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2006年為分界點,以浙江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對準則變革前后上市公司資產減值會計行為方式進行細致考察,揭示出資產減值準則變革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為的具體影響,具體包括準則變革前后上市公司減值計提行為及減值轉回行為的變化及特征。
關鍵詞:資產減值準則;盈余管理;上市公司
一、背景分析
上市公司的管理層基于各種利益動機會對公司進行盈余管理。資產減值政策提供的選擇空間成為公司管理層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會計準則具有經濟后果,準則的變化很可能影響企業(yè)盈余管理方式的變化。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頒布了《企業(yè)會計準則第8號——資產減值》,對原來的資產價值準備做了較大的改革。新準則擴大了資產減值計提的范圍,特別是規(guī)定了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在建工程、長期股權投資等非流動資產的減值準備,一經計提以后年度不得轉回。這種制度安排的變革會給企業(yè)管理的盈余管理行為產生怎樣的影響,上市公司利用資產減值政策進行盈余管理的行為有什么新特點?新的資產減值政策是否對盈余管理有制約作用?這種分析,對于考察準則的預期實施效果及理解我國特定制度背景下,企業(yè)管理層的盈余管理行為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二、實證分析
我們選擇在滬、深兩市上市,且上市時間為2005年以前的浙江省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樣本公司共3g家。我們以2006年為分界點,對準則變革前后上市公司資產減值行為方式進行細致考察,揭示出資產減值準則變革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為的具體影響,具體包括準則變革前后上市公司減值計提行為及減值轉回行為的變化及特征。
(一)準則改革后,計提長期資產減值準備的公司明顯減少
我們對2005-2008年各年發(fā)生各項資產減值準備計提的公司數進行了統計(統計結果見表1)。表1顯示。2006年、2007年和2008年,對長期資產計提減值準備的公司明顯少于2005年的公司數。以各年計提固定資產減值準備的公司數為倒,2005年有20家公司,而2006年突然下降到7家公司,而后2007年、2008年的公司數與2006年基本相當。而計提存貨跌價準備的公司數量在2006年、2007年和2008年卻比2005年有所增加,這說明,由于新準則規(guī)定了長期資產減值準備不能轉回,運用長期資產減值準備進行盈余管理的功能受到抑制。因此,“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上市公0e34e9aa8455855655d08fd68e3bdee83098e05a5a71cee57904aa37e30d3927司改變利用長期資產減值準備來進行盈余管理的渠道,開始傾向于利用短期資產減值準備來調節(jié)利潤。
(二)準則改革后,上市公司對存貨進行計提減值準備的幅度大幅上升,存貨等短期資產的減值政策成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依托
對上市公司計提資產減值準備的方式進行考察以后,我們對上市公司計提資產準備的幅度進行細致考察。分析結果見表2,該表統計了準則改革前后上市公司不同資產減值準備占全部減值的比例及其變化趨勢。
表2反映了2005、2006、2007年和2008年上市公司各項計提減值準備金額占全部減值準備的比例關系。從表中可以看出,2005年計提金額排前三位的資產減值準備分別是壞賬準備、存貨跌價準備和固定資產減值準備。它們分別占整體的30.30%、28.49%和27.92%;2006年計提金額排在前三位的資產減值準備和2005年相同,也是壞賬準備、存貨跌價準備和固定資產減值準備,分別占整體的52.28%、19.80%和17.60%,2007年發(fā)生了比較明顯的變化,分別占整體的52.45%、35.53%和4.64%,2008分別占52.32%、35.60%和4.95%。2007年和2008年計提金額排在前三位的資產減值準備和前兩年相同,同樣也是壞賬準備、存貨跌價準備和固定資產減值準備。值得注意的是,表中2005-2007年計提的壞賬準備占整體的比例逐年提高,由2005年的38.30%到2006年的52.28%,再到2007年的52.45%,分別提高了13.98和14.15個百分點。由此可見。準則變革后,管理層強化了對壞賬準備的計提利用,該手段在盈余管理的重要性進一步提升。而計提的固定資產減值準備所占的比例由2005年的27.92%下降到2006年的17.60%,再到2007年的4.64%,兩年時間一共下降了23.28個百分點。相較來說,2008年的數據和2007年相比沒什么多大的變化,這是因為2008年是準則變化后的第二年,各上市公司對于計提壞賬準備的政策不會有多大的改變。筆者認為引起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在新資產減值準則出臺后利用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在建工程等長期資產進行盈余管理的手段將受到限制的情況下,計提的長期資產減值準備無法轉回,只會減少當期的利潤。所以,企業(yè)對于長期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能少提就少計提。這一政策的改變,還導致了上市公司轉而更傾向于利用短期資產減值準備來進行盈余管理。
(三)新準則實施前一年,上市公司的資產減值轉回達到高峰
根據需要對減值轉回時間進行安排也是資產減值政策給企業(yè)管理層進行盈余管理的重要機會。由于2006年長期資產減值準備轉回的規(guī)定發(fā)生了重大變化。這一變化是否會對上市公司安排資產減值金額的時間分布發(fā)生變化。我們對樣本公司在準則變化前后各項資產轉回的金額進行統計。統計結果見表3,從表3的資產減值轄回金額的平均值可以看出,不管是流動資產還是長期資產,其減值準備的轉回數額在2006年都遠遠高于2005年、2007年和2008年。而且2006年短期資產減值準備轉回額的平均值又明顯低于長期資產減值準備轉回額的平均值。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長期資產減值準備限制轉回后,上市公司充分利用短暫機會,進行盈余管理。
我們進一步分析各項資產減值轉回比例的年度變化(結果見表4)。
表4反映了2005、2006、2007年和2008年轉回各項減值準備金額的比例關系。從表中可以看出,2005年轉回金額排在前三位的資產減值準備分別是壞賬準備、存貨跌價準備和固定資產減值準備,分別占整體的58.63%、19.18%和9.04%;2006年轉回金額排在前三位的減值準備分別是壞賬準備、固定資產減值準備和存貨跌價準備,分別占整體的44.54%、38%和11.08%,轉回的固定資產減值準備占整體的比例大幅度提高,由2005年的9.04%上升到2006年的38%,增長了28.96%之多,轉回金額僅次于壞賬準備,排在第二位。轉回的長期股權投資減值準備占整體的比例也有所提高,從2005年的3.73%到2006年的4.33%,上升了0.6個百分點。導致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頒布的新資產減值準則中明確規(guī)定: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在建工程等長期資產的減值損失一經確認,在以后會計期間不得轉回。這一規(guī)定意味著上市公司從準則實施日起,其以往會計年度計提的長期資產減值準備將不能沖回,這對上市公司的利潤將產生很大影響。因此,2006年被視為資產減值準備沖回的最后期限,如果上市公司以往年度計提的長期資產減值準備沒有及時轉回,那就會徹底淪為沉沒成本,表中固定資產減值準備轉回金額所占比例的大幅度提高驗證了這一點。同時也解釋了為什么2007年和2008年上述長期資產減值準備為0。同時,2006年與2005年相比,存貨跌價準備轉回金額所占的比例有所下降,由2005年的19 18%下降到2006年的11.08%,下降了81個百分點,壞賬準備2006年與2005年相比。轉回金額所占的比例由58.63%下降到44.54%,降幅有14.09%之多。這主要是因為存貨跌價準備和壞賬準備不適用于新頒布的資產減值準則中關于資產減值準備不許轉回的規(guī)定,即企業(yè)在2007年以后仍可以按照準則關于資產減值跡象的要求計提和轉回壞賬準備、存貨跌價準備等。在2007年,壞賬準備和存貨跌價準備轉回的金額又分別上升至46.18%和53.82%。而且2008年和2007年的差別不大??梢?。在利用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在建工程等長期資產進行盈余管理的手段被限制后,上市公司更傾向于利用短期資產減值準備來進行盈余管理。這也就說明了盡管新的資產減值準則關閉了利用固定資產和長期股權投資等長期資產減值準備的轉回來操縱企業(yè)盈余的大門,但其仍然有其他的途徑來進行盈余操控。
總之。以上分析表明在利用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在建工程等長期資產進行盈余管理的手段被限制后。上市公司更傾向于利用短期資產減值準備來進行盈余管理。統計數據表明那些在此前年度通過計提減值準備私藏利潤,或需要通過轉回來滿足某些經濟指標要求的公司,存在趕“末班車”的行為,即在此期間尋找各種理由將資產減值準備集中沖回。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新資產減值準則的頒布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在某些細節(jié)之處的可操作性仍然不強,而且企業(yè)仍然有其他的選擇進行利潤操縱。因此新資產減值準則對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影響程度有限。
三、對策DB6aC9+5TgPwpIR6cAZUlfpxyaJ9iWmXNIRl3pXlKo8=建議
資產減值準則變革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間,但其影響程度還是有限。結合上述實證研究的分析,提出以下幾點建議,旨在縮小上市公司利用資產減值準則進行盈余管理的空間,提高會計信息質量。
(一)完善會計準則,縮小資產減值會計政策的選擇空間
新的會計準則實施后,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間,但是還是存在一些隱患。新的資產減值準則在資產減值準備方面規(guī)定更加具體,操作性也更強,對于禁止長期資產減值準備轉回的規(guī)定,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上市公司利用固定資產等長期資產進行盈余管理的手段,但是壞賬準備、存貨跌價準備等短期資產減值準備仍然可以繼續(xù)沿用減值準備來操縱利潤。因此,準則制定機構可以按照商品、行業(yè)的特點,分行業(yè)分區(qū)域地制定相應的計提方法和比例,并定期修正。而且對于其轉回也應該規(guī)定合理的限制性條款,以制約利用資產減值準則進行盈余管理的行為。還有,計提資產減值準備是根據最新得到的可靠數據進行會計估計,如果不允許對已確認的資產減值損失予以轉回,實質上就是否認了市場環(huán)境因素的變化,使資產的真正價值得不到真實的反映,從而誤導信息使用者的投資決策。由此可見,允許資產減值準備的轉回更符合理論邏輯,以降低相關性為代價的不允許資產減值準備轉回的規(guī)定只能是短期內的權益之計。
(二)加強資產減值準備的審計監(jiān)督
資產減值準備項目存在內容特殊、金額較大、性質敏感、情況復雜等特點,這往往容易造成在會計核算過程中,發(fā)生錯報或漏報的風險很大。因此,在對該賬戶實施審計時,應由專業(yè)理論知識比較扎實、職業(yè)經驗較為豐富的注冊會計師制定合理的審計策略、執(zhí)行適當的審計程序,從而客觀公正地評價被審計單位減值準備提取的正確性和公允性。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企業(yè)會計準則[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2]孫錚,王躍堂資源配置與盈余操縱之實證研究[J]財經研究,1999(4)
[3]周忠惠,羅世全,上市公司資產減值會計研究會計研究[J]2000(9)
[4]趙春光,資產減值與盈余管理[J]會計研究,2006(3)
[5]張曉鋒,中國上市公司資產減值實證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08
[6]王麗,基于資產減值政策的盈余管理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8
[7]孫萍,張敏,新資產減值準則的變化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響研究,經濟研究導刊,2009(6)
[8]王芳,資產減值準則的實施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響的實證研究[D]吉林大學,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