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脊髓損傷;膀胱功能障礙;護理
中圖分類號:R256.5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05-0084-02
本科自2006年10月~2009年8月,共收治脊髓損傷(SCI)患者伴膀胱功能障礙患者20例,在護理人員的精心護理下,無1例患者導致膀胱功能障礙,且16例患者經(jīng)治療后無需置保留尿管,療效滿意?,F(xiàn)將本科運用中西醫(yī)結合康復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1 病例資料
本組患者男13例,女7例;年齡17~40歲?;颊呓?jīng)CT及MRI檢查均為脊髓損傷,損傷為T10~L4,14例患者手術治療,其他保守治療。本組有4例患者無需置保留尿管,其他置保留尿管時間平均16.5 d。有16例患者不帶尿管出院。
2 護理方法
2.1 心理護理 耐心做好解釋工作,消除患者緊張或恐懼心理,保持心情平靜,讓患者充分認識膀胱功能障礙是可以控制的,結合療效顯著的患者談成功的體驗,幫助患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向患者說明訓練的目的及方法,取得配合。
2.2 膀胱功能障礙的康復護理
2.2.1 持續(xù)引流期的護理 對于留置導尿管初期的患者,筆者的做法是不夾閉尿管,保持膀胱的空虛狀態(tài),避免閉尿肌的過度牽伸和疲勞。一般3~4 d后夾閉尿管,輸液者每2 h放尿1次。不輸液者4 h放尿1次。夜間可延至6 h,便于保持膀胱一定容量。防止攣縮。為防止尿路感染。每日清洗會陰部1~2次,生理鹽水或0.5%碘伏消毒尿道口。根據(jù)病情需要1~2周更換1次尿管,并定期用慶大霉素沖洗膀胱。留置尿管期間鼓勵患者多飲水,每天保證1500~2500 mL的進水量。同時服用維生素C以酸化尿液。一般留置尿管2~3周后可拔除尿管進行手法排尿,對于不能排出者繼續(xù)留置。
2.2.2 間歇性導尿的護理 為使膀胱能夠周期性擴張,刺激膀胱功能恢復,間歇性導尿已成為急慢性脊髓損傷患者膀胱管理最常使用的方法。筆者的做法是,每隔2~4 h或膀胱區(qū)膨隆或患者有尿意后導尿1次,不留置導尿管。導尿時宜選擇適宜的尿管,插入時動作要輕柔,以免損傷尿道或反復插管致尿道粘膜水腫。在兩次抽管間鼓勵患者自行排尿。間歇導尿對具有適應性的低壓性膀胱,尿路無梗阻且具有良好順應性的患者,此法是比較有效且經(jīng)濟的方法。但嚴重泌尿系感染、發(fā)熱、尿道畸形、梗阻、尿道炎及攣縮膀胱貯尿量最低于200 mL,以及明顯輸尿管反流,腎積水,腎功能不全者應禁用。
3 SCI致膀胱功能障礙康復鍛煉
為了使患者盡早地建立自主排尿節(jié)律,避免尿路感染,不施行或少施行導尿,免除隨身攜帶尿袋,盡可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SCI后盡早的為患者實行膀胱功能鍛煉是非常重要的。
MEMON等認為,必須符合(1)膀胱容量和順應性能持續(xù)4 h不導尿;(2)尿液鏡檢WBC<10個/HP;(3)無發(fā)熱;(4)無持續(xù)性菌尿等條件者才能進行膀胱的再訓練。臨床工作中一般采用手法加傳統(tǒng)的中醫(yī)針灸技術為患者做康復治療,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3.1 手法康復療法 當膀胱充盈至膀胱底達到臍下兩指時,即可進行手法按摩排尿。具體方法如下:操作者用單手由外向內按摩患者下腹部,用力需均勻,由輕而重,待膀胱縮成球狀時,一手托住膀胱底,向前下方擠壓膀胱。排尿后,操作者將左手放在右手背上加壓排尿,待尿液再外流時,松手再加壓1次,力求排尿,殘余尿小于100 mL。對尿失禁患者,用力要稍大,方向朝向會陰部。為痙攣性癱瘓者,按摩時間約15 min,手法要輕。同時應用皮膚膀胱的反射作用,刺激患者大腿內側,叩周恥骨上區(qū),牽拉陰毛,擠壓陰莖頭,擴張肛門等。以誘發(fā)逼尿肌收縮,尿道外括約肌舒張,在訓練中應逐步培養(yǎng)患者排尿意識,進行體位訓練,指導患者于每次排尿時有意識地做正常排尿動作,使協(xié)同肌配合,以利于排尿反射的形成;能站立的患者指導站立排尿意識訓練,利于膀胱內沉淀排出,殘余尿減少。
3.2 中醫(yī)康復療法 SCI致膀胱功能障礙屬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癃閉”的實證范疇,中醫(yī)學理論認為因經(jīng)絡受損致膀膀氣機不化致小便點滴不出或淋漓不盡,病位在膀胱,與三焦、肺、脾、腎的關系最為密切。臨床工作中運用祖國醫(yī)學經(jīng)絡理論經(jīng)學位按壓針刺誘導膀胱排尿效果明顯。常用的方法有電針、會陽穴,或者采用常規(guī)取中極、關元、膀胱俞、三陰交、血海、太沖、支溝、陰陵泉、百會、足三里、太溪等穴位針刺治療,均能刺激神經(jīng)傳入纖維,反射性興奮脊髓及高級排尿中樞,使排尿中樞將沖動傳至膀胱,支配逼尿肌及括約肌,促進二者協(xié)調運動完成排尿反射。同時針對合并癥給予內服外用中藥效果良好。
4 討論
SCI后膀胱功能障礙的康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臨床的康復護理中筆者運用持續(xù)導尿,間歇性導尿和功能康復等方法使膀胱規(guī)律性充盈與排空而達到接近生理的狀態(tài),可促進脊髓低位中樞與大腦間的聯(lián)系,這是SCI患者盡量建立反射性膀胱的基礎。手法操作的輕柔并保持操作的無菌性是降低泌尿系感染的保證,最終使SCI患者達到:①不用導尿管;②隨意或雖不隨意但能有規(guī)律地排尿;③沒有或僅有少量殘余尿的目的,以盡可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收稿日期:201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