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目的:觀察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周圍性面癱的療效。方法:將120例周圍性面癱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治療組各60例,對照組應用常規(guī)西藥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針刺、中藥治療,觀察2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5.0%,對照組為83.3%,2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結論: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周圍性面癱療效滿意,安全,無明顯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周圍性面癱;中西醫(yī)結合療法;針刺
中圖分類號:R255.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08-0030-02
周圍性面癱是指特發(fā)性面神經麻痹,又稱貝耳麻痹,是指原因不明、急性發(fā)病的單側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系常見病。面部一側癱瘓,表現(xiàn)為口眼歪斜之狀[1]。此病可發(fā)于任何年齡,常急性起病,若治療不及時,往往會留下一定的后遺癥。本科自2007年10月~2010年10月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周圍性面癱患者60例,取得較好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20例周圍性面癱患者均來自本科住院病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及對照組。治療組60例,其中男27例,女33例;年齡15~69歲,平均年齡45.9歲;病程1~8 d,平均4.1 d。對照組60例,男31例,女29例;年齡17~67歲,平均年齡46.2歲;病程1~8 d,平均4.0 d。2組一般資料經統(tǒng)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神經病學》[2]制定:(1)起病急驟,病前多有受涼、吹風或咽炎史,少數(shù)患者于病前幾天可有耳后、耳內疼痛或面部不適等前期癥狀;(2)一側面部肌肉麻木癱瘓 口眼歪斜,眼裂增大,眼瞼閉合不全或不能閉合,額紋及鼻唇溝變淺或消失,蹙額、皺眉、示齒、鼓頰障礙、漱口漏水、進餐時食物殘留齒頰之間;(3)部分患側可出現(xiàn)舌前2/3味覺減退或消失聽覺過敏,少數(shù)可出現(xiàn)耳部皰疹。排除腦血管意外、中耳炎、腫瘤、腦膜炎、手術損傷、格林巴利等引起面癱的疾病。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單純西藥治療,予0.9%生理鹽水250 mL加病毒唑注射液0
gmZ1OiYsU7iMERrdv8HNCw==.6 g,地塞米松10 mg(地塞米松連用5 d后逐漸減量)靜脈滴注10 d后停用。維生素B10.1 g,肌內注射,每天1次,維生素B12 0.5 mg肌內注射,每天1次,10 d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隔3 d再進行下1個療程治療,連用1個月。腺苷鈷胺0.75 mg口服,每天3次,10 d為1個療程,眼瞼閉合不全時配以眼藥水滴眼。
1.3.2 治療組 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用針刺及自擬中藥外用。取穴:陽白、攢竹、太陽、顴髎、下關、迎香、地倉、頰車、曲池、合谷、風池。操作:選用直徑0.25 mm,長50 mm毫針平刺陽白、攢竹,再直刺太陽、顴髎、下關,斜刺迎香,針尖朝向對側睛明穴,地倉透頰車,曲池、合谷、風池3穴備用,每次取穴1~2直刺,采用平補平瀉針法,得氣后,接通電子針灸治療儀,采用連續(xù)波,電流量大小以患者能夠忍受為標準,每天1次,每次30 min,5次1個療程。中藥處方:白芥子30 g,荊芥20 g,牙皂20 g,白芷20 g,冰片4 g。共碾細為末,分6份,用醋調敷于患面頰部,再用膏藥固定,冬天適度加溫,每次30~40 min,每日2次,切不可超時,7 d為1個療程。
2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2.1 療效標準 參照《中醫(yī)內科疾病診療常規(guī)》療效標準[3]。痊愈:癥狀完全消失,口眼端正,鼻唇溝對稱,皺眉、閉目、露齒鼓腮、撅嘴等恢復正常;好轉:癥狀體征改善,但遺留不同程度的面肌功能障礙,如外觀面部有輕微不對稱,眼瞼閉合欠佳,大笑時口角稍歪斜等;無效:癥狀、體征無改善。
2.2 治療結果 見表1。
3 討論
周圍性面癱的最常見誘因為顳骨內病變,其機制為引起面神經出血、貧血、炎癥水腫、受壓、牽張、斷裂及碎裂等,進而導致面神經麻痹。治療上應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促進功能恢復為原則。急性期應盡早使用激素和維生素B族藥物,以促進局部面神經炎癥水腫的吸收。恢復期繼續(xù)使用維生素B族藥物同時配以擴張血管的藥物,以調節(jié)血管神經功能,有利于神經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收縮,提高組織代謝能力,促進神經再生。
周圍性面癱屬于中醫(yī)學卒口噼、口眼歪斜范疇,其病機為人體正氣不足、脈絡空虛、風邪趁虛侵入經絡,局部氣血不通,經脈失于濡養(yǎng),經筋弛緩不收所致。外用白芥子、牙皂,辛溫散寒開竅祛皮里膜外之痰;荊芥、白芷香氣濃厚,味辛力厚芳香上達能祛風散寒,通肌腠入陽明;冰片辛香走竄、氣浮飛揚,引諸藥直達病所,諸藥共奏祛風、除痰、化瘀、通絡之目的。針刺可以消除病變局部缺血狀態(tài),修復損傷的面神經,調節(jié)人體微循環(huán)等功效。故在西藥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配以中醫(yī)療法,中西醫(yī)結合,各取所長,從而收到較好的臨床療效。
參考文獻:
?。?]遲慶濱,史慧玲.針藥結合治療面癱75例臨床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04,20(7):15.
?。?]王維治.神經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90.
[3]朱文鋒.國家標準應用中醫(yī)內科疾病診療常規(guī)[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266.
(收稿日期:2011-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