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中,歷史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地采用符合實際的、較為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使學生不斷提高知識水平和能力水平,培養(yǎng)其不可或缺的實際能力。
一、根據新教材編排的特點,從根本上變革學生掌握知識的方式和過程
歷史教材在內容表達上采用提出問題→分析→討論→歸納這一基本模式。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提出問題,進行分析,展開討論。在熱烈討論的氛圍中,教師要鼓勵學生自己動手通過多種方式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并歸納出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情境,注重培養(yǎng)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自主地去探索、研究,使學生在自主學習的氛圍中逐步形成不斷質疑、樂于探究、努力上進的精神。比如在學習“秦王掃六合”時,筆者讓學生事先準備一個課本劇,他們積極查閱資料,設計臺詞,設計表演的動作。在上課時,由三位同學表演,一位扮演秦始皇,兩位扮演百姓,在市場上因為重量單位不統(tǒng)一而發(fā)生爭吵。其他同學被他們幽默的表演感染,同時發(fā)散思維,認識到統(tǒng)一貨幣、度量衡、文字的重要性。
二、開展研究性學習,讓學生養(yǎng)成自主探究、不斷創(chuàng)新的意識和習慣
在學習“和同為一家”時,筆者以學生為學習主體,要求學生通過設計表格來歸納本課主要內容。在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之前,教師不做任何說明,但要時刻注意收集學生的反饋信息,根據反饋信息及時做階段性的引導。在第一階段,筆者發(fā)現少數學生無從下手,部分學生急于先畫表格,而教材還沒有完全看明白。只有少數學生思考得比較充分。這時,筆者及時進行思路和方法的指導,確定方向后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學會與其他同學合作查找資料,運用資料、結合自己已有的知識去解決問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了充分發(fā)揮,學生獲得了親自參與學習的積極體驗,培養(yǎng)了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培養(yǎng)了收集資料、分析資料和得出結論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學會了溝通合作,培養(yǎng)了團隊精神,提高了綜合應用能力。
三、把握學科特性,讓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歷史學習方法
歷史學習與其他學科有所不同,要記憶的知識更多,有的需要死記,如年代、人物、地點等;有的需要理解記憶,如歷史影響、人物功過等。沒掌握這些基礎知識,會給今后的學習造成障礙。一部分學生在上課時,往往機械地聽課,只聽不記,不思考,甚至打瞌睡、做小動作;復習時,只看書,不動筆去做,思想不集中,有時半天也沒有復習完一課的內容;練習時,懶于動腦,抄襲作業(yè)。這種刻板僵化的、完成任務式的、不愿下真功夫的學習方法,勢必造成學習成績不理想。教育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毙陆滩募訌娏嘶顒犹骄績热?,充分體現了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教學理念。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適當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利用各種教學資源,盡可能地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使學生找到合適自己的學習方法。如在導入語中向學生介紹主要人物的故事時,學生精神抖擻,課堂上充滿歡樂愉快的氣氛;對于教材中“動腦筋”中的問題,老師可不作答,甚至還可以再提出一連串的問題。
四、了解學生差異,分層次教學,激發(fā)學生的成功欲望
不同層次的學生理解掌握同一知識的能力總是有一定差別的。教學中如果用同一種教學方法或向不同學生提出同一要求,將會出現“有的吃不飽,有的吃不了”的現象。因此,筆者在教學中針對學生實際,采用分層次教學來解決這一矛盾。特別是設計每課作業(yè)時,要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觀念。對學生的作業(yè)進行精心設計,有利于實施分層次教學,有利于學生鞏固基礎知識,提高能力水平。教學實踐證明,知識分層處理是一個比較復雜的綜合的教學問題,需諸多的因素合理組合。在分層次教學中,教師要特別注意學生的接收狀態(tài),要善于為他們“爬坡”架設階梯,使學生既深刻理解,又會靈活應用。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對不同層次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輔導方法,促進優(yōu)等生能力的發(fā)展,調動潛力生學習的積極性。如作業(yè)的深度、考試試題的檔次、課堂提問的難度等都因層次而定,使各層次的學生都能接受。由于采用的方法針對性強,符合學生實際,各類學生圍繞教學目標能夠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經過努力,都能解決提出的問題。隨著問題的解決,學生們獲得一種成功的體驗,增強了學習信心,從而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均能得到良好的發(fā)展。
總之,教師應該有一顆恒心,要經常深入學生,觀察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反思,不斷改進,促使學生進入自我發(fā)展、自我完善的理想狀態(tà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