自然界的法則,順應自然,保持恬淡的心態(tài),合理飲食加上適當運動,健康愉悅地生活就能夠養(yǎng)護精氣,延年益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