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中醫(yī)辨證論治配合西藥治療帶狀皰疹的療效。方法:將60例患者隨機分為2組,觀察組在中醫(yī)辨證論治基礎上,配合西醫(yī)治療。對照組采用單純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比較2組在療程結束后的近期療效及疼痛恢復情況。結果: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1)。結論:中醫(yī)辨證論治配合西藥治療帶狀皰疹的療效優(yōu)于單純常規(guī)西醫(yī)西藥治療。
關鍵詞:辨證論治;帶狀皰疹;療效
中圖分類號:R752.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01-0021-02
帶狀皰疹,中醫(yī)又名“纏腰火丹”“蛇丹”,是皮膚科較常見的多發(fā)病,臨床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治療十分棘手,筆者采用中醫(yī)辨證論治結合常規(guī)西醫(yī)西藥治療帶狀皰疹30例,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本院2004年5月-2008年5月收治60例帶狀皰疹患者,全部病例均符合《臨床皮膚病學》診斷標準。其中男33例,女27例;輕度疼痛18例,中度疼痛22例,重度疼痛20例;受侵犯神經:三叉神經12例,頸、臂叢神經17例,肋間神經15例,腰骶神經21例,沒有同時侵犯2種神經的病例。將患者隨機分為2組,2組所選病例在治療例數、性別、年齡、發(fā)病時間及受累神經上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排除病例:病程超過1周以上始來診者,不規(guī)律自行服用抗病毒藥物及其他中成藥者,對阿昔洛韋過敏者,嚴重心、肝、腎疾患或全身衰竭者,腫瘤患者,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應用皮質類固醇激素或免疫抑制劑者,妊娠及哺乳期婦女。
2、治療方法
2.1對照組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阿昔洛韋0.5g加入5%葡萄糖溶液或生理鹽水250mL中靜滴,每天1次;維生素BJ片20mg,口服,Tid;甲鈷胺片500mg,口服,Tid;芬必得,0.3g口服,Bid;噴昔洛韋乳膏10g外用。4周后統(tǒng)計療效。
2.2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基礎上,配合中醫(yī)辨證論治。4周后統(tǒng)計療效。
2.2.1肝膽濕熱型癥見起紅赤皰疹,皰壁緊張,紅灼痛如針刺,后結干痂,可伴有口苦咽干,渴喜熱飲,煩躁易怒,大便瘀結,舌尖紅,苔黃或燥,脈弦數。治宜清肝泄熱,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龍膽草10g,炒柴胡15g,黃芩15g,車前子30g,川木通12g,炒梔子12g,生蒲黃15g,五靈脂15g,蜈蚣2條。
2.2.2氣虛血瘀型癥見年老體衰,皰疹消退后,仍劇痛不止,可伴有全身乏力,局部刺痛,舌質淡,或瘀點,苔薄白,脈緩。治宜益氣活血,散瘀通絡止痛,方用補陽還五湯加減:黃芪60g,當歸lOg,桃仁15g,紅花6g,赤芍30g,川芎15g,全蝎10g,蜈蚣2條。
2.2.3脾虛濕盛型癥見起黃白水皰或大皰,皰壁松馳易于穿破,滲水糜爛或見化膿,重者壞死結黑痂,可伴食欲不振,腹脹便溏,舌質淡胖,苔黃膩,脈濡緩。治宜健脾利濕清熱,方用藿樸夏苓湯加減:藿香15g,厚樸15g,杏仁15g,生薏苡仁30g,白蔻仁15g,法夏15g,川木通12g,滑石18g,淡竹葉10g,澤瀉15g,蜈蚣2條。
2.2.4引經藥根據所患部位不同加引經藥,皮損發(fā)于頭面、眼角者,加白芷、石決明等;發(fā)于頸部者加牛蒡子、野菊花;皮損發(fā)于上肢者加桑枝、姜黃等;皮損發(fā)于胸腹者加川楝子、香附等;皮損發(fā)于下肢者常加黃柏、牛膝等。
3、觀察指標與統(tǒng)計學方法
針對皮損恢復情況及疼痛進行綜合觀察。治療結束后對疼痛的近期療效和預后2個指標進行評價。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
4、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4.1療效標準治愈:疼痛全部消退,水泡完全結痂或脫落;顯著改善:皮疹消退50%-80%,疼痛較治療前明顯好轉;改善:疼痛改善,皮疹消退30%-50%;無效:疼痛無改變,皮疹消退30%以下。在4周以內疼痛消退為痊愈,4周后仍有明顯疼痛者為好轉。預后判斷以是否發(fā)生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為判斷標準,以4個月為限,4個月以上仍有局部持續(xù)性疼痛者為有后遺神經痛,否則為無后遺神經痛。
4.2治療結果
4.2.12組后遺神經痛比較觀察組30例中有后遺神經痛者6例,占20%;對照組30例中有后遺神經痛者16例,占53.3%。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4.2.22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5、討 論
中醫(yī)認為帶狀皰疹的發(fā)生與情志內傷、氣郁化火,氣虛血瘀,脾虛濕盛有關,故臨床分型論治。肝經濕熱型以疏肝清熱、止痛為大法,方以龍膽瀉肝湯加減:方中龍膽草為君,專瀉肝經實火;黃芩、山梔清熱燥濕、導熱下行;澤瀉、木通、車前子清熱利濕,使?jié)駸峤浶”愣?;蒲黃、五靈脂活血化瘀止痛;柴胡疏肝引經;全方有清熱利濕,化瘀止痛之效,用之得當,療效確切。更妙在蜈蚣,能通經入絡。又祛風鎮(zhèn)靜止痛,使肝火清,熱毒解,疼痛止,帶狀皰疹故能速愈,并減少后遺神經痛發(fā)生?!熬貌”靥?、久病必瘀”,病久氣虛血瘀,氣滯血瘀,則宜益氣活血,年老體弱患者遺留頑固的神經痛癥狀,病程持久,疼痛劇烈,甚則徹夜難眠。其緣于正氣虛弱,正不勝邪,又因經絡阻塞,“不通則痛”,病程遷延所致。多施以益氣活血,散瘀通絡止痛之品使經絡疏通,氣血流暢,疼痛得止。常以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以生黃芪為君藥,用量60g,取其大補脾胃之元氣,使氣旺以促血行,祛瘀而不傷正,益氣而能托毒外出,能推動血運,配合當歸、川芎、桃仁、赤芍等活血化瘀,酌加全蝎、蜈蚣,能通經入絡,又祛風鎮(zhèn)靜止痛。脾失健運,濕邪內生,蘊濕化熱,濕熱內蘊,外溢皮膚而生,治宜利濕清熱,方用藿樸夏苓湯加減,方中:藿香、厚樸解表化濕和中、散結除滿;杏仁宣利上焦肺氣,氣化則濕亦化;生薏苡仁滲利濕熱而健脾;白蔻仁芳香化濕,行氣寬中;川木通、滑石、淡竹葉甘寒淡滲、增強清熱利濕之功,諸藥合用,清熱除濕、止痛。
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年齡越大疼痛越重,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這已成為本病最大難題。抑制病毒繁殖及提高細胞免疫是治療本病的關鍵。阿昔洛韋是目前治療本病的首選西藥,它能選擇性地抑制和滅活DNA多聚酶,阻斷DNA合成,有較強的抗水痘一帶狀皰疹病毒作用,分子鎊小,在組織內分布廣泛,用于治療帶狀皰疹已被證明有較好療效,但對神經痛的改善效果不甚理想,需綜合應用其它藥物。文獻記載,益氣養(yǎng)陰、活贏化瘀類中藥有調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之作用,有助于受病神經的修復,防治帶狀皰疹神經痛的發(fā)生。輔以營養(yǎng)神經的維生素B片,甲鈷胺片,進一步促進受損神經的恢復。筆者近幾年臨床觀察表明,應用傳統(tǒng)醫(yī)學辨證論治配合常規(guī)西藥綜合治療帶狀皰疹,的確療效顯著,且在縮短病程、減輕疼痛、預防后遺神經痛方面具有良好效果。
參考文獻:
[1]趙辨,臨床皮膚病學[M],3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216-1217
[2]胡克強,劉復興,劉復興治療帶狀皰疹經驗舉要[J]_云南中醫(yī)中藥雜志,2001,22(1):23
[3]張思平,趙政龍,劉金麗,等,阿昔洛韋聯合甘露醇和地塞米松治療帶狀皰疹的療效觀察[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05,21(3):233
[4]章毓秀,米德健,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老年帶狀皰疹66例,江蘇中醫(yī)藥,2002,23(10):36
[5]王啟才,楊駿,針灸治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4: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