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自實施以來,秉承新的教學理念和要求,真正將課堂教學從以“師”為本過渡到以“生”為本,取得了顯著成效。要提高課堂效率,最根本的問題還是學生的興趣問題。因此,新課改下政治教師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愛上政治課,以實現(xiàn)政治課智育和德育的雙重功能顯得尤為重要。下面筆者結合近幾年的教學經(jīng)驗,談談政治教學中應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注重情感熏陶,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新課改下,政治課堂并不僅僅是簡單的教與學的過程,還是教師與學生共同成長的過程。師生只有達到情感上的共鳴,才能使這一過程更真實。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tài),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tài)度。這就要求教師在傳授基礎知識的同時,還應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注重情感熏陶,要求教師真正走到學生中去。如果教師平時說話輕柔一點,講話語速慢一點,態(tài)度親切一點,自然會給學生一種親切感,學生就會愿意與教師進行情感的溝通??傊?,要以教師的情感帶動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受到感染,提高認識。如在教學中為學生播放汶川、玉樹等抗震視頻,同學生一起觀看“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典禮”,以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提高學生對國家和社會的感觀認識,使教學水到渠成。另外,情感熏陶并非情感灌輸,而是引導學生“用心說話”。順應教育的發(fā)展,政治教學應多點問題,少點教條主義。學生只有從內心出發(fā)進行思考、判斷、選擇,才會樂于學習這門課。
二、創(chuàng)設學習新情境,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新課改下的課堂教學不再拘泥于“傳道”,而更注重“授業(yè)解惑”,教學方式也發(fā)展到“師生交流、生生交流”的開放模式。在情感熏陶中,教師通過各種途徑引起學生的注意,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學生表示認同、愿意接受所產生的情感體驗尚未內化而轉變?yōu)榍楦袘B(tài)度,只是暫時的;其表情行為上的喜怒哀樂及言語上的贊同、惋惜或反對也往往不固定,轉瞬即逝。而豐富多彩的活動是情感形成和轉變的基礎,也是豐富情感的途徑和推動情感發(fā)展的動力。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創(chuàng)設新的學習情境,對學生的這種情感進行鞏固,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引導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保持學習興趣
高中生處于好奇心強、注意力易轉移的青春期,對政治課的興趣可能會不穩(wěn)定,需要教師引導其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習興趣得以保持。
首先,要引導學生養(yǎng)成質疑的習慣。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質疑,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教師要對質疑的方法進行指導,培養(yǎng)學生科學思維的能力,鼓勵學生大膽懷疑、大膽想象、大膽創(chuàng)新,并能對共性的看法或結論提出質疑。
其次,要引導學生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在教學中,教師可采用問題教學法,通過設置問題情境,讓學生獨立自主地發(fā)現(xiàn)、思考并解決問題。通過實驗、操作、調查、信息搜索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活動,讓其經(jīng)歷探究過程,獲得知識與能力,并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掌握好所設問題的難度,過于簡單的問題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發(fā)散性思維成效不大,而過難的問題則會打擊學生的自信心,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最后,要引導學生養(yǎng)成合作學習的習慣。教師的一切課堂行為,都是發(fā)生在學生——同伴群體關系環(huán)境之中的。學生之間的關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對學生的學習成績、社會化和發(fā)展的影響都更強有力。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并不矛盾,相比較來說,學生與同伴的交流更易碰撞出靈感的火花,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的活動方式可以多種多樣,如對于一些單靠學生個體能力難以解決的知識或問題,可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使問題得以解決,讓他們學會互相幫助、互相學習、互相監(jiān)督;對于一些有難度的問題則可采取探究性學習方式使問題得到解決。[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