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一門兼具工具性和審美性的綜合性基礎(chǔ)學科,其工具性以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能力為首要任務(wù),其審美性則以陶冶學生的情感生命為終極目標。但在教學實踐中,漠視審美需求、忽視審美培養(yǎng)的現(xiàn)象卻十分普遍,功利地將語文教學簡化為知識的簡單灌輸、概念的抽象臨摹和文化的機械復制,使原本充滿生機活力、洋溢美麗情感的語文教學變得干巴巴、生吞活剝,變得枯燥單調(diào)、孤立呆板,導致學生對語文學科“最感覺干燥而無生趣”[1],并招致社會各界屢屢嚴厲的批評和質(zhì)疑。
一、語文教學審美功能的概念內(nèi)涵
所謂審美,即“領(lǐng)會事物或藝術(shù)品的美”[2],是人類掌握世界的一種特殊形式,指人與世界(社會和自然)形成一種無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關(guān)系狀態(tài)。所謂語文教學的審美功能,是指在語文教學活動中,通過對文學作品的欣賞和學習,傳授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