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新媒體成長起來的年輕人與之有著天然的聯(lián)系,他們是新技術的熱衷者、信息的消費者、制造者、傳播者,一定意義上也是“燃點”的控制者,如何加強對他們的引導和拓寬現(xiàn)實表達渠道,是消解“燃點”的有效路徑
最近國際上的一系列事件(如“維基解密事件”、突尼斯的“茉莉花革命”、埃及動蕩等),使人們對新媒體的功用有了新的認知。各種信息在短信、Twitter和Facebook等媒介上傳播。因此,有人說是Twitter、Facebook等新媒體引發(fā)了革命。盡管管制嚴厲,但新媒體還是突破了封鎖。新媒體不斷傳輸視頻和更新頁面,幾乎成為對外傳播,向世界講述突尼斯國內事情的唯一途徑。
重要的是,新媒體還為民眾開辟了第二公共空間,在傳統(tǒng)媒體中無法討論的話題,使年輕人在網(wǎng)絡空間結成同盟。其實,新媒體發(fā)揮強大影響力和作用已不是第一次。如在薩爾瓦多選舉、在伊朗選舉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在2008年選舉中,不斷通過Twitter和Facebook與選民互動,正是善用新媒體而被稱為“網(wǎng)絡總統(tǒng)”。當下,新媒體還在中東地區(qū)覬覦……局勢動蕩的埃及正在商討修改憲法,給民眾更大的自由和權利。
具有警示意義的是,突尼斯有一半的人口年齡低于25歲,高失業(yè)率意味著這個國家存在大量無所事事的年輕人,而他們是互聯(lián)網(wǎng)、新媒體的主要消費者。年輕人用新媒體共享信息、策劃抗議,僅幾個星期,抗議活動便從一座小城蔓延全國。與傳統(tǒng)組織者不同,他們坐在電腦前更新頁面就可以了,而不必沖鋒在前。
愿意傾聽公眾意見的政府才會獲得公眾認可
當下,我們正邁入公民社會、法制社會。每個公民都可以平等地享有國家賦予公民的一切權利和政治參與資格。現(xiàn)代社會普遍推行有限政府原則和法制原則,使公共權力的運行始終受到嚴格限制。在英國著名哲學家密爾看來,不僅個人擁有的思想及討論自由、個性自由、個人聯(lián)合的自由不容侵犯,就是有些不涉及侵犯自由的問題,政府也不應干預。也就是說政府的行動必須有底線,那就是個人不可剝奪的天賦人權——財產(chǎn)權、生命權和自由權。溫總理說得頗為動容,要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有尊嚴。能夠自由表達觀點和意見,能夠自由地獲取世界的信息,靠著自己的理解和知識做出判斷,就是幸福和有尊嚴。一個愿意傾聽公眾意見的政府,不僅會獲得公眾認可,也會獲得國際認可,公民的尊嚴就是國家的尊嚴。
在社會轉型期,利益主體多元化、利益表達常態(tài)化已成為不可否認的社會現(xiàn)實。表達訴求是一種合理的公共需求,當然自由表達有一定的限度——國家的法律和公民的道德倫理底線。如何在公平原則下,通過法律、政策、制度等有效手段,搭建起有效的意見表達平臺和渠道?只有暢之所言,才能使社會和諧、穩(wěn)定。一味地“堵”與“罰”,只會使簡單糾紛復雜化、個體沖突群體化。中國早有“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的古訓。
預防輿論“門”事件,“疏”勝于“堵”
如今,言論表達的語境和效應已發(fā)生變化,無向度、失序的網(wǎng)絡效應成為言論自由表達的主導方式。如果文化宣傳部門及其主流媒體引導得當,就會加強社會主流價值的傳播,增強民眾的文化認同和凝聚力。如果言論表達與社會輿論導向之間的關系處理不好,言論的自發(fā)聚集效應就會形成各種輿論的“門”事件,其產(chǎn)生的惡果,往往會危及黨的執(zhí)政基礎。
如何在輿論寬松和正確導向下,給言論表達自由以積極的肯定,歷史與現(xiàn)實的經(jīng)驗告訴我們疏勝于堵,給民眾的言論表達打開渠道和出口至關重要。要認真研究言論表達特點和輿情導向,在對言論的引導中不回避現(xiàn)實問題和社會矛盾,不講空泛的官話、套話。不進行空洞的說教;在方式、方法和策略上,要有文化自信,不能用壓制、控制的封閉性思維,而是以開放、主動、全面、靈活的思維,順時應勢,與時俱進,積極直面言論的自由表達,把握言論表達的規(guī)律;在言論自由表達中要相信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相信主流民意是好的,相信了解民眾的所思、所想、所為和所欲,會有利于推動社會進步,推進社會的民主化進程。在創(chuàng)造言論寬松環(huán)境的同時,主流文化要擔當提供明確清晰的價值尺度和言論導向的功能與使命。
關注新媒體與國家安全的關系
網(wǎng)絡流行語的大量出現(xiàn),在某種程度上成為民意表達的符號,這折射出人們內心深處的“權力焦慮”,和對公權濫用的嘲諷以及對關乎公共利益真相的渴求。現(xiàn)在的流行語已超越單純的“惡搞”層面,而帶有更多的民意訴求。當下的“織圍脖”潮,就是微博使用者無意識的集體躁動,信息傳播方式便捷背后的意味值得期許:每個人都有表達和溝通的欲望,普通民眾也有同等的發(fā)言權和表達空間。新媒體技術的進步加大了公眾的話語權,如何做到新媒體與傳統(tǒng)媒體的有效互動?給公眾更多的言論自由表達的渠道和空間?在法律和政策允許內,不單在虛擬空間,更要在現(xiàn)實空間,傾聽民意,體察民情,化解矛盾。如何善用和把握新媒體的雙刃劍特性,對執(zhí)政黨是一個挑戰(zhàn)。
對當下網(wǎng)絡輿論空間要有一種警醒和自覺,高度關注新媒體與國家安全的關系。特別是伴隨新媒體成長起來的年輕人與之有著天然的聯(lián)系,他們是新技術的熱衷者、信息的消費者、制造者、傳播者,一定意義上也是“燃點”的控制者,如何加強對他們的引導和拓寬現(xiàn)實表達渠道,是消解“燃點”的有效路徑。
要深刻理解新媒體的多重效應,在加強對網(wǎng)絡公共空間的引導和監(jiān)管的同時(依然是疏而不是堵),要拓寬現(xiàn)實中的民意表達渠道,使其能夠更多地在現(xiàn)實中,譬如報紙、圖書、廣播、電視等傳統(tǒng)媒體敞開輿論空間。當下價值傳播越來越與新技術特別是網(wǎng)絡數(shù)字技術相交融,新媒體的生成決不是傳統(tǒng)媒體的延伸,甚至反過來,傳統(tǒng)媒體要在新媒體格局中獲得定位,對此要有戰(zhàn)略意識和前瞻意識。不斷提升對虛擬空間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實現(xiàn)現(xiàn)實空間與網(wǎng)絡空間的良性互動。而不是馬路警察各管一邊。更不能使傳統(tǒng)媒體愈益走向封閉僵化而嚴重滯后于新媒體的發(fā)展,從而失去新聞和輿論的敏感性,久之就會喪失事實上的輿論引導